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點真正‘技術無解’的事情吧! |
點評
因為大部分都以利潤為重點,風險更是關鍵
| ||
| ||
點評
支持害怕大俠,不會就去弄,總比嚇死強。當年搞原子彈,外援撤走了,老總發話了:撿柴禾也要把原子彈給我點燃了,放響了,結果砰的一聲,還不是有個響動
還是支持害怕大俠的,感覺998大俠說的也是有道理的,但就是一個字“虛”,除了侃外沒有實際的東西,動輒銀子阿拉的干活,動輒玩來瘋去的感覺,都像是外星人才能設計的東西。里面有理論的部分,缺乏實際的部分
注塑模具有類似的現象,鑄件冷卻后會縮小的,所以模具都要經過多次修改的。
我們公司就是把美國的技術偷來的,暫時沒有數學模型,做了一系列產品后總結了經驗公式。
討論技術沒有點火藥味就認真不起來,認真不起來就出不來結果
還真不太理解 數學模型 是啥東西 是指設計過程中的計算么?
絕不否認數學模型的作用,只不過是認為像軋鋼絲這樣的模型不應該是一定要非常高深的學問才能建立。僅此而已。
重新試驗。因此如果有了模型,就能時半功倍,知道那種外界條件的變化對產品有何種影響。可以事前控制。
彭老師是這樣的,俺們在企業中,多是針對某一具體要解決的問題而深入研究下去的,所以也能解決在生產中一些具體的問題。但是如果外界條件變化了呢?因為涉及的方面多,可能就不知道如何變化的趨勢了,所以還得
數學建模不是很了解,不過cae了解一些,是不是類似的東西,這個有專業的軟件可以處理的
哈哈,不多說什么了,可以試著玩玩看,5年能玩出來,就很了不起,10架冷連續,想隨意摸索一下,可以試試,
超人的連續滾壓線,不曉得是先有模型還是先經驗估算。不考慮結晶組織上的問題,則雖然是冷作和熱軋的本質區別,感覺其中道理有些近似。
前面這位說得很在理,有些模型估計也是復雜到難以用簡單的數學公式來表達出來的
會模型的不一定是大師,大師肯定有模型,只是會不會用數學表達出來而已。
軋輥直徑150~300cm,是個不小的家伙,靠經驗估算與實踐修正去玩要花的銀子可不少。
評分 | ||
點評
這么牛的公司,核電的主泵好像是最厲害的,你在那做技術待遇怎么樣?
| ||
點評
不玩這個的,就看一個樂呵巴,
| ||
點評
直到今天,鬼子給建的軋鋼廠,也就提供3個模型,試完車就走,其它軋制方案都得自己玩,新廠子就得高薪找人,人家在紙上隨便畫點東西,就值數萬、數十萬,你不請人家,自己就是不會,孔型這東西特深奧,我不完全行
而作為系統工程。可能每個單機不是最好的,但是在系統中是最適用的。
通俗地說,這就是做單機和做線的區別。做單機,你只要考慮機子本身的質量功能,但做線,就能考慮前后機子的匹配,有時雖然說每個單機的好的,但可能連起來就順溜不出來。。。這是因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對一個現有的東西的改進,或山寨一下,都沒有關系,而從頭玩一個東西,一個系統對象,什么都沒有?怎么下手玩?這就是一個問題?10架軋機,每個出口速度都不知道,連軋關系什么都沒有,想連起來?哈哈,
|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8 07:54 , Processed in 0.09623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