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藍色童話 于 2010-6-3 15:33 編輯
! l. I2 s% W7 E G3 i) W" `
- R3 @" Z6 \ }. t- t. a二、存在問題; N; Y2 Q. ^/ @% ^7 D9 }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波及,使液氣密產業持續多年的高增長態勢出現了拐點。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約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8%,增速回落10個百分點;行業重點聯系的95家企業,2008年虧損面為10.5%,有23%的企業產值和銷售額下降,三分之一的企業利稅總額下滑,行業整體利稅總額與上年基本持平,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下降4.5個百分點。
5 D x; _/ @* U* U8 t7 m0 b
4 V5 Q. m4 c8 a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液壓市場需求的萎縮,使多年來產業因快速發展而積累下來的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工藝和基礎材料水平滯后、低水平重復建設致使產能相對過剩以及自主創新產品缺乏推廣應用政策、主配關系處理不協調等深層次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現實情況表明,僅靠市場增量來支撐產業發展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中國液壓產業要求變革的意愿空前強烈。這也是中國液壓產業從產品制造大國向產品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既無法回避,同時又十分緊迫。
6 D9 f |6 O3 B3 Q: Z( r+ Y1 S
6 N3 |* N4 d0 H從調研情況看,液壓行業存在的問題與整個裝備制造業存在的問題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大致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4 H8 ^" W$ a2 k! y! Z
3 c( ^' ~1 O( E! Y(一)液壓行業缺乏指向明晰的發展戰略6 z+ C& @; h# L& ^, e" c
在整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包括液氣密在內的基礎件從來就沒有得到過重中之重和真正意義上的優先發展的待遇。無論是在“以市場換技術”還是以其他名義的技術引進過程中,在如何將引進技術轉化為“自主能力”或“自我所有”的主觀訴求方面,我們與其他一些后發工業國家(特別是韓國)相比有明顯差異。具體表現就是在產業政策上,缺乏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以促進自主技術能力提高的戰略構想和與之相配套的強力、持續和有效的扶持手段。6 d8 b! E$ _8 g/ w* { g; \
) S8 F' m" L6 T8 P" B當液壓企業整體還處在幼稚的成長期時,特別是與國際競爭對手相比實力懸殊過大時,僅靠企業自我滾動式發展所形成的積累,無力實現技術能力的大幅提升。用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的話說,鑒于液壓行業的特點,沒有政府行為,單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在高端市場形成國際競爭力抑或是性價比上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將是緩慢或者是自然進化的過程。但是在市場生態環境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液壓產業要實現突變,必須借助強大外力的推動。
0 N. T; L& G3 b) u* P
8 J% e9 O" u. D5 } W(二)行業缺乏支柱型企業,集中度低,競爭能力不足
G( j4 @& x2 Y3 {由于固有的特質以及長期發展戰略的缺失,使得包括液壓行業在內的基礎件產業,長期處于一種自然進化的狀態甚至是有走向邊緣化的趨勢。在國內重大裝備的攻關項目中,包括液壓產品在內的基礎件通常會被列入進口項下,很難得到切實的支持和發展機遇。
' S$ m% q, _! q% E2 D2 D
5 k- q3 F# n) U1 S: P" m目前,國內從事液壓產品生產的規模以上企業有千余家。由于市場集中度低,無法抬高進入門檻,致使企業多集中在中低端的市場層面。而生產與制造技術同質化所造成的產品差異不大,使企業之間相互糾結纏繞,很難造就脫穎而出者。上千家模樣相差不多的企業的累加并不足給這個產業帶來期冀中的變化。只有在其中增加個性化的成分,才會使整個產業變得豐富多彩。. w' y: U6 h: v
. h/ `& [% v" Y {
時至今日,液壓行業尚無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年產值在5億元的企業也屈指可數。盡管企業數量眾多,但全行業500多億的年總產值尚不及德國力士樂一家企業在全球的年銷售額。如此實力的對抗結果也就很容易想到了。: d3 I' f" h1 Q0 G. x P0 D
