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的文章:
9 t- a+ @! E" u7 E! S5 p4 ]9 F, h8 M7 \2 x& ^
38年如一日。1965年2月,20歲的張承烈因身體原因提前從部隊退伍,來到東方通信的前身企業——郵電部杭州通信設備廠的金工車間當鉗工。此時正風華正茂的他,根本沒有想到會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個坐落在山沖里并不起眼的小廠,也不會想到,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個國有大型企業在某一技術方面的帶頭人。然而,在1965年那個春季,命運從此將他和這個企業永遠聯系在一起了。
& M, }' ?, X- {" X2 H3 M) s% @' R& x2 O# s# W3 W; d
在金工車間,張承烈做了三年鉗工后又做了兩年檢驗員,1970年調入了當時的研究所搞結構設計,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技術生涯。他深知自己學歷淺,知識儲備不足,以自己現有的學識不足以承擔未來結構設計的技術使命,于是他日以繼夜,發憤自學,終于掌握了結構設計方面的技術精髓,使自己成為這一方面的專家。幾十年來,從研究一所、研究二所到金工分廠,從技術中心到現在的網絡產品研究所,張承烈從未間斷自己的結構設計這一行當,在結構研究室擔任主任這一職務已經二十多年,目前他仍然是CAD設計中心的技術帶頭人和高級工程師。
; S3 m+ `* t& I! T& p* y9 p) o7 f7 C3 d% ]' b8 J5 V
面對人才流失憂心如焚。采訪張承烈師傅,第一個令人頗感沉重的話題是人才流失問題。事實上,“子不嫌母丑”這一句話,正是4月25日東信集團總裁施繼興到網絡研究所調研座談,張承烈在談到人才流失時一句發自肺腑的話。據張承烈介紹,2001年他所帶領的結構研究室共有19人,到如今只剩下8人了?!肮疽蝿摌I,東山再起,人才很重要?!睆埑辛艺f。令他略為安心的是,現在留下的8個人都是結構設計中比較優秀的。“但是再也不能流失了?!彼f,“對現在的年輕人,首先是待遇留人,其次是事業留人,再次是感情留人。也不能怪這些年輕人,現在的大環境不提倡對企業忠誠;再說,他們一旦跳槽,薪金會比原來提高近一倍,誘惑人哪!”5 A: [ l7 J7 d- l, X! d$ C
- E5 w; f/ J7 M0 i面對誘惑不為所動。張承烈領導的結構設計小組承擔著公司大部分的產品結構設計任務,最近他們又承擔了普天集團研究院基站設備的結構設計任務。這個結構設計小組在通信界已經小有名氣,在普天集團內也是十分優秀,這也引起了外界競爭對手的注意。許多通信公司都對張承烈“虎視眈眈”。早在1995年,深圳華為就出20萬元的年薪想挖走他,這兩年,杭州UT也再三向他示好,就在上個月,還有一個獵頭公司來向他“游說”……然而這一切,都被張承烈婉言相拒了。他對記者說:“一個學生上4年大學,就可把自己的學校稱作‘母校’了。我在東信工作了38年,東信就是我的‘母親’了。我看著東信的壯大發展,今天她遇上困難,也理應是我為‘母’分憂的時候。對我來說,之所以在東信留下,一是因為感情,二是因為事業,最后才是待遇,與你們這幫小青年可不同嘍!”
7 ?' ~' }8 f6 c. Z. `5 X!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