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看論壇里對大學的教育討論的比較多,仿佛中國現在工業狀況都歸咎與大學。是教師不行?還是教育制度?教育方案不行?我看是個人問題。 我是一名大三學機械設計的,在一座小城,二本墊底的院校,對大學的教育,沒有什么好感,但也不至于很差,就看你怎么利用,順勢而為。 大學教育好比健身,想練就好的身形,不僅要大量的鍛煉,飲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大學的基礎課程就是飲食,五谷雜糧什么都有不偏不倚,雜而不精,但很基礎,不可或缺,是任何速效藥丸取代不了的。而實踐就是鍛煉,大學提倡實踐,但提供的實踐條件有限,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在學校把你喂肥了,之后畢業在社會上鍛煉,換句話就是大學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了社會,而社會需要成品,拿來就用的,這便是矛盾所在。不能全盤否定。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有句話怎么說來著?書到用時方恨少!大學的課程就像一張漁網,無論你織的多大多密都只能是守株待兔。用不用得上那得看魚走哪過了。但你織的小了稀了,就是魚在你網里,也拿不下。 雖然大學不能給你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但各類指定課題設計,創新性設計等競賽也算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吧。抱著學習的目的參加(強烈鄙視為了獎狀抱大腿打醬油的),還是可以學到不少東西的。首先,做一個設計,要用的東西是多方面的,肯定有你不會的,這個就需要你去針對性的學習了,自學,看你學習能力了,這方面大學做的還很不錯(反正我是被逼的)。其次學以致用,拿著課本查資料的時候你就知道基礎的重要性了,學的都還是有用的。再者就是合作了,一個人很多事是玩不轉的,這個不需多說了,大家都明白的。 大學三年,第一年在和學長的交流中了解了一些相關競賽,為在學校出人頭地,獲得參加競賽機會努力自學了單片機(51的,很多人都玩過的),并對之產生了很深的興趣。大二順利的獲得參加了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的機會,在賽區光電組排在十一位,沒能進入國賽,就此結束了。大三上學期做了四軸飛行器,飛行效果還可以。單片機從八位玩到十六位,從ARM內核玩到CORE-M3內核,一路走來磕磕絆絆。感覺特別累,很多東西急攻之下,一知半解的,東西雖然做出來了,但還是不能熟練運用,像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很多過一段時間又忘了。另外過多的時間花做的項目上,基礎專業知識學得不精,在做一些技術要求稍高一點的項目,設計起來感覺很吃力,自己設計結構布局,沒有什么經驗參考(見多識廣這時起的用處就大了,這個可以通過課本學習的),特別是買材料的時候,當店主問我要什么的時候特尷尬,不是不知道要什么,是不知道這么說。機械力標件很多,選型很多很細,你籠統的一說別人根本就不知道你說的什么。 從自己的經歷上來說,我真心的希望,在大學還是多學些基礎課程,學好了,適量的參加一些實踐性的競賽,不管是國家級的,省級的,還是校級的,抱著學習的目的參加,還是可以學到很多大學的,這樣一來學習與實踐便結合起來了。不要接手太多的比賽和項目,一方面很累,一方面基礎課程學習的時間被分的所剩無幾,在你想向高層次的設計發展時有種江良才盡黔驢技窮的感覺。不是因為你不知道或是你不懂,而是你不精,這個不必非得要什么實踐才能解決,多看書,多思考就可以了。 總結一下,大學雖不理想,但也不壞,順勢而為,多學基礎,適量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