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36508|回復: 106

富士康、華為、聯想、國美、海爾的成功模式與衰敗必然——《競底》連載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10-5-27 16:24:22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富士康、華為、聯想、國美、海爾的成功模式與衰敗必然   
  
  在《競底》出版一年之際,曾經如日中天的明星企業富士康驚現“十連跳”,引致輿論一片嘩然,終于因為競底,而觸到了早已被《競底》預言過的底線
  富士康為何會出現“十連跳”,其老板郭臺銘的“血尿邏輯”是根本的禍首。
  什么是“血尿邏輯”,郭臺銘常問下屬:你還沒有血尿嗎?那說明你還不夠辛苦!
  
  只要顧名思義,就可以知道,“擰毛巾哲學”和“血尿邏輯”的本質,就是競底:
  推到底線,而不繃斷,才是最佳狀態
  誰把這個狀態發揮到極致,誰堅持的時間最長,誰就獲得最大的成功
  
  不過,還可能是最后的成功
  
  盡管競底十分慘烈,但中國人的競底腳步,一點也沒有停留,競底的強度也越來越大
  
  未來,中國還會有哪些企業,會因為競底過度,觸及底線而曝出丑聞呢?是那些巨型國企,還是某些明星民企?
  未來,中國還會在哪些方面,會因為競底過度,觸及底線而出事呢?股市、拆遷、房價、醫療、就業、養老、通貨膨脹……..
  
  在讀了《競底》之后,也許您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國企業、中國社會的運行模式,可能那時就較易預測:哪里、何時會觸及底線。
  

               中國人聰明嗎?中國人智慧嗎?
  
                 我們教不了人們任何東西,我們只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
                                ————伽利略
  
  
  2008年,中國經濟形勢陡然緊張,大批企業關門倒閉,許多大學生畢業等于失業,這有國際大環境有關,但更多是中國人本身的問題!
  這些問題,源自中國人的戰略選擇!
  競底戰略使中國有過輝煌的“奇跡”,但也造成了結構性的困局。如果不使這種戰略升級進化,它還將決定中國人的未來。
  中國人喜歡將自己與猶太人相比,他們稱善于做生意的溫州人、潮汕人為“中國的猶太人”,在此簡單舉個典型案例,比較猶太人和中國人做生意的模式:
  
