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和歐美的家伙比較起來,更容易‘從眾’,對一個東西能堅持的少,即所謂的‘跟風效應’重。無論是行業、是行為都有這種趨勢,為什么容易‘跟風’,基本上概括起來一個是東方民族自身的弱點問題,另外就是見識,見識少,自然就容易跟風,即所謂‘傻子過年看街坊’,特別說明一下,與殘疾人無關。
, \# J* N4 |! q5 W; m7 e- Y+ H, v7 N4 G" X* u* R- h
跟風,就容易使‘市井流言’有流動的空間,有存在的可能,我們比米國的家伙更喜歡‘抖機靈’,更愛展示我們的’小聰明‘,但最終還是害了我們自己,使我們牢牢地被固定在食物鏈的下方,連爬上去的機會都很渺茫,人家50年前就爬到上面去了,并且牢牢地控制上面的位置,設置了各種碉堡和工事,在阻擊我們,我們需要的是拼命爬上去,而不是站在底下吹牛,假如能用吹牛的辦法把洋人從上面攆下來,那到不愧是一件好事。
) m i' A% ~$ S3 k4 h4 {" c5 S/ i0 l4 N% r: K" B: ]5 B
當西風漸進的年代里,東方民族有過一段追趕的時期,這就得說是得賜于‘紙書文化’,知識是寫在紙上的,你即使浮躁,也必須先看看紙上寫的是什么?否則沒法和人家對話,什么東西真正拉開了東西方的差距,那就是計算機這個‘壞東西’,計算機割裂了東方民族與西洋鬼子的‘紙交流’,它摧毀了東方民族的工業根基,將東方牢牢地捆綁在西方疾駛的車輛上,使你動彈不得。
: t+ f, k4 R2 A# x7 T
, ~1 F; t/ v' x 英語和計算機這兩個東西,牢牢地束縛了我們的思維,將我們的各種理想、規劃、人生的目標都導入到一個特定的’管道‘里了,在這個管道里,你似乎能看到前方的光亮,但永遠沒有盡頭。7 s1 ~1 a. L7 @) A8 }% X
( I5 d6 V6 _; s: A4 }
這類‘市井流言’很多,比如關于英語的流言,關于計算機三維的流言,關于經濟的流言,這些西方的實用工具,成為了東方的精神法寶,使你無法脫離他們,使你自以為有了它們就可以攻無不克。& c) F9 P; f% r( R5 K4 Y5 b
% t+ m$ F- ]( H& E5 M
在經營觀念上,有所謂的‘短板效應’,但從來沒有人真正解釋過為什么那個板會短?什么時候短的? 其它的板子是怎么長的?什么年代長的?這是個問題嗎?根本不是!假如按你說的那樣,我可以把其它板子每個板子鋸下一小段補到那個板子上,這樣,你的水平可能是微軟的90%,是波音的95%,但實際可能嗎?不可能,這只能說明你每個板子都短!關于所謂的‘短板效應’立即就被擊潰了。5 \1 N5 d+ |% `; c
6 m9 }- ^5 M% T3 z3 i5 A P
還有所謂的‘三維流言’,沒有三維就沒有工業嗎?當然不是,你可以看一下金門大橋、早年的布魯克林大橋、美鋼聯大廈,這些合理的杰出建筑都是不借助三維完成的,比現今采用計算機設計的東西毫不遜色。& P7 o: U6 X: Q7 d5 o
% M* C4 R' z W1 Y% ` M
還有關于英語的流言,當然不能否認英語重要,但無論什么時候,它都是一個交流工具,你沒有學好,只能說是方法不得當,我認識的家伙,很少有專門經過英語培訓的,也都在世界上沒有什么障礙地混著,當然你給領導人作翻譯還是要念專業外語的。
- ?7 s) w& i C" p0 U8 F2 [- l
工作,什么最重要,那還是基礎知識,現今的時代,沒有工業基礎知識的家伙太多了,他們不僅沒有基礎,還相信各種流言,以為三維玩的好就可以了,以為英文說的好就可以了,以為學幾個西洋的流行理論就可以了,可以嗎?當然不可以!6 U8 j. S+ D" u& G' m2 g. ?
. d) f! O5 \1 S% a1 t$ \ r 今天,即使在米國,你也會看到無數的家伙在看書,特別是在看‘紙書’,尤其是搞工業技術的。許多米國工程師都不象中國工程師這般地依賴于計算機,他們依然有大量的手畫圖紙,對一個結構的分析也是先于計算機做出的,我很少見到他們是先擺完三維才有設計方案的,計算機依然作為一個輔助手段,而不象我們的年輕一代是完全依賴于計算機的,當脫離機器以后,甚至算一根鋼梁都不得法而四處打聽。
' o1 w3 [# R% J3 W* S- s6 d, k' b! s, ]# }: q+ S
說這些東西什么目的?希望大家可以分清什么是知識?什么是技能?什么是工具,什么是本領?什么才能使你在這個社會中合理地存在下去,你的立命之本在哪里?而不是相信一些流言,尤其是‘市井流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