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919國產大飛機成功交付 入選理由:首架國產C919大型客機正式交付,標志著中國民航運輸市場首次擁有中國自主研發的噴氣式干線飛機,這是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國高端智造大規模崛起的一個側影。
2、一種多收,中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 入選理由:云南大學胡鳳益團隊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成功研制出了“多年生稻23”,實現了種植一次,連續收獲3至4年的奇跡,該研究成果不僅極大地減少了勞動力投入,降低了稻農的勞動強度,還保障了產量的相對穩定,實現了水稻的輕簡化生產。
3、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 入選理由:2022年6月17日,由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福建號”航母順利下水。這艘“海上巨無霸”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 ,采用全通平直飛行甲板、配置全新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是我國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中國航母由此實現了從滑躍到彈射的歷史性跨越。福建號的下水及后續的入列,將使我國進入世界最先進的航母國家之列,我國的“三航母時代”正式到來。
4、中國空間站天宮歷史性地完成“合體” 入選理由:2022年11月1日,夢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完成精準對接,實施水平轉位,三艙形成對稱“T”字構型,中國空間站歷史性地完成“合體”,意味著中國在浩瀚太空正式“安家”。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5、海基一號 入選理由:由中國海油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第一深水導管架平臺“海基一號”投用,其高度和重量均刷新了我國海上單體石油生產平臺紀錄,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惡劣海況。海基一號擁有2項世界首創、21項國內首創先進技術,標志著我國深水超大型導管架平臺裝備制造和安裝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對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6、“華龍一號”示范工程 入選理由:2022年3月25日,中國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工程全面建成投運。其擁有自主專利700多項、國產化高達88%,至此,中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也躋身世界第一方陣,充分保證了電廠安全性、經濟性和先進性,成為我國核電走向世界的靚麗“國家名片”。
7、新冠病毒突變逃逸預測研究 入選理由: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北京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曹云龍及其團隊圍繞著新冠病毒免疫逃逸及其演化變異的分子特征展開創新性研究,實現了對未來一段時間內新突變株的精準預測,為人類采取應對留出了寶貴的時間窗口,給人類社會抗擊疫情帶來了信心和希望。
8、人類溯源遠祖重大科學突破:志留紀有頜魚類新發現 入選理由:中科院院士朱敏團隊這一次重大科研發現,不僅填補了人類從魚類演化過來的一段三千萬年歷史巨大空白,更刷新了世界生命演化史的傳統認知,為人類演化史的研究提供了關鍵的科學證據,中國科學家在人類探源研究中書寫了耀眼的篇章。
9、新型復興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創造世界紀錄 入選理由:由我國自主研發、世界領先新型復興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上演“極速會車”,成功實現明線上單列時速435公里、相對交會時速達870公里,創造了高鐵動車組列車明線交會速度的世界紀錄,鞏固了我國高鐵技術的世界領跑地位。
10、新型硅基光電子片上集成系統攻克硅光難題 入選理由:硅基激光器的實現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北京大學王興軍團隊歷時三年,通過直接由半導體激光器泵浦集成微腔光頻梳,給硅基光電子集成芯片提供了所需的光源大腦,結合硅基光電子集成技術工業上成熟可靠的集成解決方案,完成了大規模集成系統的高效并行化,解決了該領域最大的瓶頸問題之一。相關研究成果有望直接應用于數據中心、5/6G通信、自動駕駛、光計算等領域,為下一代片上光電子信息系統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和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