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見大家討論‘工藝’的困境了,其實中國‘工藝’的困境反映了人的困境,中國的‘斯氏工藝’大概快要走到盡頭了,有時俺開玩笑,說:許多重要的加工工藝都是在我辦公室確定的,對于這點,你就應該感到形勢不妙,而不是有什么娛樂心態,玩熱工藝,玩鍛造、鑄造,有多少家伙不服可以跳出來叫板的?大概不會很多,; f7 P1 |) I) j4 \: D
( s" X! V# J, ?0 |1 |2 U$ v
談到‘斯氏工藝’,這個東西在戰時是必要的,設計那個東西的家伙一旦叛徒德國,他未必帶得走所有技術內容,他可能沒有見過怎么把燒紅的大軸丟到水里去淬火,反觀德國就不行,其‘克虜伯’模式就容易被攻破,人家俘獲了‘馮’就基本得到了你的一切,
5 b% r/ J% M( O. D, x7 C6 j" H- e. P9 O+ N7 A4 [: C
米國在戰時玩的是另外一套東西,就像他們用’納瓦霍‘印地安土著傳遞密碼一樣,他們的圖紙不寫公差,也不寫熱處理,只有一個簡單的材料,讓你摸不到,而那個掌握全局的家伙,基本沒有可能性叛逃到德國去,# }0 ?! _$ _# U: v7 R0 ]
# v" z! d, |+ |/ Z" h0 c# p+ x
其實你看‘工藝’這個詞匯,翻譯過來就不是一個準確詞匯,既不是鬼子的‘制造’,也不是鬼子的‘普魯塞斯’,與中國古老的‘手藝’相近,看上去,更像玩手藝,而不是玩一個工藝過程,并且沒有什么延續性,也沒有傳承性,非常類似于‘手藝’,手藝這個東西,就不是工業的概念,工業是一個系統性的東西,而不單純是手藝,
7 T" v2 @) w- U3 Z
2 U5 V/ | R3 j; @. @ 說回正題,為什么在中國工藝這個東西不受重視?許多家伙都不理解,40年代是受重視的,50年代早期也是受重視的,后來不受重視了,不受重視的根本原因在于前面提到的那個‘斯氏工藝法’,有這個東西,就沒啥工藝了,2 k+ @3 ~- g7 h5 o* G7 _) _0 S
- o( l1 W2 Z) x Q 在米國畫圖,俺舉過例子,用1035,你就寫上1035,其它你甭管,后面有人家‘普魯塞斯’負責,人家會決定用FS1035,還是其它東西替代,假如當時S42CrMo正好有富余的材料,就用了,與你設計沒關系,5 r% ^+ f2 ?2 n! a& Y2 z
1 F1 y* [* M8 f7 G S( q3 l& D8 L
當你把工藝這個東西在中國給規定死了以后,‘工藝’這個東西就沒有活路了,你規定了35鋼調到187-220以后,這個材料就死了,再也沒有生命力了,& F9 {' {+ C" M2 H! \1 o
/ u0 ?# u0 t! ~. s- a! q, |
當‘工藝 ’這個位置在國內被弱化以后,那個寫工藝的家伙也隨之被弱化了,他20歲畢業,分配到工藝室,開始寫工藝卡片,一直就寫A3 的焊接卡片,到A3改稱‘Q'的時候,他只是把原來的詞匯改一下,一輩子,他在技術上是不進步的,或者說進步的幅度非常小,他寫30年這個東西,到他該寫以’SM‘ 開頭的材料的時候,他根本就無從下手,
; r' }6 d n# o2 c7 }8 L
M; [9 F3 T% A4 q, O, ] 許多老工程師,比如玩一輩子機加工的,玩一輩子熱處理的,玩一輩子鑄造的,到新時代,瞬間就可以被打垮,被淘汰,這種例子非常多,出來一種新刀具,就可以淘汰一種以前的加工方式,出來一種新的材料處理類型,就可以淘汰一種熱處理模式,就像翻書一樣翻篇,很簡單的,
! W8 g' ?4 p; _0 b: U! }
5 H* L. _3 c' ?6 j& j/ K 設計不一樣,再封閉的歲月里,也要出國去考察,也要去買設備,也要與鬼子合作項目,甚至可以坐到’諾斯洛普‘的格子里與鬼子畫一樣的圖紙,而工藝顯然就沒有這個機會,他們窮其一生,坐在他最初的那個椅子上坐到退休回家, H: {: n' d2 b. f8 v3 l( n
' W, V; s, A9 G$ b/ s2 R" T+ ^
俺說過好多年了,也許早該改變了,但沒有誰去尋求改變,不論是管工藝的,還是做工藝的,沒有誰去尋求改變,這就是’國情‘,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機械心得、領悟|主題: 122, 訂閱: 91
- · 采用|主題: 929, 訂閱: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