  東歐某個城市在城東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條新馬路。于是,猶太人在西邊,中國人在東邊,各開了一家修車店,他們的價格都很公道,服務非常好,兩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紅火。
  不久,另一個猶太人在西邊發現,人們來修車時,常常要費時等待,他就在修車店的旁邊開了個餐館,專營猶太美食,不久就聲譽鵲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車,也愿意前來光顧。
  而在城東,另一個中國人看修車生意好做,就在街對面克隆了一家新店,為了招徠顧客,他按照對面老店的價目表,九折收費,兩家店的關系有些緊張,但大家的日子還能過。
  又過了一陣子,另一些猶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來越多,就漸漸開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堂、學校,西邊慢慢形成一個繁榮的新興社區,房地產也開始增值。
  而在東邊,更多的中國人來開了修車店,價格戰變得白熱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詆毀自己的同行,為了控制成本,店主們不惜克扣修車師傅的工資,甚至在修車時已次充好,偷工減料。于是,高水平的技師都流失到西邊猶太人的修車店,不太在乎價格的優質客人也不來了。
  慢慢的,城東西的修車業務出現了“產業分工”:高價車、新車都到城西維修保養,盡管那邊修車的價格平均是城東的三倍;而二手車、廉價車都到城東,盡管他們的服務差強人意,但畢竟收費低廉。
  于是,猶太人的修車店賺得盆滿缽滿,而城東的中國人雖然很辛勞,卻在苦哈哈地熬著,僅混了個溫飽。
  再后來,最先在城東開店的那個中國人下定決心,準備貸一筆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裝客人到猶太人的店里去考察,發現猶太人用賺來的錢買斷了幾項專利,修車的效率提高了五倍,質量提高了三倍,而此時城西因為成了旺區,房價和房租都上漲了120%。中國人發現,如果在猶太人的店鋪旁再開個店,憑他現在的資金和技術,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這個中國人百思不得其解,論聰明和點子,他自忖不輸給猶太人;論勤奮,他干得絕不比猶太人少,甚至已經把猶太人用來念圣經,守安息日的時間,全部用于工作;論節儉,除了看看電視,他根本沒有什么娛樂。他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那些后來的中國人身上:
  他覺得自己和他們,就像放在簍子里的一群螃蟹,任何一只想要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紛紛攀附在他身上,結果把它拉下來,誰也走不出困境。
  螃蟹文化,就是競底文化的一個表現,每一只“螃蟹”都被拉到底線,才肯罷休。
  中國人聰明嗎?中國人智慧嗎?
如果說東歐的這個故事,離我們太遙遠,那我們看看身邊發生的事情:
  深圳寶安是一個電子產業集中區。李志強(化名)在1980年代末,就在此開了十幾年的電子加工廠,主要承接美國的電話機訂單,也做少量的內銷。這樣的廠在深圳多如牛毛,品牌毫不重要,姑且把它叫志強廠吧。
  志強廠這十幾年的風風雨雨,可算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最開始它從港臺商人手里接單,幾年下來,摸熟了出口美國的渠道,就開始直接接單,到2007年,每年的出口額穩定在四億左右(人民幣,下同)。
  電話機是低利潤產品,李志強常常把自己的競爭戰略掛在嘴邊:“便宜就是硬道理”。他給我舉了個例子,這個例子集中反映了中國商人的思維方式,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詳細記錄如下:
  電話機的座機和聽筒由于配重的需要,通常要裝加重塊,李志強剛開始從臺灣人手里接美國訂單時,這加重塊的材料是鉛。
  開放之初,民智未開,直到老老實實按訂單要求做了兩年后,李志強才去掉對電話機的神秘感。有一天他忽然腦袋“開竅”:這閃閃發亮的鉛,不過就是在機殼里面增加重量嘛!他立刻把昂貴的鉛改為相對便宜的不銹鋼。這一改,志強廠相對競爭對手一下子獲得一元多的成本優勢,接連贏得幾個大客戶。有那么一段時間,李志強對自己充滿信心,與買方談判時的感覺好極了。
  但很快,其它加工廠也知道了這個奧秘,隨即跟進,李志強又沒有了成本優勢,他不得不絞盡腦汁和對手們開展控制成本的比賽:
  不銹鋼換成上油漆的生鐵,再換成不上油漆的鑄鐵,加重塊的成本從1元多,直線降到了0.1元。
  還能不能更便宜呢?除了李志強外,寶安所有的電話機廠都在開動腦筋,不過似乎再沒有比鑄鐵更便宜的材料,這條削減成本的小路,仿佛已走到了盡頭。
  但李志強沒有氣餒,他嘗到了甜頭,決心一如既往,這次他瞄準了水泥。
  開始的試驗效果非常差,電話機里的水泥塊經過野蠻裝運后,非常容易碎裂,李志強率領他的工程團隊展開“技術攻關”,經過數十天的不眠不休,做過數百次試驗,他在水泥中加細鐵絲,加纖維,用各種不同標號的水泥,不同的配方嚴格記錄試驗過程。最終,他獲得了成功,加重塊的成本降到了0.01元以內。
  這就是中國式的堅韌和智慧。
  志強廠在酷烈的競爭中,又可以喘一口氣了。

