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ftwall 于 2011-4-15 20:40 編輯 % R) C5 G4 ]( o% G
! `; ^9 |8 }- X& S% V
夜深人靜,考試時間到,不管答得怎么樣,都該交卷了。【論壇字數檢查為9400+字節,沒到10000字節】5 v8 z( b6 f5 u3 B2 x# K
————————————————————————————————————————
: `. V: h* O" b$ O8 a( T《工程自動水下航行器的設計注意事項》的讀書筆記 前言【本文及附件僅供消遣,不保證正確性】 首先感謝國家感謝CCAV給我這次機會……(A:跟他們有什么關系?B:嗯……順便帶上吧)。 最后要感謝該論文除了第1頁,其余頁面的文本都是以text的格式存在的,要感謝論文的有效頁數不到80頁,要感謝Lingoes……可惜我還是沒有讀完。 本人是不找借口不舒服斯基,所以在正文之前還要嘮叨幾句。讀書筆記對我來說已經是比較久遠的回憶了(當年的假期作業應該是改編自作文選),所以現在只能說底子?。欢椅夜烙嬑椰F在的英語水平也就是高中沒畢業的水平。這是我清楚的意識到我現在還不是棟梁,但是我相信即使我做不了梁,還是可以作門框的嘛!無論怎樣,這都是我近20小時的苦勞,不管你承認還是不承認它都在那里…… 附件是我的部分翻譯(第4章計算機,第5章導航通訊部分以及第1章、第3章、第7章的部分內容沒有翻譯【4、5章是因為個人理解起來比較晦澀,啃起來很耗時間;第1章、第3章、第7章是因為……時間不夠了】,因此后文的“讀書筆記”不包括這些未翻譯的內容)。由于個人能力原因,部分專有名詞沒有翻譯,有許多前后翻譯不一致的情況,甚至會遇到與機器翻譯質量差不多的情況或者產生歧義的地方,還有就是文字未審核,肯定包含錯別字,總之就是不建議下載。附件雷屬性,一般不建議閱讀,一定要閱讀請攜帶避雷針。那時,你看到的將不是一篇譯文,而是一名尚未絕望的新人前行路上的截影(這個詞少見哦)。前面說過,我已不記得如何寫讀書筆記,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話把論文的內容說一遍,能不能到1500字,隨緣吧。廢話就這么多,希望不會頭重腳輕,下面進入正題。
& A( K2 l; @% \2 z/ j* T 初讀此文摘要的感覺已經說過——崩潰,幾乎完全不知他在說些什么。后經998大俠指點,先把大小標題都翻譯了一遍。這種方法可以總攬全局,由于是新接觸的內容,還是會遇到邊翻譯邊糾正小標題的情況。 文章首先介紹了海洋工程的簡史:一切都是源于人類的好奇心啊!早在19世紀,人們就開始用拖網取樣,在1930s,Otis Barton 和 William Beebe又用拴住的容器擴大了探索深度(潛水界的萊特兄弟?)。無限制載人潛水器推動了電子學和材料學的發展。傳感器的發展使海洋研究科學有定性走向定量。后來載人潛水器和遙控操作航行器同時發展起來。載人潛水器成本高而且需要水面船只的支持;遙控操作航行器活動范圍有限,但比載人潛水器小,動力上有優勢,先天缺陷是無法在平雪覆蓋的區域工作。 都有問題怎么辦呢,憋到1980s,自動水下航行器出現了,雖然優點眾多,但要想完全取代前兩者還是需要它們“配合”一下的。合理運用三者的優點才是王道。比如找熱液噴口,先用自動水下航行器找噴口特征,然后再用載人潛水器或遙控操作航行器查看細節就OK了。 自動水下航行器可以分為潛水資源勘察型、中層水資源勘查型、深水勘察型和滑翔機型 從外形上分自動水下航行器可分為魚雷形和非魚雷形。魚雷形的特點是阻力小速度快,需要一定的速度才能控制,缺點是六個自由度不容易控制。它們適合大區域的低分辨率勘探。非魚雷形阻力大速度低但相對容易控制,所以適合低速高精度勘探。比較類似于飛機與直升機的關系。 海水的腐蝕性很高,深度越大壓強越大。選材比較頭痛。先看外殼,由于它承受高壓,而且與海水接觸,選來選去還是鋁合金最好。