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老鷹版主的提議,展開ERP的討論。我先說說我們公司的情況。& ?2 R+ {% I$ P; |5 f o
我在的公司,使用ERP系統管理。& l' O5 Q) u1 I8 Q7 \3 [' @0 H
公司的運作是采購物料,自己組裝的生產模式。
/ T/ h, S- B1 n; r- @* J8 @5 X對ERP,剛入職遇到的就是物料編碼原則的制定。+ x7 U4 m: {3 }3 J: @
由于公司是做電氣的,機械方面是新增加的,所以機械零件的編碼規則重新制定,原先制定的標準緊固件的編碼原則不太適合機械用,但是不能改了,只好將就著用。9 O/ V* [7 c0 a3 W! F" d9 ]
物料是用11位編碼,大類、小類等,還有產品料號規則。規則定好之后要寫29位碼描述。因為之前沒接觸過,機械方面公司里也沒人清楚,所以編碼原則的制定陸續花了有2~3個月時間。用下來倒還可以,就是零件種類太多,編碼類別有限,只好小類合并,差不多的就放在一起。% s. p/ @4 n/ \# g! s
零件因為有鋼材、銅材、鋁材,所以分了3大類,各大類下面按零件的外形、結構再分類。由于機械零件的非標特性,不可能像電子產品把特性編到料號中,只能用流水號表示同類不同尺寸的零件,所以編碼必須有個總表,編寫新的料號時要先檢索是否已有,新號是否已經被使用。當零件越來越多的時候,表就很龐大,效率會降低。! X* _: I. a; F6 N. h& o2 g! ~
零件編好料號后,打出一張單子(有零件的各種特性、編碼、屬性等信息),交給信息輸入的人按流程填寫內容、輸入系統,以后就可以用這個料號了。
1 L, g' I- m; U/ P. `如果是大批量重復生產,系統很好用。$ h q3 J7 U4 g: f, o8 J. H
如果是小量生產,或者圖紙經常會變更,容易混亂。" A6 ], ]2 Z% K* y' _; I0 V
目前我的感受是流程比較長,牽涉的人很多,對于客戶的快速反應是有很大制約。往往需求早就有了,但是流程沒走完,無法采購。流程好不容易走完了,給供應商的時間也就很短了,往往要趕工。
5 e. z+ T6 T+ I9 ~% a& O# }基本流程:銷售部門發來訂單----生管處理訂單----技術準備圖紙、編制料號----ERP系統維護人員輸入料號-----資料員發行圖紙給采購、生產---采購處理外協、采購件----來料進倉庫----生產領料組裝----測試---進倉庫---發貨----售后服務
) M- y( O9 {; P9 X$ V! x一個零件或者是外購件,從發起到采購來,快了也要3~4天,如果供應商要求先付款,1周也不一定能采購到。
/ a* w' i" H% _在研發部門,必須配置一個職位專門處理ERP有關流程,這個職位很忙,特別是小量或單件生產、或者是試制階段。圖紙不定型,修改之后就要重新走流程。圖紙經常修改就很麻煩。$ ~' E/ G% \9 Q$ C7 A) X
我們的系統只適合外協加工、自己組裝的生產模式。因為正打算自己上加工設備,自己做機加工,這個系統的設置又不適用了。/ y3 \# L8 F9 }
這是我目前的一點體會,請這方面的高手多說說自己的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