作者:月光之都 回復日期:2010-05-23 20:17:31 

  
  我含著淚花聽李志強繪聲繪色地講完這段故事,心里不禁在想,眼前這個中年謝頂,略顯憔悴的中國男人,在勞心費力做他的降低成本試驗時,他的試驗方法、苦干精神、付出的努力,和當年偉大的發明天才愛迪生所做的工作,有什么兩樣呢?
  但愛迪生在試驗了上千種燈絲材料后,為人類發明了電燈,而李志強的努力,又換來了什么?充其量不過是在電話機的成本控制上,再擰緊了一圈螺絲。
  寫到這里,我不禁問自己,如果猶太人處在李志強的角色,他們會怎么做呢?
  后來,我從志強廠的工友們嘴里知道,當時寶安眾多電話機廠家都認為:加重塊的成本肯定可以降低,因此,在殘酷的爭奪外貿訂單時,紛紛預先考慮了這個“利好”因素,提前就把價格降了下來。
  李自強為了留住大客戶,也不得不以臨近虧本的價錢接單。但他預期中的加重塊成本降低,卻遲遲沒有突破,為了維持工廠運轉,他對工人們開始極為嚴厲:加班的時間越來越長,為了克扣工人工資,各種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罰款制度,快速出籠。因此工廠的熟練工相繼流失,產品質量失控,導致多次返工。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于 2010-5-27 16:26:31 | 只看該作者
  在不影響品質的基礎上,以廉價材料代替昂貴材料,是一種競優,李志強開始的方法就是競優。而此時他采用的,就是競底:靠把人打到底線,贏得暫時的競爭力。
  李自強的競底手段用到了極限,連他自己都感覺到難以再熬下去了,就在這時,加重塊試驗成功了,嚴峻的局面終于出現了轉機。
  也許有人會說,志強廠的電話機,不過是個夕陽產業,日子難熬是應該的。好,那么我們說說手機行業。
  僅僅在六七年前,中國的大型通信企業、家電生產商還在權衡:自己是否有技術、有實力上手機項目。一個手機生產許可證,在當時還相當金貴,這總不算夕陽產業了。
  而才到2008年,嬌貴的白雪公主眨眼就變成掃地的灰姑娘,僅深圳的“山寨機”從業人員就有20萬,年產值400億。在華強北,任何一家電子配件市場都能買齊所有的配件,只要一臺簡易的焊機,就能回家做成新穎時尚的多功能手機,批發價才200元左右。
  上萬家企業,數千名像李志強那樣的商人在全力打拼,使整個手機產業傻瓜化。但同時,也使它像蘿卜白菜一樣無利潤化。
  中國人讓一個行業無利潤化的能力,確實是驚人的。而這種能力所依托的,就是中國數千年來養成的競底思維和傳統。

  也許還有人堅持:電話機、手機這些終端產品,很難保持技術壁壘,整個產業被輕而易舉地傻瓜化,也是很正常的。既然傻瓜化了,自然不會有豐厚的利潤。
  那么我們再來看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旗幟——深圳華為。
  誰也不會否認,華為是處于朝陽產業中的高科技公司,正因為它是成長最迅速、發展最平穩的璀璨明星,本書將以華為作為主要案例,來說明中國人的競底戰略。一個合理的邏輯是:如果華為這樣的公司都競底,其他公司還能不競底嗎?
  2007年的華為年報顯示,該年實際銷售收入125.6億美元,凈利潤6.74億美元,利潤率僅為5%。也就是說,如果華為的總裁任正非的鐵腕稍微松一松,華為很可能滑入虧損的境地。
  如果任正非也象李志強一樣,拼命控制成本,能否從龐大的銷售收入中,再擠幾個億人民幣的利潤出來呢?
  實際上,任正非是比李志強更能控制成本的人,他有一套獨特的“擰毛巾哲學”,這套哲學和他倡導的壓強原則、狼性生存原則,是一脈相承的。華為的成功,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任正非的“擰毛巾哲學”。
  任正非這樣闡述他的“擰毛巾哲學”:“就如擰毛巾,只要擰出水來,就說明還有競爭空間;毛巾擰斷了,企業也完了;只有毛巾擰干了,毛巾還不斷,這才是最佳狀態。”
  華為在2008年中國電信C網100多億的設備采購招標中,報價6億多,就是競底色彩極濃的“擰毛巾”,業界估計這次華為不僅不能從毛巾里擰出“水”來,還要虧損數十億。但為了彌補先前判斷的失誤,華為也只有這樣把自己打到底線了。
  “毛巾”擰得太厲害,就會接近底線。近年來頻頻發生的員工自殺、猝死事件,顯示出華為這條“毛巾”,已出現了纖維撕裂的跡象,如果再狠狠擰下去,很可能會發生重大斷裂。因此,即使是任正非那樣的競底高手,如果沿用以往的戰略,也很難把華為的成本再壓下去,把利潤率再提高零點幾個百分點。
  