9 c# b' h+ e- S5 q企業單體不強不僅喪失了與主機廠進行有效配套的可能,也無法形成對市場的調控能力并具備與國際強勢企業競爭的實力和話語權。盡管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十分復雜,但這種現實也使企業退出機制基本失效,沒有企業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生存,也沒有企業可以一騎領先。
: d l6 W7 S& l7 K" M這種局面的長期無法改變,使得一些長期受制于進口液壓部件的主機廠以及其他產業的資金開始成規模地進入。據悉,三一重工已經投資10多億元布局自己的液壓部件生產基地。其他如龍工、廈工、南京精誠等企業都有類似的考慮。
0 q3 J$ @; _1 x' i# q, h1 ]3 t! a
7 y1 H4 V6 j. g8 Q, m4 E. s/ P(三)自主創新能力薄弱5 K3 s# S7 |1 f4 E. q: k; W
目前,液壓行業向市場提供和出口的主要產品,仍是延用20年前引進的技術。對于工程機械、冶金機械等行業在高端產品方面的需求,國內企業的配套服務能力明顯欠缺,用戶的需求還主要依賴于進口產品。而技術上的差距使中國成為世界液壓產品制造大國之一的同時,距液壓產品制造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中國液壓行業技術落后的主要原因大致為以下幾點:5 j( r5 V9 |% r% h6 `% k8 F1 q
" d* r3 x0 _( a+ m5 r X: u7 t1.液壓行業處于競爭僵局之中,靠企業自身無力完成產業升級的主觀和客觀要求+ \% D. {; g7 P+ w7 o6 V
液壓行業有上千家規模以上生產企業,但市場競爭的格局卻涇渭分明,即呈現出“狼與狼”(外資企業之間)和“羊與羊”(國內企業之間)的纏斗,而“羊與狼”之間的競爭并不典型。+ X9 i5 q+ |3 [+ R c* X. r
- d* D6 o; A8 o7 Y3 Y' T \/ f
外資企業盡管數量不多,但以技術和制造方面的優勢掌握著高端市場的絕對控制權,獲利豐厚。不僅如此,他們還以零部件為手段,對國內的主機競爭者進行打壓和控制。而國內企業以現有的技術與制造實力只能進入市場的中低端。但由于產品的同質化,使爭奪市場份額成為企業經營活動的重中之重。當產能增加與市場容量增加之間不再匹配時,產品價格的不斷走低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這就導致企業贏利能力的不斷下降,如此往復,必然陷入到一種惡性的循環之中。而當選擇并習慣了這種生態環境下的生存方式時,就造成了“羊再也無力抬頭看到那樹枝上的嫩葉”的景象。長期被壓制于市場生物鏈的低端,不僅削弱了企業的肌體,還嚴重打擊了意志力,無力顧及技術進步,無力將籌碼投入到研發上來。而且,這種生存方式還將造成存量資源的效益發揮受到極大限制以及對資源的浪費。0 a8 K Q8 q9 I; p) c3 t
# L# K! O2 E* B$ e調研中發現,大多數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研發資金在銷售額中的占比)不足2%,而且在這有限的資金中,還會出現因各種原因被挪用的情況。
, Z! n; N. r, o' Y+ ]& v' i- a1 ^/ ^: a# W) m# P* M# [4 p9 j% o
由此種種,就造成目前液壓行業中原創性技術成果甚少,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國內企業只能在相互的撕扯中,視他人坐收漁利。在國內工程機械高端產品中,70%的利潤被進口零部件吞噬的道理也就在其中了。
* P9 S( Q9 {8 `- @' d) t1 H/ j& z* V! I5 e, c$ J; r
2 .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不利
1 T0 i' \* L: M$ D2 W. v6 K- h實際上,目前的中國工業是兩類企業的結合體:一方面是少數創新型企業;另一方面是大量不掌握核心技術的產品制造商和組裝商。國家統計局對299 995家中國工業企業2004~2006年的情況進行的一次大型調查發現,53%的被調查的大型企業、86%的中型企業以及96%的小型企業都沒有持續的研發活動。與技術引進相配合,國內企業也投資于進口技術的消化吸收,但大中型企業在進口技術的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微不足道(僅為銷售收入的0.03%~0.04%),而且在過去十年中沒有什么提高。
( O7 I# J+ E8 v! X- y$ h1 N/ D T/ ^5 C
目前,國內液壓行業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據上海立新液壓有限公司袁才富董事長介紹,他們現在重新分析研究20多年前引進的力士樂公司圖紙時,仍會得到不少的啟發和收獲,在產品設計上還有諸多可以借鑒的內容。正是由于上海立新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其強調精品意識以及崇尚產品質量的良好傳統,使企業的上升勢頭迅猛。不追求絕對的產品數量,在差異化中尋找企業的發展契機,使上海立新避開了殘酷的價格戰。這一做法對其他國內液壓企業很有借鑒價值。
( {) x+ h, \. ~