這就完了?當然不是,NB的鋁合金在還是面前一樣是渣,沒辦法只能犧牲一部分人,哦不,是金屬的利益,選誰呢?鋅比較軟,就它了。接著是骨架,選來選去還是鋁合金,誰讓人家條件好!flotation(不會翻譯,這算啥結構),flotation是由復合泡沫塑料提供的,泡沫這個詞來描述它有些不妥,不過你只需要記住這種復合泡沫材料很NB就行啦(說句題外話:哪種復合材料不NB)。還有就是這玩意兒能被壓縮。其他諸如傳感器、電子產品和電池只要保證水密性就可以了。 自動水下航行器的結構我們可以以SeaBED為例來研究。它的額定潛水深度為2000m,由長1.9m、直徑0.34m、間距1.1m的兩個魚雷型船體組成.為了防止艙體之一漏水或者被纏住,它配有10磅的落槌。頭部是電子艙,尾部是傳感器和備用電池。SeaBED是典型的非魚雷形,它的重心與浮心相距23cm,使得前后滾和側滾受到限制。 鋁合金Al7075-T6是這一設計深度下理想的外殼材料,外裹ABS塑料以減小阻力。 SeaBED的推進器是直流電機通過磁性聯軸器帶動的。SeaBED將會遍布世界各地,運輸會是個問題。 SeaBED的動力系統是個48V的鋰電池組,理想條件下,它的工作時間在10小時左右。
" ~& m. j- ~5 U8 R. c6 M3 f5 z: H0 K$ u計算機結構和通訊導航略 ( l# n0 n2 h8 x7 U: `7 U; p8 ?8 y
傳感器之于自動水下航行器相當于眼睛之于人,我們看看自動水下航行器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標量傳感器測量標量,矢量傳感器測量矢量(-_-誰敢說我不對)。我們主要來看水下成像傳感器。眼見為實,所以看到海底的樣貌是必須地。光在水中有散射想象,衰減很快。每次只能照10平米左右的地方。怎么辦呢?拼圖玩過吧,對我們也拼。總之經過大量的努力,通過LED陣列光源,我們終于拍出(并拼接出)符合人類審美標準的照片。可是這種方法對高度突然變化的區域無效,Pizarro等人嘗試用三維投影法解決。 自適應采樣是個好東西。比如要在北極下找熱液噴口,根據噴口的特點(化學成分變化、溫度上升、折射率變化),用帶有NEREUS質譜儀的自動水下航行器測量10平方公里,然后縮小范圍至1平方公里,最后用光學勘探或多束波勘探,這就是自適應采樣。實際問題是人可以分辨異常數據,機器卻沒那么高的AI。 最后是??肯到y(Docking Systems,最后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譯合適)應該是進行回收、充電以及收發數據的智能中轉站。。 結論 自動時下航行器必須量身定做,隨著高分辨率的傳感器和相機的發展,自動水下航行器會發展的越來越快。
' a( l1 }/ O9 V: c+ Z3 U6 \總結,這篇論文給我的感覺是信息量很大,機、電、信息都有涉獵。自動水下航行器這玩意兒的資料國內我根本沒見過(或者說沒注意過),我懷疑在國內寫類似的機械類論文是否能找到詳盡的可以參考的文獻(除了北極考察等零星新聞,很少能見到國內科研設備的資訊)。即便是這樣,這論文與我想象中的情況差別很大——根本就沒有計算,感覺就像“有邏輯的信息排列”,我感覺更像是加強版的開題報告。當然,我也知道,設計個自動水下航行器對于一個學生而言要求也太高了,怎樣的論文算是合格的論文我也沒有標準衡量。(自己左右互博了-_-b)就寫到這里吧。最后要問個問題,知道英語是什么意思但用中文表達很蹩腳,是我個人的問題還是語言差異的問題?. b! X2 b# D; y3 G) Q r
_____________________
8 ?5 \8 A/ ^, O% v# G9 Dshit,暈了,附件上傳錯了,請下載的人回復我的帖子通知我一下,太粗心了55555555555555
2 r h3 w4 J8 R. c8 H4 Y.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