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iviling 于 2013-12-12 22:32 編輯
近期社區提到多次差距,回復的社友也通常以“基礎”說事。不是搞重工業的,說不了鋼鐵這些大項目的基礎與差距,就以全向輪說說基礎,差距與超越吧。
全向輪或者麥克納姆輪,就是擱現在,沒有玩過的人也會認為那玩意很神秘,很“高大上”吧。就是到收錄學生論文的網站上去搜,關于這種輪子的研究論文歷年來就不少。有些錯誤的認識被交叉抄襲;有些不太靠譜的結構,用上這輪子搞一下研究,就可以寫一篇優秀論文了。其實04年的時候,我就有校友用鋁片,鉚釘桿和電氣墊柱手工山寨出來過一款麥克納姆輪。當時我也把玩過,那時候大家的意見是統一的——“不靠譜”。
06年的時候,我在學校帶比賽。有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從米國的一個網站上找到全向輪,想把這種輪子用到他當年的競賽機器人上。由于之前沒有玩過,心里確實不踏實,那玩意那么貴,萬一不靠譜我們沒法玩;由于之前沒有玩過,心里確實很癢癢,那玩意即然米國人都研究那么多年來,總有他們研究的道理吧。糾結之后還是決定買,就熬到凌晨2點多,從俄亥俄州的一個專門開發這個的公司訂貨。經過兩個月的漫長等待,四對4寸塑料輪轂全向輪終于到貨。
由于控制能力限制,最初輪子被安裝在人工操控的小車上。試驗之后,很快發現諸多問題。比如跑不了直線,比如車體發飄,比如振動過大,比如控制參數不穩定等等……沒兩個月,我們最終拍掉了這個方案。
09年的時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方案用了這種輪子,完敗!方案玩得那么糟糕,以至于對戰前夜,太原工學院把他們當作自己成功出名的“一碟菜,就看怎么吃了”。于此同時,當屆的電子科大也部分采用了全向輪,效果卻非常搶眼。我仔細觀察了兩家985的輪子,結合回去百度到的圖片,山寨了3對,給實驗室做小車玩了。
又后來,新一屆的主題下來,有一個機構水平左右偏動作。對于這個動作,如果我們直觀去想,那必然是導軌左右排布,電機驅動或者氣缸推動就是了。隨著討論的深入,我們的指導老師發現和對方對抗的可能性很大。用導軌電機氣缸等,都需要在高位添加重量,重心高了和別人對撞或者對擠,是要摔跤了。最后方案聚焦到底盤的移動,而這,恰恰是全向輪的用武之地。
我們于是翻出06年買回來的輪子,這幾千美金買回來的輪子,除了前兩年有碩士論文那這個做研究取得優秀論文外,就躺廢料堆里睡覺了。于是拿出來“發揮余熱”,但以前那些問題,依然存在。于是大伙又把我之前做的照葫蘆畫瓢,象征性地改進改進,也用上了。
那玩意畢竟比人家的重3倍,車體發飄的問題沒有了,偶爾也能跑直線了,但振動更厲害!當時就有人提出,“咱們剛起步,基礎薄,還是先引進吧……” 于是精挑細選,花了更多錢,又從俄亥俄那個公司的臺灣代理那里買了4對輪子回來。等待月余,收到貌似更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貨物。剛開始用著,很爽。但很快問題就逐漸暴露出來,比如打滑越來越嚴重,比如莫名其妙的失控。
這些問題只能減速控制來將就使用。向來倡導“要講究,不要將就”的指導老師,鼓勵我們,既然我們的目標是亞太冠軍,那我們用的輪子也應該是亞洲太平洋地區最一流的。于是我們要為徹底解決這些外購輪子的弊病做研究,更重要的,可以減少開支,保證后勤供應穩定。
當時的輪系布置,我們都是從網上查論文看到的,論文五花八門,真相只有一個。4輪90度布置的直接被我們拍掉。理由是一,過定位;二,過重;三,占空間。論文里說得比較多的,是3輪60度布置和3輪120度布置。我們簡單做了試驗,120度布置簡直就扯淡,根本無法控制自己去旋轉或者不旋轉。那么多年那么多論文都鼓吹的結構啊……
實際制作中,試過“I_I”形布置的輪系,這種輪系直沖爆發力不錯,就是水平偏移不給力,最后舍棄。結合之前見過國內其他學校的“I—I”形雙車布置,我們也算走出論文教條的首先吃螃蟹的人們了。
用上全向輪之后,原先的陀螺儀+從動輪碼盤方案就不再適用,因為車體可能朝任意方向隨意走動。聽一個電氣大牛的建議,我設計了一個極坐標跟蹤從動輪碼盤,他說這是最有前途的方案。當時甚至用上了滑環技術,自制了小滑環。但這項技術最終也被拍掉,機械方面那根軸容易被別斷;電控方面由于行走過程中變數太多,采樣頻率不好確定,過高把微擾當主流,過低往往沖出去。如果有時間,也許這個“最有前途”的方案,可以在碩士論文里做一個課題研究。但時間緊迫,后來還是用了兩組小全向輪做從動輪,組建XY坐標,配合陀螺儀導航。
圓周小輪子繞著小軸轉小軸固定好呢,還是小輪子和小軸固定,小軸去轉。分析起來,兩個各有利弊,后來發現輪--軸空套容易進灰塵,容易偏,容易卡,轉向使用軸--座空套方案。軸--座空套方案,很快也發現間隙漸漸增大的問題。因為輪子是線切割制作的,加工面為電蝕面,受不了長久的沖擊擠壓。后來改為數控機加鋁,再后來改為亞克力激光切,最后改為機加碳纖板。
小輪子用什么材料做?丁腈橡膠?天然橡膠?硅膠?聚氨酯?硬度多少?那時候學校給力,我們每個各做幾百個回來試,了解各種輪子的特性,甚至最佳參數使用壽命。這期間也有外校過來參觀交流,偷拍幾張嘛,就能知道怎么設計。但用什么硬度什么材料的,就不知道了。
那時候講究追求完美,走極端,經過長期測試,試驗場地上留下長長的橡膠摩擦痕跡;也因為這種測試,我們已經不滿足于正常使用。有人總結出來,新輪子用酒精擦拭后晾干,綜合參數是最NB的。所以后來上場前就會一堆人拿著酒精瓶子忙活,最后附上保鮮膜,賽前拆下。
那年下來,真正玩轉的幾個人都知道全向輪什么回事了,原來的神秘感蕩然無存。俄亥俄那家公司的輪子顯然早就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好玩的是,后來我把淘汰下來的輪子放到淘寶上,居然有人上來就打價格戰。還有一個估計從我們那邊山寨過去形狀的哥們,居然拿著自制的各種輪子到現場去賣。看著他們那線切割加工并表面陽極化得很好看的本體,確實很美觀;看著那鍵槽,都不用計算,我們都知道那玩意勉強能玩,但要玩到極端的狀況,呵呵……
遺憾的是前些日子有學弟再次以探索神秘的語氣和心態問,怎么玩全向輪?其實,實驗室電腦里很多玩過的畢業論文里都有…… 所謂基礎,就是曾經有人想到了,并且玩過,并且留下了文檔;所謂差距,就是別人玩了,自己沒玩過或者沒有往最極端完美的方向努力,對那玩意“不明覺厲”;所謂超越,就是用到了市面上貌似很牛的A貨都不夠用,得自己開發且自己能夠有所心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