  競底戰略依靠人們的底線生存,來獲得競爭優勢,這使得人們的工作生活條件很難有較大的改善,以志強廠為例:
  上世紀90年代初,志強廠的女操作工(俗稱打工妹)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每個月休息兩天,工資按崗位不同和熟練程度不同,大約為200-250元。那時,工業區最便宜的快餐是1元一份,里面有一個煎蛋或一點碎肉(當然,那些碎肉大多是來路不明的冷凍肉),外加一點素菜。
  到2008年,同樣條件下的工人收入,大約為900-1000元,但同樣的快餐,也漲到了3元,如果再加上房租、水電、交通費的增長,18年來,打工妹們的實際收入基本沒有變化!
  深圳如此,珠三角地區也是如此,資料顯示,東莞打工妹的實際收入近20年也沒有增長。珠三角如此,長三角呢?其它內地地區呢?可能還不如珠三角。
  寫到這里,我眼前出現了大群大群穿著灰色或藍色工衣、身材不高、面目模糊的打工妹們,繁忙的工作沒有壓抑住她們青春的活力,即使在午休出來吃飯的時候,她們也會偶爾嬉笑打鬧一下,尋找一點難得的歡樂。
  如果說中國正在和世界各國如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展開一場沒有硝煙的產業戰爭,那么這些穿著藍色或灰色工衣的打工妹,就像前沿陣地上鏖戰的步兵一樣,她們付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卻沒有享受到值得一提的成果。
  古人云:一將無能,累死千軍。這話用在這群“步兵”頭上,也許并不為過。
  那么這個“將”到底是誰呢?是他們的老板李志強嗎?
  李志強不努力嗎?非也!李志強不能干嗎?非也!
  那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戰略選擇的問題!
  微觀的個案也許不說明問題,讓我們再看看宏觀的層面。先看一個他人的例子:
  1945年,日本徹底戰敗,戰爭破壞加上戰后拆卸重型設備賠償受害國等等,日本基本上赤地千里,女人靠向美國大兵賣淫為全家謀生,很多大人、孩子冒險圍著美國軍艦,希望從軍艦“排泄”出來的垃圾中,找到一點有熱量的食物充饑。
        這時日本人很可憐,也很活該。

  在經歷了艱難的戰后重建,日本從50年代至80年代,實現了30多年經濟騰飛。1965年,世界前五大半導體生產商依次為:
  德州儀器、仙童、西格尼蒂克斯、威斯汀豪斯和摩托羅拉;
  而到了1987年,這一排名變為:NEC、東芝、日立、摩托羅拉和德州儀器。
  這一年,日本人的工資水平超過美國,而到1988年,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IC生產國。
  同時,日本還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數0.28)、勞資關系最和諧的國家。

