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一直呆在“研發部”,這種問題是再常見不過的了,特別是新產品開發時,有一大堆新零件進來,圖紙尺寸、封樣尺寸、實際尺寸當然有可能不一樣,包括以后批次間的尺寸。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統一設計與制造(制造包含了加工、檢驗、裝配等所有“制造”流程),如何統一各部門的利益,說白了就是妥協,妥協真的很重要,雖然我是研發部的,原則應該是保護研發部的利益的,但是畢竟批量生產是要各部門的配合,必須做技術上的妥協,我相信哪怕是航天飛機、航母,也不是設計出完圖就不妥協了。
8 T: \( C% @8 R& W _, ^6 \# i! x% `! Q+ h% T3 U% o$ E: C
一、從研發來說; l5 C9 Z& ]1 ~: \: t) I% k, g4 `
首樣肯定是研發簽的,只有研發(相應的設計工程師)才知道零件具體的應用環境,他會對零件做出評判。就像樓主說的塑料件,如果開模好了,尺寸也穩定了,非重要尺寸超差,但不影響使用,可以視為允收。
3 r% K x: V5 V/ _3 P5 ]
: ?4 V, W/ N) d2 l' S, Z" S0 {2 H最好只走這兩條路,把設計和制造之間的技術文檔統一。, F* B7 k8 o# L9 R% |- t
一是讓供應商改到圖紙尺寸(你不需要聽任何解釋,只要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沒有做到圖紙尺寸”,除非聽到“難加工或沒法加工”,不然的話就回答“請做到尺寸”,不要任何多余的解釋。)
% Z& S8 b% |: c( Z二是,你承認尺寸超差,但允收,責任自己承擔,然后把圖紙,特別是三維改過來,我知道有的公司或工程師個人,很難做到這點,但這是必須得,一是設計者承擔對自己負責的技術指標獨立判斷的結果,二是為以后分析問題留下文檔。如果想搞模糊標準,怕承擔責任,不在討論范圍之內。4 l! N) U* f! y0 g/ h- r
6 ^5 n! @3 q, K% N% f實在不行,圖紙為主,簽樣為輔,但這就如樓主所說,會給品管帶來麻煩,不建議這樣。搞雙重標準,基本就是耍花招。(我們還嘗試過這樣,所有封樣都要編號存檔,編號唯一,編號寫在對應零件圖紙上,做到圖物對應。)8 d- ^, G" R& j
" h$ x* X; n4 q2 |* c1 S9 y1 {首樣的檢驗報告是研發簽字的,但簽的文檔(叫FAI,叫首樣報告什么的,都可以),要向全公司公開,任何人可查,現在電腦、網絡都小菜一碟了,掃描一下放服務器就行了,以后該零件發現異常,一查便知,包括供應商檢測數據作假、工程師沒做仔細驗證就簽字、品檢偷偷放行超差件等等,有原始數據,啥事好辦。
% O$ P+ T) s9 ^4 M$ s+ N6 V, F0 M! w6 E0 s, n) p& c8 s6 C% K
二、從研發之外并和制造相關的部門來說,
/ @4 e8 p! u8 R0 a$ [* Q- K$ m) _' b# ~+ f
圖紙發布了,首樣簽收了,就和研發暫時沒關系了,采購按圖采購,品檢按圖檢驗,沒有樓主所說的由研發受控,小公司可以這樣,但別忘了,圖紙上有好多人的簽字,怎么能由研發一個部門說了算,全部由研發說了算,怎么發現設計上的問題?哪怕樣機測試研發說好了沒問題了,批量生產問題還是一堆。好產品是不斷改出來的。4 m) q$ w/ _4 u$ b
; I: z4 E% @) z Z4 A% a) m) j2 A三、為什么要封樣?
5 P* v" |( Q1 U( C8 e M
. a3 S& E8 P4 y; F3 d2 x按我理解,
; v( m6 E8 y( p% _+ y m" T- T1.直觀。難于用技術語言描述,或者用封樣來觀察更直接,比如塑料件的文理,顏色、光澤,顏色可以RGB可以潘通,哪有樣品直接對比來的更直觀?
+ T1 \4 u" Y q& y4 S+ B2.研發的判斷。封樣是研發對外做出的一個承諾,以后,這個零件生產有問題,看封樣對比就行了。
) ^8 L8 a% j5 l, @6 l3 k3.供應商要求封樣。省的以后麻煩,有樣品好對比,樓主遇到過沒?。
6 u @& C6 c5 a( [# T& [1 ~) H. V* D4.封樣的范圍。不光零件可以封樣,研發還對部件,甚至機器封樣,給其他部門做參考。3 F, ~0 r* G$ ] U; [
5.封樣的作用。物證,作為圖紙的延伸。
4 N' ]. h1 A# W" a3 x6 K5.封樣的目的。有利于研發和制造為生產作評判。% z4 m' A, X: F2 ]
3 c; j# r% j; m3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