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技能競賽的命題
本屆比賽命題主題:
本屆競賽命題主題為“無碳小車”。 要求經過一定的前期準備后,在集中比賽現場完成一套符合本命題要求的可運行裝置,并進行現場競爭性運行考核。每個參賽作品要提交相關的設計、工藝、成本分析和工程管理4項成績考核作業。 命題:以重力勢能驅動的具有方向控制功能的自行小車
1、; Y1 X$ G8 F1 j, f0 D2 c
功能設計要求 給定一重力勢能,根據能量轉換原理,設計一種可將該重力勢能轉換為機械能并可用來驅動小車行走的裝置。該自行小車在前行時能夠自動避開賽道上設置的障礙物(每間隔1米,放置一個直徑20mm、高200mm的彈性障礙圓棒)。以小車前行距離的遠近、以及避開障礙的多少來綜合評定成績。 給定重力勢能為5焦耳(取g=10m/s2),競賽時統一用質量為1Kg的重塊(¢50×65 mm,普通碳鋼)鉛垂下降來獲得,落差500±2mm,重塊落下后,須被小車承載并同小車一起運動,不允許掉落。 要求小車前行過程中完成的所有動作所需的能量均由此能量轉換獲得,不可使用任何其他的能量形式。 小車要求采用三輪結構(1個轉向輪,2個驅動輪),具體結構造型以及材料選用均由參賽者自主設計完成。要求滿足:①小車上面要裝載一件外形尺寸為¢60×20 mm的實心圓柱型鋼制質量塊作為載荷,其質量應不小于400克;在小車行走過程中,載荷不允許掉落。②轉向輪最大外徑應不小于¢30mm。 參賽者需要提交關于作品的設計說明書和工程管理方案、加工工藝方案及成本分析方案報告。 要求參賽者在自制的載荷質量塊上自主設計并加工出反映本屆競賽主題的徽標。參賽隊參賽時同時提交徽標設計說明(篇幅限制為A4紙一張,文字部分的字數不超過300字,內容包括創意、材料、制作說明),作為評分點之一。 2、
" p }$ r! l% H' t本校制作:以參賽小組為單位,每組不多于3人。按照預賽階段的要求,在各自所在的學校內,自主設計并制作出全部零件。參賽時需提供在本校進行的加工制造及組裝過程的視頻錄像,時間控制在約10分鐘。 3、% f& Q; h* L; r2 N5 p! Y
預賽內容:加載符合本命題規定的比賽載荷質量塊,在硬質水平地面(例如光滑的水泥地面、水磨石地面或室內標準球賽地板等)的指定賽道上進行比賽,小車需按規定繞過各個障礙。行走繞過的障礙越多,得分越高。每個參賽隊只能出一輛小車參加比賽,每車有二次機會,取二次成績中最高分作為最終得分。 4、
) h; D p, r8 u0 r' |2 p# o預賽成績:以小車的結構設計特色、徽標設計、自動行走比賽時的前行距離、提交的報告以及現場問辨情況,根據加權公式計算得出最終比賽得分。 5、
, n8 B* S+ ~0 u( j* T集中參賽:(預計選拔出60-80個決賽參賽隊。) 1)
4 M' c) a8 k3 R' @7 H第一競賽環節:攜帶在本校制作完成并調試好的作品,在集中比賽現場,使用符合命題要求的重力勢能,加載大賽組委會提供的重塊,在硬質水平地面(光滑的水泥地面、水磨石地面或自流平樹脂地面)的指定賽道上進行比賽,賽道寬度為2米,小車應在此寬度內行進。按成績由高到低,取參賽隊總數的50%(30-40個隊)進入下一競賽環節。 2)
+ B( Y1 \, ]( T0 t第二競賽環節: a) 進入此環節的參賽隊,需取下小車原有的轉向輪,重新制作小車的轉向輪。轉向輪的制作采用根據原設計圖紙和競賽組委會的指定要求,經計算機三維造型后,使用快速成型機制作、車床加工及鉗工方法完成,最終完成小車轉向輪的組裝和調試,總加工時間為4小時左右。 b) 使用符合命題要求的重力勢能,加載大賽組委會提供的重塊,在硬質水平地面的指定賽道上進行比賽。每個參賽隊只能出一輛小車參加比賽,自動行走比賽時,每隊有三次機會,取三次成績中最高分作為此項最終得分。 c) 參賽隊進入答辯環節,需準備關于本隊參賽作品的工藝成本和管理對策相關知識的答辯。 6、總成績評定:綜合工程管理方案、設計方案、加工工藝方案、成本分析方案、小車徽標設計、轉向輪加工成本及質量(1、是否符合圖紙要求,2、現場加工質量)、小車前行距離及答辯成績等得分,根據加權公式,計算最終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