  有些人也許會強調,日本在冷戰期間受益于美國的扶持,而且人口比中國少。但韓國、臺灣同樣受益于冷戰,人口比日本更少,卻并沒有日本的輝煌。
  美國出于冷戰的需要,對日本確實有些扶持,但IC產業從來是美國的支柱產業,它絕不會在這個產業上,扶持昔日窮兇極惡的對手,超過自己。
  中國的管理者喜歡說“懶惰者找借口,實干者找差距”,我們不能在這里為自己找借口!
  再看看中國的情況:
  鄧小平發動的中國對外開放,始于1978年。盡管經過“十年浩劫”,但不會有人否認:當時中國的工業基礎,遠遠好于1945年的日本。據中國統計顯示,1979年至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實際增長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均3.0%的速度。與日本經濟起飛階段GDP年均增長9.2%,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8.5%,有過之而無不及。
  2007年,中國生產了美國低檔消費品的30%,該年世界各國人均收入排名顯示:
  美國 37,610美元 排第5位
  日本34,510美元 排第6位
  中國1,100美元  排109位
  在三十年經濟騰飛后,中國人的收入水平,僅為美國人的2.9%!在此,我們沒必要用所謂的“購買力平價”,來為自己找心理平衡。只要比較中美二國的工資與房價,就可以知道中國經濟學者自豪的“購買力平價”是一種忽悠。
  這是一種什么質量的經濟騰飛啊?!
  如果有人不認可這個數據,那么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數據,也提供了相應的佐證:
  “2003-2006年,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大幅增加,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逐年穩步提高。繼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突破了2000美元,達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居世界的位次也由132位上升到129位。”(數據來自網站,此處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實為人均GDP,因為2006年的中國GDP是26452億美元)
  假設這個數據不含水份的話,4年提升了3位!這還是在世界和中國經濟形勢大好的年景!
  如果按這樣的速度,中國人均GDP要再提升100位,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至少需要200年的光陰,因為靠競底提升經濟的速度,將越來越慢。
  從2006至2008,不過短短的二年時間,中國的經濟形勢就急劇惡化,沿海地區大批工廠倒閉關門,單是香港的國企就巨虧上千億。眾多昔日躊躇滿志、信心十足的企業家,面對成本上升,出口放緩,內需不振,均無計可施。
  為什么會這樣?競底戰略將告訴我們:競底由于底線的限制,不可持續。
  靠中國人傳統的競底戰略,200年提升100名的估計,顯然是過于樂觀了。如果繼續我們的戰略,中國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嗎?
  但不靠競底戰略,中國人還能有更好的戰略嗎?
  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戰略,正是拷問中國人智慧的大問題,中國人有足夠的智慧嗎?

  為什么說中國人在競底呢?和打工妹的收入18年沒有實際增長相比,讓我們看看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長的情況:
  2008年3月8日,財政部發言人自豪地公布: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增長32%,而同期GDP只增長11.4%。
  人們不禁又提出了長期縈繞在心頭的疑問: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偏高?
  1994年,中國GDP近5萬億,財政收入5000億,財政收入占GDP10%;
  2007年,中國GDP24.6萬億,財政收入5.13萬億,占GDP近21%,比2006年劇增1.2萬億。這些收費中,不包括未納入預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還有一些無法統計的不合理的亂收費。
  對于民間的質疑,財政部發言人堅定地認為“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財政收入特別是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如果刨去GDP中約1/3的外資貢獻份額,以及外資對財政收入的9千多億貢獻,經過簡單的計算得出:僅在2007年,中國人承擔的財政收入增長率(不含亂收費)就超過36%,其中絕大多數由民營企業承擔。
  中國什么行業每年的利潤,能平均增長36%以上?
  在如此劇烈的競底之下,中國民營企業能夠茍延殘喘,實屬不易。
  而即使在如此高的財政收入增長下,中國人并不滿意他們所享受到的醫療、衛生、教育、治安等等所有的公共服務。
  日本在30年騰飛之后,非常關鍵的半導體產業超過了美國,我們也可以看看中國的產業狀況。據調查,中國開放的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已在21個產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如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企業,已全部合資;
  占全國產量80%以上的最大5家電梯廠商,已由外商控股;
  汽車行業90%的銷售額,來自外國品牌;

  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
  ……
  只要假以時日,外資可能會把中國所有值得一提的行業(甚至大豆生產),統統收入囊中。
  為什么會這樣?
  戰略選擇的誤區所致。
  日本經過30年騰飛后,貧富差距非常小,我們也可以看看中國的貧富差距:
  平安馬明哲在上市公司中的年薪,已逾6616.1萬,而很多內地打工妹正在為保住她們4000元的年薪,而忐忑不安地奮斗。中國30年所形成的貧富懸殊,遠遠勝過西方國家數百年的積累。
  按國內機構的統計,2005年中國基尼系數逼近0.47,但據中國人民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調查,內地的基尼系數已高達0.53或0.54。按國際通行標準,基尼系數低于0.3,屬于分配比較均等,0.3-0.4屬于分配比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則意味著已出現兩極分化。
  這,就是競底的惡果。打工妹們的收入18年沒有實際增長,民工們被打到底線,貧富能不分化嗎?我們只看到了自然環境的被破壞,卻很少關注人文環境的被破壞,貧富懸殊、行賄受賄等等,就是對人文環境的踐踏。
  貧富嚴重分化,顯示了中國社會人文環境的底線狀態。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是因為兩極分化,流民遍野,在歉收之年民變四起,造成巨大的社會動蕩,最終達到“人相食”的底線,終致改朝換代。
  中國處于頂層的富人和貴人們,本能地很擔心社會向這條底線發展,他們預先將自己和家人移民海外,同時“裸體”在中國做生意、演電影電視小品,或“裸體”在中國當官,盡量撈到最后一點可撈的東西,只要一有風吹草動,立刻脫離這個競底社會。
 
