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度過高:
0 \' ?& F5 y1 s4 x/ A3 J1.混料:比如碳鋼里混入合金鋼,此時硬度要超過我們預期值。可根據實際檢測的硬度與回火參數,重新回火。
1 X2 i4 Y8 D7 T n2.材料改代:用合金鋼改代碳鋼,但材料改代信息未正確傳遞到熱處理工序。與相關部門聯系,落實實際材料后,重新回火。
. [: W9 ]% d2 S5 o6 z/ _/ I 上述兩種情況實屬管理上的問題,熱處理工序是無法解決的。
5 |8 y& L; c4 l7 q! k* x3.回火溫度或時間不足:
. e# @0 T+ [7 ?% T3 ?! s1 Q⑴設備存在隱性問題,實際爐溫偏低。重新校正控溫系統。0 P& I) Z( y1 g) @& y0 }2 d" r; D
⑵回火時間不充分或回火溫度偏低,致使部份工件硬度偏。產生的原因是:在生產中拼爐生產時,回火工藝參數不精準,部分或全部工件回火時間偏短而導致硬度偏高。此時要精確計算各工件的回火時間和溫度,選取一個合適的溫度與保溫時間進行回火,確保每種工件的硬度都達到要求。7 u$ l2 |- d. j( v/ _$ o! t% V1 g% I
二、硬度過低:% ]$ J' {* J' z* j! ]
這是生產中最易出現的質量問題,也是不容易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對生產的危害性較大(浪費能源、影響生產進度),也最讓人頭疼。: A# a2 l- _# l; i3 U
1.材料問題,其產生的原因與防止對策同前面。若檢測硬度不超過140HB,此類材料可以直接扔掉,連火花判別都不需要。- x+ L0 I, I: J' v
2.熱處理工序淬火問題:
8 Z! S' f! t/ q, r. s 工件要保證回火后硬度達到要求,先決條件是淬火要達到規定要求,至少要比最終要求的硬度上限高50HB,才可能通過回火而合格。而這是我們在生產中最容易出問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經常有人回答我:“一直都這樣淬火的,不知道今天為什么不合格?”淬火工序容易出的問題有如下:+ _) I8 C& e8 G9 l7 f+ X6 v
⑴加熱溫度不足。3 `7 V7 A) H4 L+ z7 T
比較多見的是一種僥幸心理,認為溫度差不多,也許可以淬火。認為平常淬火時工件顏色也偏低,也淬起火了的。殊不知,忘記了未完全奧氏體化與淬火過程中奧氏體的預冷是兩回事。加熱不足的時候,在奧氏體中存在未溶鐵素體,是要降低淬火硬度的;而在淬火過程中預冷時溫度也只有不到800℃,但此時過冷奧氏體是不會析出鐵素體的。這是對奧氏體的認識不足造成的。
* _, l. K* M8 z* n9 q⑵冷卻上存在的問題。. C: o7 ?: D. z) ^; u4 c' [
冷卻上存在的問題只有一個,冷卻速度不足。但產生冷卻速度不足的原因卻是較多的:* k* w: l1 v7 Y T3 r5 c, {
預冷過度:為防止工件淬裂,在冷卻時先適當預冷再淬火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掌握不好而低于Ar1時,發生先共析轉變出現先共析鐵素體,將降低工件硬度。同時,對于要求嚴格的工件,是不允許發生先共析轉變的。此時按正常工藝回火硬度將低于規定值。在預冷時要注意觀察工件溫度,同時也要提高辨別溫度的能力,避免工件預冷到Ar1以下。
3 ^9 H" b1 O( a 在冷卻介質中冷卻能力不足:以淬水為例,一是當水溫較高時(如超過30℃,是生產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情況),將嚴重降低珠光體轉變區域的冷卻速度,此時任你怎樣將工件冷卻,想淬硬已屬非分之想(因為已經部分發生了非馬氏體轉變)。二是裝爐較密集的工件,如在介質中移動能力不足,蒸汽無法破膜,將導致局部特別是中間的工件淬火硬度不足。需要隨時關注冷卻介質的溫度,觀察裝爐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
, h' E4 h& n4 c6 e3 E o+ ^ 上述兩種情況,將導致工件的冷卻速度以不同方式越過C曲線。淬火后將得到各種各樣的混合組織,如:鐵素體+馬氏體、鐵素體+珠光體+馬氏體 、托氏體+馬氏體等等,這些組織通過回火后,檢測硬度都會低于正常值。
' f( I) V7 Q& ^, @* C" b⑶淬火冷卻時間較短。( q( O9 P0 K' P" y
由于冷卻時間較短,致使工件實際淬火結束后的溫度較高,而工件本身淬火并沒有完成,回火后硬度低于正常值。淬火結束時,工件的溫度一般要低于材料的Ms,否則回火后將導致硬度低于正常值。在淬火結束時,讓工件繼續空冷一會,觀察工件溫度,如溫度較高,應補充冷卻,使工件溫度降到合適的程度。當然,有經驗的可以從工件出水時收水的時間來辨別工件溫度。# z; b7 Z9 P2 T: i7 ^" a. m0 `" o
⑷回火上存在的問題。% Q- P% Y; s/ z2 C7 ]
回火上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回火保溫時間過長或保溫溫度較高,也有設備問題,如:熱電偶退出、控溫系統控制誤差較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