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28658|回復: 82

機械行業的中美比較(偏重人才培養方面)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2-8-8 21:59:00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點擊上面"只看該作者"可以連續閱讀樓主的作品。



開頭的話:
很早就瀏覽cmiw, 一開始沒有注冊,后來注冊了,也沒怎么發帖。

國內的論壇,氣氛好的很少。我知道的其它幾個氣氛友好的都是小型論壇,像本壇這樣規模大而且友好的是絕無僅有。

CMIW還有一點不一樣的,就是對整個行業的關注。對機械行業,我是有觀察、比較和思考的,但沒有時間寫下來。在網上寫東西,好的就是有個互動過程。我筆頭比較慢,有時候一些復雜的問題,又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的,所以很少發言。如果我有一段時間太忙了(也許一丟就是10天半月),沒有及時回復網友問題,先請多包涵。

行業不行,是因為產品不行,產品不行,是因為人不行,人不行是因為教育不行。中間的話(產品不行,是因為人不行),我記不清是張瑞敏還是玉柴創業者王建明說的。前后的話,是我順竿兩頭延伸的。

我著重講教育(人才培養)的問題,再簡單談談行業問題,最后提出路。

我們都知道國內的大學教育不行,但具體是哪里不行,就說不到點子上了。這個問題,是我到美國多年以后,慢慢觀察清楚的。
我的專業不是機械,但和它粘邊。工科都是相通的。

1. 產品設計制造課程:

國內機械(或者擴大到整個工程學科)教育的一大缺失是沒有產品設計制造課。
什么是產品設計制造課。
我在網上找到了一點介紹MIT機械系教學的中文資料,我覺得里面內容還是值得一看的。
doc.baidu.com/view/475d40c42cc58bd63186bd33.html
大家先看看資料,我再來比較中美兩邊教學的異同。

點評

深刻!  發表于 2012-8-14 16:48
期待樓主后續,還有很多分沒加呢^_^  發表于 2012-8-9 21:26

評分

參與人數 7威望 +74 收起 理由
管理員 + 50 編輯采用
綠人科技 + 1
rongjian + 1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子子61961 + 1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賣糕的 + 1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憨老馬 + 10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老鷹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來自 #
 樓主| 發表于 2012-8-10 01:16: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精密 于 2012-8-10 08:36 編輯

想發到二樓,發現無法修改了。
謝謝各位捧場。我比較了解的也只有美國。我知道德國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比美國的要好。之所以重點談教育,而不是講公司。主要是因為相對而言,我們的教育水平差距太大。美國的公司,有優點也有弱點,問題多多。公司內部治理的水平在西方國家只是一般般。但是仗著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優秀的技術人才,競爭力還是比較強。美國的高教水平,的確是首屈一指的。我說的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很準確。但是肯定是自己的見解,大家兼聽則明吧。

2.動手環節是關鍵
20年前,我在國內大學當老師的時候,教研室常開會,討論課程改革。那個時候覺得50年代搬來蘇聯的一套課程,專業劃分過細,內容陳舊。那時課程改革還是以美國高教方式為藍本,強調厚基礎,寬口徑。現在在網上搜索,還能找到不少大學網頁講這事。后來到美國,才知道人家的重點不在這里。我們當老師的其實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
我們原來學的蘇聯課程體系,只有畢業設計,沒有這種產品設計制造課程。美國課程,強調動手實際把裝置做出來。特別強調動手環節,要學生做出裝置來。我們國內的課程,也有要動手的,比如金工實習。那只是跟班走一遍,是個過程。人家是要你自己設計、作出裝置來。我舉的MIT的例子是4年級的產品設計與制造課。美國工程類本科教學很多課程,本身也要求做裝置。我讀書時做RA,經常到系里一個實驗室找電子元件。看到一門面向低年級的課,類似我們的單片機課,眼看到他們把裝置越做越復雜。我們這邊主要是教師搭好裝置讓學生跑跑程序。期末,有各種自動控制的小車在一樓大廳跑來跑去,是他們的大作業。(這還不是高年級的嵌入式課程)。
我們做過金工實習后不久,怎么開各種床子很快就忘記了。人家不停的要做大作業,自己非得去加工一些零部件。手藝會越來越好。我也去過機械系大樓,里面有個大房間有各種螺栓、螺母,金屬棒才等。有個房間有車床、鉆床。這些學生都可以隨便用。
美國教育重視動手,從幼兒園就開始,從弄些紙糊的玩藝起步。他們高中的物理課是含在科學課(SCIENCE)之中的。也有大作業做裝置,我們本地高中就有一道題:做一個裝置把雞蛋放到1米(原題1YARD)高處落下,不摔碎。裝置越輕、落下時間越慢,分數越高。這是人人要過關的題,不管你以后上大學是學文科還是理工。
30年前,我們的中學教育就有四化的說法。課本題目化,題目考卷化,考卷答案化,答案標準化。
我們重視做題目的習慣一直延伸到大學。80年代的中科大的學生是很刻苦的,你看看他們很多時間也是用來做習題。