  
3#
 樓主| 發表于 2010-5-27 16:28:45 | 只看該作者
  有多少富人象娃哈哈的宗慶后那樣,在大張“愛國愛民族”旗號賺錢時,卻懷揣美國綠卡?
  有多少“貴人”象江西省付省長胡長青那樣,在大談“崇高追求”時,卻懷揣他國護照?
  連外國人都認為:中國新華字典再版時,應增加“裸官”和“裸體做官”這樣的新詞匯。《南德意志報》對“裸體做官”的解釋是:“他們是把贓款、老婆、孩子、甚至情人送到海外的干部,自己則獨身一人、也就是‘裸體’繼續從事大把撈錢的危險業務”。最受“裸官”們喜愛的國家是加拿大,該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引渡協議。但陽光充沛的法國南部和美國南方幾個州,也很受歡迎。在那里的別墅區,互相勾結發財致富的**官員,與騙子商人相依為鄰的情況并不少見。前摩根斯坦利投資銀行亞太部首席經濟師謝國忠說:“破產的日本商人在浴室上吊自殺,而破產的中國人很快就會現身佛羅里達。”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經營企業的目的是什么?
  是為了漂亮的、吃不著、摸不到的GDP增長嗎?是為了一味地把企業做大嗎?
  還是為了廣大中國國民,實際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企業家、員工的幸福感增加?
  如果有朝一日,中國的GDP超過了美國(這是個可能的任務),而廣大打工妹們每個月的收入,還是只夠她們吃最低劣的快餐,那么這樣的經濟奇跡,即使有了,又能怎么樣呢?
  如果有一天,企業進入了某某500強,企業家卻心力交瘁,員工卻怨聲載道,這算是成功嗎?
  目前,中國還是一個人口年輕的大國,我們已經看到了過度墾荒、砍伐、放牧、污染,所帶來的環境代價,知道這些做法是在寅吃卯糧,但我們很多人并沒有看到:志強廠的那些打工妹們在日日夜夜的加班中,付出了她們的青春、健康、機會,既沒有積攢下多少金錢,也沒有得到技術、知識的積累,更沒有獲得高尚的情操熏陶,培養出現代公民的理念和健全的人格。
  幾億這樣的打工者累積下來,構成中國龐大的國民基礎,這算不算是另一種寅吃卯糧呢?
  我的一個朋友有房有車,也算小有積蓄,他有一次跟我聊起政府為了保證GDP增長,大力鼓勵消費,以拉動內需。他動容地說:“我的父母老了,他們沒有醫保,一有什么問題,隨時幾萬十幾萬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費呢?”
  從他的話里我悲哀地聯想到:如果志強廠的打工妹們,今后含辛茹苦將她們的孩子供上大學,她們的孩子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再辛辛苦苦地有房有車后,會不會也要說:“我的父母老了,他們沒有醫保,一有什么問題,隨時幾十萬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費呢?”
  從他的話里我悲哀地聯想到:如果志強廠的打工妹們,今后含辛茹苦將她們的孩子供上大學,她們的孩子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再辛辛苦苦地有房有車后,會不會也要說:“我的父母老了,他們沒有醫保,一有什么問題,隨時幾十萬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費呢?”
  那么,中國人要到哪一代才敢消費呢?中國的經濟何時才能真正進入良性循環呢?
  中國人聰明嗎?中國人智慧嗎?

