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設計一對中間帶惰輪的變速齒輪。$ p3 M' F5 T2 B7 U# q5 _7 F/ }
描述:我看前面人設計的參數如下: m=8
3 G! H7 R7 g, A1 H+ K& cZ1=25 Z2=41 Z3=42
) m- H0 J; D, U. S: t* ] 可能是出于殼體加工精度考量,Z1與Z3中心距為609,沒有后面小數點。
) M' ?7 [* B, r他定的變位系數分別為:$ L9 B& [6 x) v0 C4 {% g
X1=0.48 X2=0.35 X3=0.57* U- W4 H% q$ }1 p. D
他是要保證通過第一級(Z1-Z2)計算和第二級(Z2-Z3)的計算后,惰輪的齒頂降低系數相同,即△y1=△y2 e, q+ w3 N' g4 l# Q
計算結果:4 a0 l! K( t0 V# o5 `8 b
第一級實際中心距為270.14 ,△y=0.0625
# b/ G- J# O' |' h第二級實際中心距為338.86, △y=0.06254 _9 I9 W5 I# u/ Z
同時為了適應不同的變速比,還提供另外一對變速齒輪對,中間惰輪不變(通過增加偏心套實現)
0 ~4 |" d3 _' g# f* `3 v! ?2 ^# ^Z1=27 Z2=41 Z3=40/ @6 X5 a9 k/ s/ e
Z1與Z3中心距不變,仍為6096 t! p/ K' W* A; @& q/ E
變位系數分別為:4 L0 Z, ]6 \. P u+ r9 q9 ~1 ^
X1=0.491 X2=0.35 X3=0.559: _; i3 s* O( g7 m6 l
計算結果:# m8 k4 `; S5 K: n
第一級實際中心距為278.228 ,△y=0.0625- F5 @* l( p& }( n
第二級實際中心距為330.772, △y=0.0625
, T& Y* v5 t! E7 x+ f問題:4 ~8 [3 n) x8 J8 U0 c9 }$ R" |
這樣神奇的變位系數是怎么得到的,使得剛好滿足Z1與Z3中心距609的同時,中間惰輪的齒頂高降低系數不變!! M9 ^) g i e3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