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1:那么對應不同的不平度,上下輥的距離該有對應數據吧? 我看的資料上只有不平度的分類和矯正輥的布置形式掛鉤,找不到具體的對應關系,這個在現有的矯正設備里是如何確定上下輥的初始距離的?) f" W# S4 ^$ l- P. B p
以過(超過)彎量使不平度加大,讓原板的變形加大,就不用再考慮原板不平量不同的問題。/ O9 n* \/ b3 V, ?2 g+ J
就以較大的初始距為之,無需想太多。(不搞論文,只求實用): K0 Q# t, e0 y( ^. Y4 K$ A" z8 W
0 E% p9 b6 U1 y5 A$ ^# V
問題2:多輥改少輥后,同樣能矯直,但是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是不是沒有把握的?如果達不到要求,像那些上下輥距離不能調整的矯正機是如何正常工作的?( }- W( r: Y; m2 b# K
往復多輥幾次總是可以的吧。雙輥就是這樣搞。% @3 v6 [4 }$ H" x b9 k; l, F
3 ~, I1 Z. O2 x/ T( V& @問題3:不知前輩對變輥距設計和等強度設計等新形式輥式矯正機應用情況有沒有了解?新設計是不是能達到減少斷軸縮短輥距等等預期目的?2 N* }3 e* P" [8 p8 K7 M, A" D
神馬變輥距的,那只是將不同輥徑置放于一部機器里,前大后小的配置。大輥輪間距小不了,小輥輪間距大就效果下降,為保有矯直矯平的效果,肯定就會搞成不同的輥距咯。
v3 q, }! e9 M* n( N! e( ?斷軸的源于軸的疲勞,軸徑是需要校核的,當使用階梯軸時可以用當量直徑來簡化計算。7 @& T2 G5 a# g# u2 @, o. M9 v
小輥輪可以采用多層支撐的方式達到強度提高的目的。
, B$ l/ @6 g+ O8 C, r* X7 q' ?$ P+ 7 t: e M. ^4 {4 Y( M) J+ g" X0 i' ]7 F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