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機械是肉眼能看到的,任何人都可以指手畫腳,特別是權高,自以為見多識廣又不尊重理論數據的人;三維網技術論壇9 a8 }6 }5 h3 f# T
第二,中國工程師普遍是依葫蘆畫瓢。雖然,抄襲也是學習的部分之一,但是,沒有深入研究“葫蘆”的特性就去設計“瓢”,
產生的結果往往是,A、強度不足或嚴重過剩;B、出故障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三,迷信“德國”、“日本”迷信國外技術。3dportal.cn7 b" P( J& b! e" d
說起這個,我得說一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真實的事。就前幾個月,公司的產品發生了一個減速機斷軸的事件,我對系統的強度和減速機都驗算了一遍,發現這套產品主要出現以下問題,A、減速機安全系數不足,也就是抗扭強度不足,主要表現在輸出軸直徑偏小;
B、鏈輪直徑偏小,導致鏈條拉力太大,超出減速機輸出軸許用拉力(其他就不羅列);于是我寫了一份報告給科長,說減速機三維,cad,機械,技術,汽車,catia,pro/e,ug,inventor,solidedge,solidworks,caxa,時空,鎮江3 Z2 i/ b& c3 s ~
直徑偏小,并且,電機和減速機的配置有點問題,領導看完之后也沒說什么,最終不了了之。無獨有偶,時間過了沒多久,又發生了一次減速機斷軸事件。這時,我另寫了一份比較透徹的分析報告給設計部經理,這下,他讓機械總工(40多年經驗)和科長(20多三維網技術論壇# Y3 t, y3 B: ]年經驗)一起調查原因,他們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是德國知名的品牌,應該沒有問題。我當時聽到這句話時,也沒太大反應,就是心理覺得悲哀。(有問題沒問題,只要你會算,是有辦法算的。接下來也是我正要說的。)
第四,企業領導過于相信“老資格”和所謂“經驗豐富”的人。
我明知道我的計算結果和判斷對的,就算我把提議告訴老板,老板又會把問題折回到副總工或科長那,而科長和副總工是“重實踐”$ A0 G" H: S! _+ f3 C6 p
“輕理論”,在討論問題時,往往是逼上眼睛搖搖頭說:這個加厚10,那個放大1.5。這類人往往是“忽悠”能力比較強,優先
取得了老板信任,在企業擁有足夠的地位,所以可以顛覆“理論”。# b/ B$ S( K, i5 L& c" h; o
當大家看到我說的“理論”時,也許還會懷疑我是不是太年輕,“理論”存在問題,那我就實例分析一下我所采用的“理論”
方法。也舉身邊發生的真實例子:我們廠內的水平螺旋機,長度5~8米,目前都是用2.2KW的;我在試機時,測了三維網技術論壇, C l1 c0 q. ]. H( d/ g
一下它的工作電流,穩定在2.5A左右(額定是4.95A),這個時候,很多人(包括前面提到的“老資格”)都會錯誤地認為,使用效率超過50%(2.5/4.95),其實,認真地研究一下異步電動機,就會發現P=1.732U*I*COSΨ*η,U=380恒定時,而功率因素COSΨ和效率η是隨負載率變化而變化的,于是我找了電機廠要來了不同的負載率所對應的功率因素COSΨ和效率η,最后算出電流為2.5A時,功率僅三維|cad|機械|汽車|技術|catia|pro/e|ug|inventor|solidedge|solidworks|caxa( K" D$ _4 ~( b) c2 G6 _6 q
使用了三分之一,明顯為“大馬拉小車”,按經典公式( P=Q/367*(ω*L+H) /η )計算,與所得的結果相當吻合。(在此,順便提一下,3dportal.cn7 p4 ]7 X, U2 Z: c' f8 D- D9 f
螺旋機經典公式也有問題,螺旋長度較長輸送量較大時,不可迷信——題外話)如果將功率縮小為1.5KW時,可以省下3個鏈輪和一條3dportal.cn7 r6 z5 u C1 z0 ]0 z5 h* N5 [5 q
鏈條的錢,一臺就省1000(我們量挺大)。(還有很多,就不多說了)# k% ^$ e, J* Y4 T
深入了,就會發現太多太多“機械設計產品”的詬病,和現有工程師的設計習慣,“依葫蘆畫瓢”產生的結果就是,第一版安全系數是2,經過幾手之后,那些擔心出問題的人,就會稍微去放大,最終是2*1.2*1.5*1.2……安全系數是10或者不小心出現安全系數小于1,而設計者卻渾然不知。
改變這些狀況的,恐怕只剩時間,只有時間才能推翻謬誤。三維網技術論壇7 b: R& K I6 M: e, H" N1 X"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