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性能 一、力學性能 材料受力后就會產生變形,材料力學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力時的行為。描述材料變形行為的指標是應力σ和應變ε,σ是單位面積上的作用力,ε是單位長度的變形。描述材料力學性能的主要指標是強度、延性和韌性。其中,強度是使材料破壞的應力大小的度量;延性是材料在破壞前永久應變的數值;而韌性卻是材料在破壞時所吸收的能量的數值。 設計師們對這些力學性能制訂了各種各樣的規范。例如,對一種鋼管,人們要求它有較高的強度,但也希望它有較高的延性,以增加韌性,由于在強度和延性二者之間往往是矛盾的,工程師們要做出最佳設計常常需要在二者中權衡比較。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方法確定材料的強度和延性。當鋼棒彎曲時就算破壞,還是必須發生斷裂才算破壞?答案當然取決于工程設計的需要。但是這種差別表明至少應有兩種強度判據:一種是開始屈服,另一種是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載荷,這說明僅僅描述材料強度的指標至少就有兩個以上。一般來說,描述材料力學性能的指標有以下幾項: 1. 彈性和剛度 圖1-6是材料的應力—應變圖(σ—ε圖)。 (a) 無塑性變形的脆性材料(例如鑄鐵);(b) 有明顯屈服點的延性材料(例如低碳鋼);(c) 沒有明顯屈服點的延性材料(例如純鋁)。在圖中的σ—ε曲線上,OA段為彈性階段,在此階段,如卸去載荷,試樣伸長量消失,試樣恢復原狀。材料的這種不產生永久殘余變形的能力稱為彈性。A點對應的應力值稱為彈性極限,記為σe。材料在彈性范圍內,應力與應變成正比,其比值E=σ/ε(MN/m2)稱為彈性模量。E標志著材料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剛度。E值主要取決于各種材料的本性,一些處理方法(如熱處理、冷熱加工、合金化等)對它影響很小。零件提高剛度的方法是增加橫截面積或改變截面形狀。金屬的E值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 2.強度在外力作用下,材料抵抗變形和破壞的能力稱為強度。根據外力的作用方式,有多種強度指標,如抗拉強度、抗彎強度、抗剪強度等。當材料承受拉力時,強度性能指標主要是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1)屈服強度σs 在圖1-6(b)上,當曲線超過A點后,若卸去外加載荷,則試樣會留下不能恢復的殘余變形,這種不能隨載荷去除而消失的殘余變形稱為塑性變形。當曲線達到A點時,曲線出現水平線段,表示外加載荷雖然沒有增加,但試樣的變形量仍自動增大,這種現象稱為屈服。屈服時的應力值稱為屈服強度,記為σS。有的塑性材料沒有明顯的屈服現象發生,如圖1-6(c)所示。對于這種情況,用試樣標距長度產生0.2%塑性變形時的應力值作為該材料的屈服強度,以σ0.2表示。機械零件在使用時,一般不允許發生塑性變形,所以屈服強度是大多數機械零件設計時選材的主要依據也是評定金屬材料承載能力的重要機械性能指標。材料的屈服強度越高,允許的工作應力越高,零件所需的截面尺寸和自身重量就可以較小。(2)抗拉強度σb 材料發生屈服后,其應力與應變的變化如圖1-1所示,到最高點應力達最大值σb。在這以后,試樣產生“縮頸”,迅速伸長,應力明顯下降,最后斷裂。最大應力值σb稱為抗拉強度或強度極限。它也是零件設計和評定材料時的重要強度指標。σb測量方便,如果單從保證零件不產生斷裂的安全角度考慮,可用作為設計依據,但所取的安全系數應該大一些。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的比值σS/σb稱為屈強比。屈強比小,工程構件的可靠性高,說明即使外載或某些意外因素使金屬變形,也不至于立即斷裂。但屈強比過小,則材料強度的有效利用率太低。 3.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永久殘余變形而不被斷裂的能力,稱為塑性。塑性指標也主要是通過拉伸實驗測得的(圖1-6)。工程上常用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作為材料的塑性指標。(1) 延伸率δ 試樣在拉斷后的相對伸長量稱為延伸率,用符號δ表示,即式中:L0 試樣原始標距長度; L1 試樣拉斷后的標距長度。(2) 斷面收縮率ψ 試樣被拉斷后橫截面積的相對收縮量稱為斷面收縮率,用符號ψ表示,即式中:F0 試樣原始的橫截面積; F1 試樣拉斷處的橫截面積。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的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塑性對材料進行冷塑性變形有重要意義。此外,工件的偶然過載,可因塑性變形而防止突然斷裂;工件的應力集中處,也可因塑性變形使應力松弛,從而使工件不至于過早斷裂。這就是大多數機械零件除要求一定強度指標外,還要求一定塑性指標的道理。材料的δ和ψ值越大,塑性越好。兩者相比,用ψ表示塑性更接近材料的真實應變。 