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雕塑家 Patrice Hubert用金屬等 制作的充滿了有機曲線形態的“外星生物”。 8 t) T9 ^5 y4 i. l! j, M. F- w
美國藝術家 David C. Roy制作的上一次發條 即可持續運轉達40小時之久的動態木雕~
/ [5 s6 V, J3 n
, j5 R0 F9 t' H0 C. t# F9 s; @; B
美國設計師 Derek hugger花了700個小時, 運用了400個齒輪、螺絲和零件, 制作的能夠 完美流暢運動的“蜂鳥”。
# m9 B# D1 m! u
( s( m4 V5 I3 m, ?
美國藝術家 Mesplé 小哥, 利用深黑色鐵磁流體制作的 Killing Time。
7 H+ V/ y* [$ L8 [
2 P; m. U5 L3 q# F
這些動態雕塑作品無一不讓人跪拜,同時它們的作者也是費盡心思設計, 然后再精工巧琢打磨而成。 而今天要分享的這位, 也是位讓人頂禮膜拜的主~ 0 X) k/ Q! i9 p5 c
- E5 }3 o& k5 d7 Z3 i9 _8 c$ s
在華盛頓深綠的樹林中,晨風喚醒了雕塑的生命。一陣風吹過, 雕塑作品上的數百個金屬小零件會逐漸動起來,如同一朵華麗炫目的花朵一般綻放~
( J2 i) O) d: [- K
/ r( ?0 m8 t/ H; R1 S4 o; Y6 b3 J
他所有的雕塑,都采取了嚴密的動力學概念,用精密的三維設計創造出作品的韻律。 / t6 R' t7 P9 `1 Z; ?
6 q2 k# L* G6 [; j6 Q
隨著風的吹動,不同的結構部件輕而易舉的變化著,金屬片也隨著溫柔的旋轉。它們像極了外星人的雷達,也像自然生長的植物,和諧、迷人又神秘,一如永無謎底的大自然。
( T, M# C/ p F% g
3 c |9 T! ?8 ]$ i8 H% z* b# V
印象里一向冰冷的金屬仿佛變得柔軟,它們就像有了生命一般,具備了動感柔情,看起來簡直令人如癡如醉。 * A+ Q m( V0 M( E9 e! ^& b
: h& p @/ D. A8 ]8 A, A$ H
這些動態雕塑的作者,就是來自美國的位藝術家 Anthony Howe,在業內被稱為“風魔先生”。
6 t3 ?9 @: b6 N! g. N
6 _- |6 F3 h3 }
Anthony Howe,1954年出生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 Anthony 1973年起先后進入康奈爾大學和史勾西根繪畫雕塑學校學習。畢業后的五年中一直投身繪畫事業。1985年, 他移居紐約曼哈頓,順便擔任了一個倉庫保險員的工作。
7 R; S. t: c h) T
3 k, u, D5 G( g2 ?* p% E
工作過程中,Anthony 對倉庫里的鋼鐵零件們產生了興趣。但他真正開始雕塑還是因為愛情,為了追求一位模特,Anthony 為她制作了一顆金屬的心。不過很遺憾,這個禮物并沒有奏效。 0 Y4 O2 ]( l0 \6 I P
i# Q# O8 ?6 v. i9 Y# s9 w
1989年,他開始構思“風力雕塑”。 “一切都是靜態的視覺世界太無聊了!” Anthony 認為雕塑不必是沒有生命的,他的藝術要在自然中生存和運動。足足四年后,他終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一個掛在建筑物之間的舊電梯電纜延伸。 & R3 }3 R9 H. h m
, {5 X' {: }) n5 F5 y7 _4 K6 x
后來他決定結合自然界中的風來進行創作:用風作為動力來驅動,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使它充滿了自然之力。
) G+ ?: e o4 L
* [) P/ e4 G a2 f, {
慢慢地 Anthony Howe 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流程。他常在散步時構思雕塑的形狀,發現一個新想法的瞬間是“最讓人滿意、讓人起雞皮疙瘩的”。
4 t% t/ ^2 ?& m6 ^2 A' Z
3 @" a6 e3 i0 O, {; z
說到其藝術靈感,Anthony 描述道: “我嘗試用比較經濟的手段制作, 從科幻作品、微生物或天文模型作為雕塑造型的靈感來源"。 : f" x k; G; o ~
3 z A. c+ ^/ E: R9 s, m
作品設計與制作的過程漫長而復雜。
, B+ N. v0 ^! C9 [0 o! B: K4 V
' a6 e% R8 b+ h
“我利用曲線材料或者扁平的玻璃盤子來驅動主要由不銹鋼材料制作的配件,其目的是當風吹起時,這些作品不僅能保持穩定與平衡,還能表現出優雅的線條感,傳達出一種喧囂的動感。我利用多軸平衡的形式,把平衡與不平衡融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一種三維和諧的視覺效果。”
9 ?# g6 Z$ }, l U
9 V! Z4 D Z: Z6 Z
在利用計算機繪圖完善設計后,他會用激光和等離子刀切割不銹鋼材料,將金屬變成需要的造型,最后把成百上千個零件焊接起來,用傳統的金屬加工技藝完成最終的作品。 0 o5 }: ~% l5 x& a) V: X* I
9 K4 R& p" }0 z# n4 m$ d9 l
而整個組裝過程可能需要好多年。
1 Z* g8 H9 `7 O; L* M5 Q
- l* |; c( t# T: a, ]
人們把 Anthony 的作品稱作“動態雕塑”。 他希望作品在靜止時呈現簡樸流線的優雅,在有風時則變換成喧鬧的動畫,結合對稱和非對稱造型,創造出“視覺上令人滿意的三維和諧”。 5 f' t% n; H, q# R+ k9 l0 o% T9 I