  有關戰略管理的理論,前人在操作層面已作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對戰略分析,還是如何制定戰略、選擇戰略,以及如何實施、調整、評估等等,前人的工作已相當完善和系統化。但他們對于戰略決策者和實施者的人性層面,并沒有進行詳盡研究。
  而就一項具體的戰略來說,不管是在分析、規劃、制定階段,還是在實施、修正、評估的過程中,都必須由具體的人來完成。戰略由人制定,為人服務,因此戰略決策者和執行者的人性因素,將大大影響戰略的各個方面。
  中國鄉下的老農民都不是管理專家,他們從未學過戰略管理,但他們知道:
  什么樣的地,適合種什么樣的莊稼。
  這句樸實的話,翻譯到戰略管理的領域,就是:
  什么樣的人,適合使用什么樣的戰略。
  日本國土狹小,地震海嘯頻發,經歷長期的封建社會管制,因此日本人行事嚴密,注重細節,講求紀律,強調可靠性。日本人的這種天性,正適合大批量制造高品質、短小輕薄、原創性不多的產品。
  而美國國土遼闊,物產豐饒,沒有歷史的束縛,美國人大多是基督教新教徒,似乎“大大咧咧”,實則崇尚理性、簡潔和創新。比精工細作的質量,他們可能不如日本;比如何用低價競爭,他們一定不敵中國,但美國人靠高科技、知識產權、產業標準、商業模式等等,在世界獨領風騷。
  這就是作者所強調的,戰略管理背后的人性因素。
  那么中國人呢,他們選擇的是什么樣的戰略?這些戰略給中國人帶來什么樣的成功和問題?實施這些戰略需要何種技術和技巧?
  本書的戰略目標,就是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4#
發表于 2010-5-27 17:18:21 | 只看該作者
推銷《競底》,效果不錯,我立刻到《當當》上買了一本。謝謝樓主!
5#
發表于 2010-5-27 17:25:47 | 只看該作者
這也是世界研究的一個課題,為什么中國人喜歡‘逆向競爭’,并且有市場?
當然,我們現在自己是禁止討論這類東西的,覺得有損華人尊嚴,
我們無數次閑聊這個東西,本來,一個東西,你進步一下,我進步一下,最終就進步了,但現在不是,你玩出一個東西來,人家以比你玩的次而自豪,你用10000塊的家伙,人家跟你比用5000的家伙,還有比用2000的家伙,你為什么不正著比,百思不得其解,哈哈
6#
發表于 2010-5-27 17:32:28 | 只看該作者
“競底”這個詞,造得好。
7#
 樓主| 發表于 2010-5-27 18:40:36 | 只看該作者
我是先看到了蛤蟆大俠(即樓上某位的馬甲)的文章,蛤蟆大俠說,國人喜歡砸自己飯碗,再看這篇文章,感覺“競底”這個詞形容國內行業現況非常貼切,競底,不但毀了別人的飯碗,同時也把自己的飯碗給砸了
8#
發表于 2010-5-27 19:38:43 | 只看該作者
很深入的分析,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9#
發表于 2010-5-27 21:21:55 | 只看該作者
建議上傳電子書,該加精。
10#
發表于 2010-5-27 22:01:1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吟嘯徐行 于 2010-5-27 22:18 編輯

競底其實日本剛開始也搞過,只不過沒有向中國這樣長期和BT而言
其實日本和韓國模式也有很多弊端,就是大企業化,家族化,優點就是集中精力辦大事,
三菱算私人企業嗎?“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F-2戰斗機、89式步兵戰車,“三菱”的軍工產品每一款都赫赫有名
算國企嗎?人家卻控制在私人財閥手里

世界經濟危機其實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就是國家競底的結果,
中國競底干掉了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富裕了全球的資本家,全球貧富加大。

中國改革開放,沒有產生和國家利益一致的經濟集團,沒有提高民生。有的只是貪婪的上層和狡猾的抄錢
-----------------------------------
中國無解,前幾天美國要求中國改變利益分配格局,就是受不了中國的競底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15 13:08 , Processed in 0.07011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