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虛擬經濟(金融、保險、證券、期貨)再怎么風光本質上就是高科技賭博業。只能移動價值,幾乎不能創造任何新的價值。無論資金、人才向虛擬經濟(金融、保險、證券、期貨)傾斜,制造業是根本。但,如果經濟波動,受影響最大的一定是機械制造業。然而,作為一個什么都沒有的小人物,到底怎么做,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別人一句否定就什么都不是了。怎么樣才能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生存的好? 0 g+ b3 A) \* c( \
6 }, g7 n9 F" `( ~8 H$ G* q
: f* M! i/ X# _8 t
我所在的公司屬于部屬中小型高新技術國企轉制民辦。為了在市場各生存下去,許多機構設置也進行了精簡。技術的流程也是一人負責一種設備,全流程包。沒人帶,也沒人幫,甚至彼此都有戒備心理。連三審審圖也只是流程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圖紙出了問題,會一層層的推卸責任。最終只有自己承擔責任。
* f5 v- P) X1 c; K7 w
1 L8 X# Z3 R% X7 W) \+ H# x6 I- Z6 M- U4 O/ O6 z
$ g, y7 M' _6 y! m0 }% i4 g技術部的人員也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抱負滿滿,拿別人的產品混資歷往上爬的;一類是高不成低不就,抱怨著混日子的。但也有人是例外的,不怕吃虧,別人不做的工作他去做,對于自己的設計,不會自恃為技術人員不肯做簡單的操作工作。不管旁人怎么看怎么做,小到零件的設計都附有簡單的加工工藝。肯下身份到生產一線干的活下身份和工人一起摸索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改進工藝。被別人笑傻。但這類人走出去后,無論是在那種企業,都活得如魚得水。
' B4 a! D% z7 L
; x9 c( A; R: H. t' L3 }1 g |. i
也有不少人走出去。有人混的風生水起,有人只是抱怨連連。老板不好,工人不行,怎么都不好。
7 i$ N; r- H1 D1 B+ T+ d, V, V" C% {6 ?- } G5 L( `: s
9 ]% s0 o1 a j A6 o: G5 m0 o% ]出差到天津,順路去看一位四十歲才走出去的大姐。大姐學歷不高,本科是在工作以后函授讀的,轉了專業,在一家私企做氣動裝置,待遇不錯,工作也挺開心的。她原來在公司就是所說的最后一種人,從沒有放棄學東西。她到這家新公司,最初也是在生產現場做所謂的技術員。材料不合格,工人技術達不到,種種都遇到過。而她采取的辦法是,該和采購說明利害的就說明,關鍵部分堅持自己的意見,有必要就直接和老板說明。她用自身的的經歷告訴我,中國的私企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沒有一個老板是會和錢過不去的。私企不是不需要技術,而是需要實用的技術。不但需要你的技術,還需要你把你的設計有效實施。只要你能讓人看到執行以后的成果,就會得到有效支持。 她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抱怨帶不來任何好處,只會自己阻礙自己。
2 |! X5 g. u6 L2 R% w4 Z- ]2 o- ~ w* B# l4 E9 W' l/ V/ n
0 O8 q% C" g- a! B
我極佩服的一位銷售老總也曾經有相似的告誡:這個企業再怎么不堪,也是這個行業人曾經的老大。你需要做的是,學習,吸收,發揮。只要真正學到技能。出了這個企業,這個企業曾經的光環,你學習到的一切,會給你帶來回報。也會對這個企業失望,有段時間實在是忍受不了。問問自己到底學會了多少,能獨立完成多少?反思之下,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懂不會的真的是太多了。 4 K! i V2 B; z8 {3 b+ M
) x' m* Y# ]6 Y& f, P
生活的出路很多,沒有路走,是自己把路堵死了。不管現在開始,晚還是不晚,但真的不想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事情上。而這,也正是我來這個論壇的目的,開闊眼界,去學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 {* y, o9 o- v
v. L, b2 F+ |, ?" _- x( v# J/ ? “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則其至不可禁矣。”我想,這就是我最終的目的吧。
( t3 {: {) X' Q. D$ A#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