3 作業中的編程多
我修的研究生課程,大多數課程的課后作業主要是寫程序(PROGRAMMING,也叫LAB)。一個學期十幾周,8、9個LAB。除了2次期中考、一次期末。平時多數一周一個編程作業,少數復雜的給兩周時間。編程一般用C語言,有時也用MATLAB。編程之前一般要做公式推演、建模,最后往往是仿真計算。這比在紙上做題要更鍛煉人。也可以養成建模求解、優化設計的習慣。低水平的設計一般是套套公式。 樓上有人說我們這邊大學是偏重理論分析,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沒有建模仿真計算的本事,能吹自己的理論分析強?
如果有人想詳細了解美國相關課程的內容,可以上網查看課程的詳情。一般往年課程的作業題都可以找得到。

點評

謝謝老鷹。  發表于 2012-8-10 08:40
發幾樓都可以,1樓點擊"只看該作者"可連續閱讀。  發表于 2012-8-10 08:04

評分

參與人數 2威望 +101 收起 理由
everfree + 1
老鷹 + 100

查看全部評分

來自 #
 樓主| 發表于 2012-8-14 00:20:31 | 只看該作者
行業的出路何在?

      國內企業的問題,宏觀是沒有法治環境。關于宏觀,我不想班門弄斧。因為諸位比我更了解。從微觀來看是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從中觀來看,也就整個行業來看,如何把一錘子買賣變為永續經營,坑蒙拐騙變成誠實守信,才是一個大問題。企業普遍不敢用國產產品的原因,在于除了價格,無法準確獲取產品的其它信息,如性能和可靠性。另外,國產產品質量控制、售后服務不好。這一次,買到的產品也許質量還不錯,下一次,買到的同一款產品,可能很快就報廢了。最后,別的都是假的,只有價格是真的。最后就只剩下不顧品質的價格戰了。

     行業的出路在于改變行業生態,變互蒙互損為互惠互利,變劣幣驅逐良幣為優勝劣汰。改變行業生態,關鍵在于提供產品的準確信息,保障正常交易秩序。讓誠實守信者得利,坑蒙拐騙者出局,優勝劣汰后,行業水平會逐步提升。做到這一點,是不是可望不可及呢?其實難度并不大。主要是我們沒有認真的思考和實踐過。在我國古代,那時告官興訟的成本很高,行會、行規就能保證交易正常進行。我們的社會,近代以來,是被高度原子化了,自組織能力被閹割。人和人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如何才能建立正常的關系,沒有被認真探討過。獨立公正的第三方存在是正常社會活動的保障這種常識被某些人視為洪水猛獸。

     現代社會,人心不古,我們是不是就沒有機會重建正常的社會生態呢?我的回答是現在開始行動,恰逢其時。一個圈子里,壞人猖獗,是因為好人不作為,或者是好人沒有聯手,只是單打獨斗。互聯網的出現,使通信成本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只要規劃、規則合宜,好人的合作就可以順利實現。一個社會,一般來說,本性愿意主動行善者,大約有5%。這些人富有犧牲精神,以助人為樂。愿意向善者,大約有1/5到1/4,這些人愿意互利互惠而不愿損人利己。社會上的作惡者和脅從犯也有相應的比例。其余的是哪邊勢大就往哪邊倒的墻頭草。我們國家大、人口多,5%的人絕對數量也不小了。現在的信息技術,又可以打破以往人際交往的地理阻隔,有了這些富有犧牲精神的先行者,一個互惠型的小環境肯定可以建立起來。具體到機械行業,我的設想和倡議是:

