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方政府債臺高筑。路透社報導披露,國內有可能被自己沉重的債務負擔壓垮的幾個省份當中包括了江蘇。江蘇是中國地方債務負擔最嚴重的省份;報導表示,江蘇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威脅無疑將是一場危機。
路透社7月25日報導稱,公共記錄顯示,通過銀行、投資信托公司和債券市場,江蘇省市以及縣一級政府都獲得了大量貸款,江蘇省擁有相比其同級行政區劃都要高得多的債務負擔。
現在包括造船業和太陽能電池面板制造商在內的江蘇省主要的支柱產業都遭遇著產能過剩的困境,利潤大幅下降,政府的稅收增長也大規模減速。在依靠服務和消費導向型增長的努力方面,江蘇在這一過程中也顯得異常脆弱。
根據評級機構和智庫分別獲取的片段信息,從銀行貸款賬目來看,包括江蘇在內的東部省份有最高的政府債務。 江蘇因為對成本高昂和形式多樣的融資的依賴而被認為可能是債務負擔最嚴重的省份,因為這種做法意味著相對便宜的銀行貸款和土地銷售收入已經不能滿足政府的融資需要。
本月早些時候,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就稱,中央政府也不知道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的準確水平。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俊表示,“如果不更好地管理,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可能成為系統性、宏觀性的經濟風險。”
路透社報導表示,江蘇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威脅無疑將是一場危機。
2013年4月6日,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由于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低,他的估計是地方債總額超過20萬億元。 今年3月24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共新任財政部長樓繼偉透露,中共地方政府債務已達約11萬億元。這意味著,需要用2012年中國全國總稅收收入才能填補這個窟隆。
雖然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高筑,但各地官員在談及地方債時,都表示債務風險“可控”。5月30日,中國《時代周刊》披露了官方如何把地方債務轉嫁給老百姓。
首先,各地方政府主導注冊一些名為“某城建開發公司”、“城建資產經營公司”的融資平臺,然后地方政府為了政績或滿足升遷的好大喜功開始立項,比如:建機場、建高速公路、蓋政府大樓……
然后,上述融資平臺拿著政府的項目去找銀行融資。銀行知道融出去的錢大半是有去無回,就把此債權轉賣給信托公司,自己截留一些利息;接盤的信托公司也知道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是個什么東西,信托公司為逃避風險就把這些個債權打包成一個個理財產品回籠到銀行,讓銀行代理銷售并拿取回扣。于是老百姓就稀里糊涂地成為了地方政府的債權人。
點評:
這年月,當別人的債主也不是什么好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