第三節 材料的性能 一、力學性能 材料受力后就會產生變形,材料力學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力時的行為。描述材料變形行為的指標是應力σ和應變ε,σ是單位面積上的作用力,ε是單位長度的變形。描述材料力學性能的主要指標是強度、延性和韌性。其中,強度是使材料破壞的應力大小的度量;延性是材料在破壞前永久應變的數值;而韌性卻是材料在破壞時所吸收的能量的數值。 重慶大學精品課程-工程材料 圖1-5 材料力學性能的指標圖 設計師們對這些力學性能制訂了各種各樣的規范。例如,對一種鋼管,人們要求它有較高的強度,但也希望它有較高的延性,以增加韌性,由于在強度和延性二者之間往往是矛盾的,工程師們要做出最佳設計常常需要在二者中權衡比較。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方法確定材料的強度和延性。當鋼棒彎曲時就算破壞,還是必須發生斷裂才算破壞?答案當然取決于工程設計的需要。但是這種差別表明至少應有兩種強度判據:一種是開始屈服,另一種是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載荷,這說明僅僅描述材料強度的指標至少就有兩個以上。一般來說,描述材料力學性能的指標有以下幾項: 1. 彈性和剛度 重慶大學精品課程-工程材料 圖1-6 應力-應變圖 圖1-6是材料的應力—應變圖(σ—ε圖)。 (a) 無塑性變形的脆性材料(例如鑄鐵);(b) 有明顯屈服點的延性材料(例如低碳鋼);(c) 沒有明顯屈服點的延性材料(例如純鋁)。在圖中的σ—ε曲線上,OA段為彈性階段,在此階段,如卸去載荷,試樣伸長量消失,試樣恢復原狀。材料的這種不產生永久殘余變形的能力稱為彈性。A點對應的應力值稱為彈性極限,記為σe。材料在彈性范圍內,應力與應變成正比,其比值E=σ/ε(MN/m2)稱為彈性模量。E標志著材料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剛度。E值主要取決于各種材料的本性,一些處理方法(如熱處理、冷熱加工、合金化等)對它影響很小。零件提高剛度的方法是增加橫截面積或改變截面形狀。金屬的E值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 2.強度在外力作用下,材料抵抗變形和破壞的能力稱為強度。根據外力的作用方式,有多種強度指標,如抗拉強度、抗彎強度、抗剪強度等。當材料承受拉力時,強度性能指標主要是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1)屈服強度σs 在圖1-6(b)上,當曲線超過A點后,若卸去外加載荷,則試樣會留下不能恢復的殘余變形,這種不能隨載荷去除而消失的殘余變形稱為塑性變形。當曲線達到A點時,曲線出現水平線段,表示外加載荷雖然沒有增加,但試樣的變形量仍自動增大,這種現象稱為屈服。屈服時的應力值稱為屈服強度,記為σS。有的塑性材料沒有明顯的屈服現象發生,如圖1-6(c)所示。對于這種情況,用試樣標距長度產生0.2%塑性變形時的應力值作為該材料的屈服強度,以σ0.2表示。機械零件在使用時,一般不允許發生塑性變形,所以屈服強度是大多數機械零件設計時選材的主要依據也是評定金屬材料承載能力的重要機械性能指標。材料的屈服強度越高,允許的工作應力越高,零件所需的截面尺寸和自身重量就可以較小。(2)抗拉強度σb 材料發生屈服后,其應力與應變的變化如圖1-1所示,到最高點應力達最大值σb。在這以后,試樣產生“縮頸”,迅速伸長,應力明顯下降,最后斷裂。最大應力值σb稱為抗拉強度或強度極限。它也是零件設計和評定材料時的重要強度指標。σb測量方便,如果單從保證零件不產生斷裂的安全角度考慮,可用作為設計依據,但所取的安全系數應該大一些。屈服強度與抗拉強度的比值σS/σb稱為屈強比。屈強比小,工程構件的可靠性高,說明即使外載或某些意外因素使金屬變形,也不至于立即斷裂。但屈強比過小,則材料強度的有效利用率太低。 3.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產生永久殘余變形而不被斷裂的能力,稱為塑性。塑性指標也主要是通過拉伸實驗測得的(圖1-6)。工程上常用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作為材料的塑性指標。(1) 延伸率δ 試樣在拉斷后的相對伸長量稱為延伸率,用符號δ表示,即 b 式中:L0 試樣原始標距長度; L1 試樣拉斷后的標距長度。(2) 斷面收縮率ψ 試樣被拉斷后橫截面積的相對收縮量稱為斷面收縮率,用符號ψ表示,即 式中:F0 試樣原始的橫截面積; F1 試樣拉斷處的橫截面積。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的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塑性對材料進行冷塑性變形有重要意義。此外,工件的偶然過載,可因塑性變形而防止突然斷裂;工件的應力集中處,也可因塑性變形使應力松弛,從而使工件不至于過早斷裂。這就是大多數機械零件除要求一定強度指標外,還要求一定塑性指標的道理。材料的δ和ψ值越大,塑性越好。兩者相比,用ψ表示塑性更接近材料的真實應變。 1 \! j7 d! Z+ r8 Z. c- }8 ]5 B- F
重慶大學精品課程-工程材料
圖1-7 應力-應變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