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學徐晉如:+ @9 o+ i: \& N; h* g4 L
; P1 Z2 A x K1 L) Q5 b7 X
近日一則微博引起熱議。內容是說上海社科院某領導說他們把曲阜師范大學、聊城大學、河北大學列入研究生招生黑名單,因為這幾個學校的學生從大一就開始準備考研,除了會考試,什么書也沒讀過。鄙人在讀本科時,即多次聽老師們吐槽,說曲阜師范大學等校的學生來北大投考研究生,普遍名列前茅,結果把本校非常有學術天賦的學生都擠掉,這些考研英雄們入學后卻因基礎太差,常令導師抓狂。故北大有諺云:“北大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又有“北大三害”之說,即樓長、校衛隊、研究生。工作后與學界同仁交流,大家都對這些把應試教育延續到考研階段的畢業生莫可奈何。我曾云,倘是我有出題的自由,我就出這樣的題目:請列舉你認為古代文學領域值得研究的五個問題,并簡要論述它們何以值得研究。這一道題就是古代文學專業卷的全部,保證能把只會考研卻不曾讀書沒有思考的應試天才拒之門外。盡管學界對于考研階段的應試天才的厭惡可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也理解上海社科院的做法實是無奈而理性的選擇,我卻并不認可這種做法。 我以為,當前這種考研應試教育的苦果,是由嚴重滯后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所造成,如果上海社科院該領導或者其他有社會影響力的學術機構的領導,能向教育部痛陳制度之弊,倒逼政策改變,這才是真正長久之道。3 @) t% I& O- t- p, |9 o+ c+ I' D ]8 z5 E
$ s" H4 F, | O. h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重新恢復的研究生培養制度,是為培養學術人才而設計的。八十年代初定了碩士為三年,其實是要把研究生當博士生培養。今天作為學界中堅力量的五零后學者,很多都是八十年代初的碩士生。但是,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日益擴大,這種制度也愈來愈顯現出其弊端。一方面,社會需要比本科畢業生更專門的人才,這使得研究生擴招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擴招進來的研究生仍按學術型培養,畢業出去后卻與社會需求完全脫節,造成極大的浪費。這種浪費,既是學術資源、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是學生青春的浪費。學問本是二三素心人荒江野屋之事業,社會上根本不需要有太多人從事學術,而大多數讀研的學生,他們的初心也并不是要從事學術,這樣就造成一個奇特的現象:一面是考研熱持續升溫,一面是絕大多數學生覺得研究生教育對自己的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提升相當有限。而在教師層面,又覺得這些本無心向學的研究生素質一蟹不如一蟹。這種現象的形成,只能歸咎于制度缺失。% R' z' S) h) x$ J2 o4 C5 H
5 \, x; |* }% ]$ R3 P
我認為,現有的研究生培養制度要作根本性改革,要把為就業的實用型研究生和為學問的學術型研究生區別開來,大力發展前者,而更大力地壓縮后者。實用型研究生要向歐美學習,它是一種畢業后教育,是學生在經過本科四年的通識學習后,在某一方面深入專門學習的階段,最多兩年,甚至一年即可獲相關證書,進入社會。而學術型研究生就是為培養學者服務,它是拿到博士學位的必由之路,一種是拿到博士學位,送你一個碩士學位,一種是完成碩士階段學習,卻發現自己不是學術這塊料,就申請參加碩士論文答辯,拿個碩士完事。一定要讓學術資源用得其所。做學問是世間最苦的職業之一,如果沒有對于學問發自內心的熱愛,很難有真正的成就,所以學術型研究生就要設計得讓功利之徒不感興趣,而能讓真正有志于此的學人脫穎而出。現在的情況卻是,研究生擴招后不該從事學問的功利之徒蜂涌而至,學術資源被無限攤薄,為迎合這些本無學術志趣的功利之徒,學術標準也在不斷降低。而更可怕的是,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又順利進入博士階段,畢業后走上學術崗位,做出的學問極其平庸,拉低了整個國家的學術水準。
/ {& a. Y) v( \! Q7 E$ F5 Y
1 a ? b& l5 |6 l0 A9 g/ [ 研究生招生制度與八十年代相比,也有極大的退步。這種退步就表現在,招錄過程愈來愈標準化,導師對招錄過程愈來愈無從置喙。八十年代的研究生招生,主要看專業能力,政治只是在面試時提問,外語不妨通融,連學歷問題都可以行權,所以培養出來的研究生能成為今日學界之中堅。如王鐘陵教授當年投考唐圭璋的研究生,只是初中學歷,照樣錄取,曹旭教授本科畢業,直接讀博士。可是到九十年代,這種氣象每況愈下。國學大師錢仲聯先生感慨:我想招的學生招不進來!不想招的學生一考就進。要考外語嘍,要考馬列嘍!又過去十幾二十年,退步更加嚴重:很多高校招研,是按一級學科出卷。這就意味著,你無論是考哪個專業,你考的都是同一份試卷。比如漢語言文學是一級學科,下面分中國古代文學、漢語史、外國文學等無數專業,無論你想考哪一個專業,你的試卷都是一樣的。這樣的結果就是平庸的會考試的學生喜躍龍門,而在某一個專業上有天賦和熱情的學生卻被無情黜落。
( J v$ e$ R+ I" i1 [, ~+ i- c- }) N* g4 g
我認為,實用型研究生不妨全國統考,但學術型研究生只能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學術型研究生就不應該考試,而應采用申請加考察的方式。要把自主招生權下放到導師,而不是下放到學校。具體言之,凡有志學術的青年,向自己心儀的導師提交自己的論文、著作,并與導師面談,由導師決定是否招收。要知一個人水平怎樣,只須談上半小時,就完全清楚了。導師有自主權,才能招上合格的學術人才,只有這樣,中國的學術才會有希望。要相信絕大多數的學者還是有良知的,都愿意招收有學術天賦的學生而不是有關系的學生。更何況,學者的所有利益,其實都是建立在學術公信力的基礎之上,很少有學者敢拿自己的學術公信力開玩笑。再不行,還有論文答辯,如果學生實在不行,可以不發給研究生學位。不讓導師有選擇的權力,我們究竟害怕什么呢?
) v6 L/ L$ {, b5 d' K' s2 b9 U/ c) z, [7 F) A
目前國內很多985、211高校,不滿于考研上線者素質之低下,于是大力增加保送本校畢業生上研的比例,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也很難說得上公平。尤其是很多不學無術的學干更容易被推研,這令保送制從一開始就蒙上一層陰影。某年北大保研,校團委要向中文系推薦二十三名研究生,面試時錢理群教授氣得拂袖而去,后來被中文系的老師們頂住壓力,頂掉了大部分。如果學術型研究生統一改為申請考察制,導師擁有自主權,行政權力不再插手,堅持數年,中國學術必有一番新氣象。
% X6 b# V ~# `/ P( e: d: O% l9 q8 q' g0 u3 q; F) k: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