( i; ]! }, j* X4 n. g6 |
2 ~% D, o+ H$ M6 E
為了測試動態雕塑在不同風速下的反應變化,他甚至會把雕塑捆在自己車上帶去高速公路轉一圈。
* V6 d: q. U# n: K1 K1 E- _! d
9 V" U" H; x Z3 p5 j
這樣做出來的雕塑無論是面對每小時一英里的微風,還是每小時90英里的大風,它都會做出相應的反應變化,而且能這樣持續運作100年之久。
+ F# g, I4 L$ [ j% _ B( O; }4 R
5 A6 l, \- V% T; Z& Z
- ^/ K C6 ~3 }4 h$ {
除了以風為動能,在風的吹動下不斷轉動外, Anthony 的很多作品還模擬脈沖及漩渦的形態。
1 w6 v/ I9 f8 k/ G$ H+ v
. m8 K2 W* t2 m' O+ A
雕塑的整個造型反映了雕塑周圍環境的風和光照,往往給人以“催眠”“眩暈”之感,被比作“現實世界中舞動的屏幕保護程序”。 + B0 e, z/ q% Z' _, y* L
" |1 T5 V: m7 V4 P3 W
此外,他的作品體積巨大,有時造型“詭異”,而他本人也將這些作品比喻為“異形”和“水母”。
4 O% y. F$ Q4 e! c* r2 o6 s. o) [0 S: @
. t% A C2 N! c+ H+ g: N7 Y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幾乎都是經由 Anthony 一人之手完成的。
h$ I7 P: _1 s9 [# r
: c& U. I% l0 R) D. V; N, A, C
幾年前,Anthony 的風力雕塑開始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在大家面前,這些作品如此吸睛,讓這位藝術家幾乎一夜流行起來,甚至于登上了奧運會的舞臺。
$ g5 |# H# n7 u& W& y
: O8 S' D% c# [0 W$ ?8 J/ F; r
2015年8月,里約熱內盧奧組委聯系了Anthony,邀請他為2016年里約奧運會設計主火炬。 ! l9 K0 t6 J0 [6 `3 \7 \: J/ b4 p
) ]% m- p0 V! B q: J2 J
他在自己位于奧卡斯島的工作室開始設計,之后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完成了這件作品。
+ d; v2 ]# w* \% z, ~4 X# ]
. k, x8 Q" D1 {
主火炬于2016年7月運至里約熱內盧,在8月5日的開幕式現場被點燃。 ! U) p* m/ p, ]
# g+ B. G$ x% j( Y& I
在這個主火炬的設計中,Anthony 受到了熱帶風情的啟發,采用了類似椰子樹和棕櫚樹的造型設計,借整個作品的運動來模擬太陽的脈沖能量和光照。 % N2 f& M! h* l @ j# W) o
# d. Q' |+ b3 z* I7 G6 K* J
“我的目標是復制一個太陽,用律動來模仿它源源不斷發出的能量和光線。我希望人們可以從這個火炬臺、從奧運開幕式、從整場奧運會了解到:一個人的潛力、以及他所能達到的一切,都是沒有極限的。” ' S9 [, V5 |1 t$ s
' |6 X: X- v7 Y, H$ k8 T2 u Q+ d
里約奧運會的火炬臺無疑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它可能是奧運史上最小的,但一定是最有藝術感的火炬臺~
& K/ i/ | y, o' s
- c! d+ \# m0 `" I+ B4 i' V+ q& ^
在2019年秋季巴黎高級定制時裝秀上,Anthony 與荷蘭設計師 Iris van Herpen 合作打造了“催眠Hypnosis”系列作品。
2 N: S& J. ~ B3 n6 w9 i2 @$ j( _
3 \; E% N" j, r
D) q) M; P/ C9 v8 }- N4 o ^7 H
整個系列運用透明膠片的組合,模特走動時,膠片像波浪般“流動”,表現了催眠的虛無感。這套作品將觀者帶入了未來的無限世界~
6 i7 Q+ K, u2 p) t& v0 }" ~
& Z" e: K8 }* P, `$ ]% |4 R' P7 L7 i
+ u! U$ B2 s, x6 i. O( O; ?# q, J/ d( |
近年來,Anthony 的作品也不斷亮相于各種公園、展覽和活動的現場,所到之處,無不讓人拍案稱奇~
0 O% j. [: E' E% d# @1 r( o
7 j* Q; B5 z+ [4 e
3 p+ A& ~ p* l7 i9 V+ ~
) U1 S0 q, s. m) H! [- I: L' Y& J2 x
/ u d* Y, g* S$ ?, l
h" S$ C4 a& I! R. G# `
$ ^4 u! l. m4 k& E: H. v$ c: K$ ^, g
/ l3 k+ b1 Q, ]- G Z8 T# d
# H# N E: I! ~$ S
) K, I5 K' h" T- ]4 ?
Anthony 的這些雕塑協調了林地、樹木、風等自然元素, 它們將自然與人工的元素交互, 創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視覺藝術美學。
& k0 x1 S4 X& Y3 _" N
/ n7 h4 D0 Q1 [8 U2 i: b
$ m1 a6 L3 m; T+ F
盡管幾年前就“一戰成名”, 不過他還是和自己的妻子住在僻靜 的小島上 專心地做著自己的雕塑。 正如他一開始所展現的: 藝術要在自然中運動和生存,他也一樣。 5 P0 z2 c7 f. n" W: o3 x2 J. `( P
- G: P4 p9 ~0 z)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