% a) N$ S7 |7 E, l, `. ?所有的技術上的后進國家都是從引進、采用和吸收外國技術開始趕超的,但其中的成功者都能保證,當它們被已占據全球市場的先行者視為威脅時,它們的國內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足以使其繼續向國際技術前沿邁進。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就處于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中國目前似乎正在迅速接近這個關鍵點,但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看來還不足以應對這樣的挑戰,起碼從液壓行業的情況看是如此。
6 J5 T' h) W/ I2 F' ~' A' I0 A% v' H* n1 p# C" l8 w
現實是,隨著中國液壓產業大國地位的確立,使國內贏得國際上先進技術的難度正不斷加大。30年前,當國內的產業能力還處于初始階段,不具備對市場先行者形成沖擊和競爭能力時,國內產業所面對的發展環境是相對寬松的,也才成就了上世紀80年代大批量的技術引進。而目前,技術引進環境已發生了根本變化。諸如力士樂、川崎這樣的國際液壓強勢企業向國內企業轉讓技術的操作難度明顯加大。因此,對已引進技術的深入認知、揚棄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升華仍是一項長期、有價值的工作。在學習與借鑒中接近領先者,再實現超越。
2 }! l4 Z( \- w! ] t f: Z2 [& g5 m( }* e2 g# B& ]2 X1 H# }
3. 液壓行業在共性技術的研究和服務領域缺位" }; w, o; O2 [3 u/ f
隨著科研體制的改革,諸如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天津工程機械研究院等與行業相關的研究機構,職能都發生了變化。液壓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究基本處于停滯和真空狀態。. i2 A7 r F* x# G$ ~
0 p0 U: J9 A! X9 s$ T/ r3 v據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檢驗中心郭洪凌主任介紹,該所的檢驗中心是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檢測機構。目前,該檢測中心的檢測工作并不能保持常態運轉。用他的話說,能將檢測設備保留下來就已經不容易了。一年僅用于檢測設備的場地花費就需要十多萬元,沒有經費的保證,檢測中心的運轉是無法維持的,因為,檢測中心并不是一個公益性的機構。0 Q/ B% R( f' D3 ]; g
# [$ O3 Y, ^* y# F. ?& U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黃興院長也坦承,對于共性技術的研究已經不是轉制后的院所可以完全承擔的任務了。5 ?4 Y! Z. ~- W: Q& T# _! }0 f
" J4 R; w" n' n3 H @ o7 u8 a* ^據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介紹,目前,試驗能力的不足已經對新產品的開發造成了影響。一些新開發的產品在國內甚至不具備試驗能力。7 ^7 q$ B% I; p6 t8 `6 e
9 i; U/ k0 ?1 @% j. v. Y" m5 v2 }
4.產、學、研、用結合效果不盡如人意& \& L/ \0 o# K; q2 m
現實情況表明,在概念上追求的產、學、研、用結合的科研攻關方式,在操作中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各方因不同的出發點和訴求,往往無法形成有效的利益對接。業內人士指出,這種“四方”結合的方式,必須再加上一方──政府,構成“五方”結合,才有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說,讓政府在其中發揮引導和激勵作用。2 _% n' B0 L( m( f0 e1 I7 U
2 T/ k6 @/ u$ x- _5 R$ y5.國產新產品在推廣應用中舉步維艱! G+ Z0 j% p% O7 @* Y- G2 U. X s
主機用戶,特別是一些大型、關鍵設備的業主,對選配國內自主研發的新產品顧慮重重,積極性不高。這其中有國內尚未形成鼓勵使用自主產品的政策機制和市場環境的原因,但在客觀上卻嚴重挫傷了液壓生產企業開發升級產品的積極性。
* Q1 J8 n6 n8 V
% R! ^& X( t/ b. i# ]2 G$ z(四)支撐基礎件的基礎工業發展滯后
3 d1 v: C. H7 \, _據上海立新液壓有限公司袁才富董事長介紹,他們在對液壓油缸鑄件進行耐受性破壞試驗時,同一批次的產品在試驗中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當然,這只是其中一例。從整體看,為液壓產品配套的軸承、密封件、粉末冶金件、電控元件、高強度堅固件等基礎零件,質量可靠性不高;特種鋼材、銅材、鋁材、密封材料長期依賴進口;清洗、去刺、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發展滯后,液壓油等傳動介質污染控制技術落后等,已成為制約液壓產品實現升級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