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鋼鐵業人士稱如今煉鋼不如賣白菜,折射出中國鋼鐵行業的悲涼,現實的無奈導致鋼企“不務正業”,有的鋼企干起了與主業風馬牛不相及的行當,甚至出售資產來維持經營。國家發改委29日公布,2013年鋼鐵行業實現利潤2588億元,專家直言發改委數據看不懂,不可能有這么多利潤。產能過剩已是中國經濟的痼疾,官方也多次公開表示擔憂,其中鋼鐵行業最甚,當中國鋼鐵業2012年一季度出現十年來以來首次全行業虧損的消息,曾令市場為之震驚。然而進入2013年后,這樣的消息已令人見怪不怪。在2013年,鋼價跌回20年前,86家重點鋼企負債3萬億元,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如今煉鋼不如賣白菜。
國家發改委29日公布:2013年鋼鐵行業實現利潤2588億元,同比增長28.9%。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1050億元,增長1.8%;鋼鐵冶煉及加工業利潤1305億元,增長60%。
發改委的數據遭到專家痛批,質疑鋼鐵行業利潤數據可能被虛構超十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表示很難理解發改委的數據,中鋼協會員企業去年只有228億元凈利潤。
據《證券時報》1月30日報導,李新創表示,中鋼協統計的228億元利潤不僅包括會員公司鋼鐵主業,還包括會員公司副業。目前,不少鋼鐵集團都是靠副業彌補虧損。“中鋼協會員貢獻了行業80%產量,實現利潤只有228億元,剩下的20%,怎么可能貢獻那么多利潤?”
1月22日,發改委就宏觀經濟與政策等方面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表示,2013年,鋼鐵、平板玻璃行業實現了扭虧為盈。
國內鋼鐵行業網站《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編汪建華表示,發改委公布的“鋼鐵冶煉及加工業利潤1305億元,增長60%”,的確與行業情況差距甚大,冶煉加工環節很難賺到這么多錢。
現實的無奈導致鋼企“不務正業”,有的鋼企干起了與主業風馬牛不相及的行當,釀酒、賣水、養豬、開發房地產,甚至購買理財產品。不過,盡管看上去一片熱鬧的場面,除了顯示出鋼鐵行業的慘淡,也極可能導致鋼鐵行業更加蕭條。
不過近來鋼鐵類虧損大戶紛紛報喜“扭虧為盈”。2012年巨虧近40億元的馬鋼股份預計2013年全年實現凈利潤1.5億元;鞍鋼業績預告顯示,2013年實現凈利潤7.7億元,該公司2012年虧損41.57億元。此外,包括山東鋼鐵、華菱鋼鐵也預報扭虧。
28日晚上,馬鋼股份發布公告稱,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13年度經營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2012年全年巨虧,如果2013年再度虧損,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出售資產為“扭虧”做了不少貢獻,也就是在去年三季度,馬鋼股份完成了20多項非鋼鐵主業相關資產的出售,其中包括粉末冶金公司、電氣修造公司、鋼結構工程、港口公司,甚至27處土地,評估值就高達38.43億元。
1月27日,山東鋼鐵也發布業績預告,公司2013年度經營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億元~1.8億元。山東鋼鐵從從2013年年初就開始的一系列資產騰挪,最終又在四季度通過出售濟鋼國貿80%股權和萊鋼國貿100%股權,預計獲得收益2.77億元,來避免了連續兩年虧損處境。
現在已經有十多家上市鋼鐵企業預告扭虧為盈,不過,大多數都是藉助非經常性損益扭虧,或者調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或者出售資產,或者依靠政府補貼,只有少數企業主要依靠降成本增效益。
業內人士表示,很多鋼鐵企業是通過各種財務手段暫時獲得了賬面上的安全,其實鋼鐵主業仍是大面積虧損,而且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緊張、融資成本高。即使不依靠財務手段,去年拚命降成本的空間在今年也開始有限,全行業高成本、低盈利狀況短期內難以扭轉。
申銀萬國的分析師陳康表示,從鋼鐵行業相關指標如鋼價的表現來看,2013年相比2012年有所下滑,整體景氣度難言改善,而對于景氣度長期低迷的行業來說,無論從股東意愿還是從操作手段來說,未來“制作”利潤的空間可能越來越小了。
點評:
玩吧,遲早玩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