|
教育體制只是個平臺,一個知識傳授的平臺,除了這個平臺之外,還有個更重要的教育環節常常被忽略,那就是家庭教育。2 T0 F8 d6 k* L0 e" R
/ N2 g" C, V5 z: e& p/ R. j) c9 V
一個人的資質在出生時就各有不同,而家庭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影響往后的發展勢頭,例如有些人推 "學齡前教育"、“三歲前教育”、“零歲教育”,將家庭教育時間從學齡前推進到懷孕期,這是什么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找和了解。
' Y x( j& s( e9 Z& n7 ^
7 U0 E5 x! [, ^! _ S' X/ \老話說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不學是在于自己,老是咎責于體制只是一種卸責的表現。《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2千五百多年前的老祖宗就已經這么說了。+ }9 z/ z6 N0 j) Z
1 Z0 L* F4 u1 ?: n4 }1 @% k
以社區里的人來舉例說吧,從心輩之 “害怕伏櫪” “潘玉洪42” 花甲輩之 “憨老馬” “syw開門造車”,前輩的學習歷程都不相同,卻同樣得到大家的尊敬。 當年前輩們的教育環境是如何?再以十年為一個區間,社區里也不乏代表性人物,而這些出類拔尖的教育平臺和一般同輩人會有啥不同?
* H- b2 V* H& p8 Q
: B: I- D, ?' Z8 k, d就個人感覺來說,社區里大把人在埋怨環境、體制,說是奴性所致當奴隸是正常的,說奴隸主的剝削刻薄等等,而這抱怨者為何就不愿意去創造出自己滿意的環境?體制非個人能力所及就不談,而環境是可以自己去創造,在創業沙龍里例子不少。歸根究底還是在于自己的因素。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