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精密

機械行業(yè)的中美比較(偏重人才培養(yǎng)方面)

[復制鏈接]
21#
發(fā)表于 2012-8-9 16:09:36 | 只看該作者
我們理論的東西多了
22#
發(fā)表于 2012-8-9 16:50:12 | 只看該作者
只要中國還是一黨執(zhí)政,要改很難
23#
發(fā)表于 2012-8-9 19:21:20 | 只看該作者
      教、學的側重點不一樣,理念也不一樣!
24#
發(fā)表于 2012-8-9 19:28:23 | 只看該作者
支持,說的深刻
25#
發(fā)表于 2012-8-9 22:03:08 | 只看該作者
呵呵,我認為人的行動主要有三種:1.主動的;2.被動的;3.兩者皆有的。

我應該是第三種類型的,但主動占有較大的比重。

您說的環(huán)境問題其實就是針對被動的人的,或者是被動占有主要的。


在論壇里面,998大俠把機械設計,或者說是工程設計,歸結為兩點:1.數學;2.材料;

所以我,并且有很多的論壇里面的人,都在學習數學與材料。

我看到一個老外,拿了幾張紙就把一個設備受力分析寫出來了,看到人家的功力不得不佩服。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第一學習數學,第二學習材料,第三就是重復第一與第二。

三年一小成,五年肯定玩通一個行業(yè)。

點評

希望看到樓主成功的那天,共勉!  發(fā)表于 2012-8-10 10:41
26#
發(fā)表于 2012-8-9 23:09:20 | 只看該作者
看到俺的母校了。
27#
發(fā)表于 2012-8-10 00:55:27 | 只看該作者
在默默的加油中!
28#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8-10 01:16: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精密 于 2012-8-10 08:36 編輯

想發(fā)到二樓,發(fā)現無法修改了。
謝謝各位捧場。我比較了解的也只有美國。我知道德國的職業(yè)教育培訓體系比美國的要好。之所以重點談教育,而不是講公司。主要是因為相對而言,我們的教育水平差距太大。美國的公司,有優(yōu)點也有弱點,問題多多。公司內部治理的水平在西方國家只是一般般。但是仗著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優(yōu)秀的技術人才,競爭力還是比較強。美國的高教水平,的確是首屈一指的。我說的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很準確。但是肯定是自己的見解,大家兼聽則明吧。

2.動手環(huán)節(jié)是關鍵
20年前,我在國內大學當老師的時候,教研室常開會,討論課程改革。那個時候覺得50年代搬來蘇聯的一套課程,專業(yè)劃分過細,內容陳舊。那時課程改革還是以美國高教方式為藍本,強調厚基礎,寬口徑。現在在網上搜索,還能找到不少大學網頁講這事。后來到美國,才知道人家的重點不在這里。我們當老師的其實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
我們原來學的蘇聯課程體系,只有畢業(yè)設計,沒有這種產品設計制造課程。美國課程,強調動手實際把裝置做出來。特別強調動手環(huán)節(jié),要學生做出裝置來。我們國內的課程,也有要動手的,比如金工實習。那只是跟班走一遍,是個過程。人家是要你自己設計、作出裝置來。我舉的MIT的例子是4年級的產品設計與制造課。美國工程類本科教學很多課程,本身也要求做裝置。我讀書時做RA,經常到系里一個實驗室找電子元件。看到一門面向低年級的課,類似我們的單片機課,眼看到他們把裝置越做越復雜。我們這邊主要是教師搭好裝置讓學生跑跑程序。期末,有各種自動控制的小車在一樓大廳跑來跑去,是他們的大作業(yè)。(這還不是高年級的嵌入式課程)。
我們做過金工實習后不久,怎么開各種床子很快就忘記了。人家不停的要做大作業(yè),自己非得去加工一些零部件。手藝會越來越好。我也去過機械系大樓,里面有個大房間有各種螺栓、螺母,金屬棒才等。有個房間有車床、鉆床。這些學生都可以隨便用。
美國教育重視動手,從幼兒園就開始,從弄些紙糊的玩藝起步。他們高中的物理課是含在科學課(SCIENCE)之中的。也有大作業(yè)做裝置,我們本地高中就有一道題:做一個裝置把雞蛋放到1米(原題1YARD)高處落下,不摔碎。裝置越輕、落下時間越慢,分數越高。這是人人要過關的題,不管你以后上大學是學文科還是理工。
30年前,我們的中學教育就有四化的說法。課本題目化,題目考卷化,考卷答案化,答案標準化。
我們重視做題目的習慣一直延伸到大學。80年代的中科大的學生是很刻苦的,你看看他們很多時間也是用來做習題。

3 作業(yè)中的編程多
我修的研究生課程,大多數課程的課后作業(yè)主要是寫程序(PROGRAMMING,也叫LAB)。一個學期十幾周,8、9個LAB。除了2次期中考、一次期末。平時多數一周一個編程作業(yè),少數復雜的給兩周時間。編程一般用C語言,有時也用MATLAB。編程之前一般要做公式推演、建模,最后往往是仿真計算。這比在紙上做題要更鍛煉人。也可以養(yǎng)成建模求解、優(yōu)化設計的習慣。低水平的設計一般是套套公式。 樓上有人說我們這邊大學是偏重理論分析,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沒有建模仿真計算的本事,能吹自己的理論分析強?
如果有人想詳細了解美國相關課程的內容,可以上網查看課程的詳情。一般往年課程的作業(yè)題都可以找得到。

點評

謝謝老鷹。  發(fā)表于 2012-8-10 08:40
發(fā)幾樓都可以,1樓點擊"只看該作者"可連續(xù)閱讀。  發(fā)表于 2012-8-10 08:04

評分

參與人數 2威望 +101 收起 理由
everfree + 1
老鷹 + 100

查看全部評分

29#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8-10 08:39:22 | 只看該作者
machel77 發(fā)表于 2012-8-9 13:56
樓主,哪里能找的mit機械專業(yè)的原版教材,網上找了好久,都沒有!

我記得讀書的時候,專業(yè)課的書出版的正式很少。出書老師賺不到多少錢。基礎課有參考書,專業(yè)課老師會給復印材料。你最好找到那門課的網頁。教參是哪一本肯定會有的。現在很多課的錄像在網上都有。不過,我以為課后lab很重要。
30#
 樓主| 發(fā)表于 2012-8-10 08:43:26 | 只看該作者
hduzj 發(fā)表于 2012-8-9 01:01
坐等樓主跟帖

當今天朝的大學教師都在忙活自己的公司,心根本不在教育上在錢上,先把這個解 ...

現在的確是個問題。我在80年代上大學,又接著上研究生。那個時候老師水平普遍不高,主要是閉
關鎖國太久,沒有學術交流的機會。但老師普遍還是敬業(yè)的,當然,那時外面也沒有多少賺錢的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guī)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qū)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8 20:59 , Processed in 0.07335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