      部分先行者聯合起來,建立一個中立、公正、專業的社團。它有自愿加入個人和企業成員。個人成員是社團事務的參與者。企業成員是產品的生產者和用戶。就人員而言,提供學習、培訓、就業指導。就產品和企業而言,提供產品的真實信息。性能、可靠性的客觀評價。而不是原來生產企業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保證交易秩序。設立專門調查組,成員是有良好聲譽、高專業水平的熱心人士。如果產品使用出了問題,要調查原因,保證賠償(賠償額可以封頂)。是使用不當,還是產品本身問題。產品本身是設計問題、材料問題,還是生產質量控制問題。新產品出質量問題,并不少見。不要一棍子打死,如果質量改進了,也要及時發布新信息。對于調查和判決程序,可以參照陪審團機制等已有運作機制。做到公開、公正進行。對于違規企業成員可以給予除名等處罰。 對于新產品的開發、推廣:通過信息搜集和調查發布需要開發的產品清單,鼓勵成員企業認領可以開發的產品。

      社團的獨立運作,是保障其中立客觀的必要條件。其所需的經費(如調查費用),也應當有合理來源(比如應不依賴于被調查雙方)。現代社會,良好商譽就是金錢。長遠來看,可以建立低收費的交易平臺。現在的網絡交易平臺,如淘寶,也要收費了。其支付手段,如支付寶,也有抽成。我們能建立不以贏利為目的、低成本的業內交易平臺,其信譽會高于目前的平臺。

       另外,就是可以給企業作咨詢服務來提高企業水平。咨詢服務可以涵蓋產品的市場前景、設計與改進、質量控制等方面。收費大部分支付咨詢小組成員的報酬,少部分可以留給社團使用。

       建立中立、權威的第三方社團(不是那種聯誼性質的)來發布產品信息、解決內部交易糾紛。可以降低產品的推廣、交易費用。使企業專住于產品質量和性能的提升上。一開始, 重點瞄準中檔、替代進口的產品。只要產品的性價比高于進口產品,又有售后保障,替代進口,改變單一價格戰的局面就能實現。

上面的設想和建議寫的很粗淺,如果有人感興趣,我還可以和大伙做深入探討。

點評

希望樓主這方面的大作盡快出爐。對中國民營機械制造企業,這個需要很緊迫,否則,會死掉一大批企業,對個人和社會,那都是不必要的損失。  發表于 2012-8-14 10:59

評分

參與人數 2威望 +32 收起 理由
everfree + 2 思想深刻,見多識廣!
老鷹 + 30

查看全部評分

2#
 樓主| 發表于 2012-8-8 22:02:50 | 只看該作者
我比較了解的也只有美國。我知道德國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比美國的要好。之所以重點談教育,而不是講公司。主要是因為相對而言,我們的教育水平差距太大。美國的公司,有優點也有弱點,問題多多。公司內部治理的水平在西方國家只是一般般。但是仗著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優秀的技術人才,競爭力還是比較強。美國的高教水平,的確是首屈一指的。我說的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很準確。但是肯定是自己的見解,大家兼聽則明吧。

2.動手環節是關鍵
20年前,我在國內大學當老師的時候,教研室常開會,討論課程改革。那個時候覺得50年代搬來蘇聯的一套課程,專業劃分過細,內容陳舊。那時課程改革還是以美國高教方式為藍本,強調厚基礎,寬口徑。現在在網上搜索,還能找到不少大學網頁講這事。后來到美國,才知道人家的重點不在這里。我們當老師的其實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
我們原來學的蘇聯課程體系,只有畢業設計,沒有這種產品設計制造課程。美國課程,強調動手實際把裝置做出來。特別強調動手環節,要學生做出裝置來。我們國內的課程,也有要動手的,比如金工實習。那只是跟班走一遍,是個過程。人家是要你自己設計、作出裝置來。我舉的MIT的例子是4年級的產品設計與制造課。美國工程類本科教學很多課程,本身也要求做裝置。我讀書時做RA,經常到系里一個實驗室找電子元件。看到一門面向低年級的課,類似我們的單片機課,眼看到他們把裝置越做越復雜。我們這邊主要是教師搭好裝置讓學生跑跑程序。期末,有各種自動控制的小車在一樓大廳跑來跑去,是他們的大作業。(這還不是高年級的嵌入式課程)。

我們做過金工實習后不久,怎么開各種床子很快就忘記了。人家不停的要做大作業,自己非得去加工一些零部件。手藝會越來越好。我也去過機械系大樓,里面有個大房間有各種螺栓、螺母,金屬棒才等。有個房間有車床、鉆床。這些學生都可以隨便用。

美國教育重視動手,從幼兒園就開始,從弄些紙糊的玩藝起步。他們高中的物理課是含在科學課(SCIENCE)之中的。也有大作業做裝置,我們本地高中就有一道題:做一個裝置把雞蛋放到1米(原題1YARD)高處落下,不摔碎。裝置越輕、落下時間越慢,分數越高。這是人人要過關的題,不管你以后上大學是學文科還是理工。

30年前,我們的中學教育就有四化的說法。課本題目化,題目考卷化,考卷答案化,答案標準化。
我們重視做題目的習慣一直延伸到大學。80年代的中科大的學生是很刻苦的,你看看他們很多時間也是用來做習題。

3 作業中的編程多

我修的研究生課程,大多數課程的課后作業主要是寫程序(PROGRAMMING,也叫LAB)。一個學期十幾周,8、9個LAB。除了2次期中考、一次期末。平時多數一周一個編程作業,少數復雜的給兩周時間。編程一般用C語言,有時也用MATLAB。編程之前一般要做公式推演、建模,最后往往是仿真計算。這比在紙上做題要更鍛煉人。也可以養成建模求解、優化設計的習慣。低水平的設計一般是套套公式。 樓上有人說我們這邊大學是偏重理論分析,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沒有建模仿真計算的本事,能吹自己的理論分析強?

如果有人想詳細了解美國相關課程的內容,可以上網查看課程的詳情。一般往年課程的作業題都可以找得到。
3#
發表于 2012-8-8 22:22: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tafield 于 2012-8-8 22:30 編輯

樓主提供的下載鏈接是:

http://doc.baidu.com/view/475d40c42cc58bd63186bd33.html
美國MIT工科教學模式的啟發與思考--張京英OK--03
但要有百度積分才可以下載。

原始為PPT文件。我下載了壓縮成3個RAR包,見附件。有興趣者下。

MIT.part3.rar (2.85 MB, 下載次數: 139)

MIT.part2.rar (3.91 MB, 下載次數: 223)

MIT.part1.rar (3.91 MB, 下載次數: 258)

點評

附件呢?  發表于 2012-8-8 22:26

評分

參與人數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鷹 + 10 熱心助人!

查看全部評分

4#
發表于 2012-8-8 23:15:12 | 只看該作者
高手啊
5#
發表于 2012-8-9 01:01: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hduzj 于 2012-8-9 01:06 編輯

坐等樓主跟帖{:soso_e160:}

當今天朝的大學教師都在忙活自己的公司,心根本不在教育上在錢上,先把這個解決好,教育才能慢慢走上正軌。

點評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說的太清楚不過了  發表于 2012-8-9 14:27
上次看了個農二代高職生,現實啊,社會,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越來越壞,或許這個社會真的需要重來一次了  發表于 2012-8-9 10:47
我接觸過一所大學的教授,還算好的,這個現象,無奈啊  發表于 2012-8-9 10:44
何止大學啊!  發表于 2012-8-9 08:12
6#
發表于 2012-8-9 01:07:24 | 只看該作者
先看看,還以為是視屏解說呢
7#
發表于 2012-8-9 08:09:47 | 只看該作者
老師的差距太大,中國教師的各種壓力、各種不務正業。。。。
8#
發表于 2012-8-9 08:10:17 | 只看該作者
期待樓主的分析
9#
發表于 2012-8-9 08:32:28 | 只看該作者
歸根到底是制度的區別,文化的差別,
10#
發表于 2012-8-9 08:35:55 | 只看該作者
越比較越茫然, 差距很大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8 21:00 , Processed in 0.09519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