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來了。
! \& N+ r* E k5 F2 @" J
& z4 N, k; l2 H
D: J" C/ Y; r5 P
隨之而來的第一個問題,“人才大量流失”。員工加入你的公司的初衷是1.想做非標設備承接不同的項目來鍛煉技術能力和積累經驗。2.接觸到優質企業,積累人脈資源。3.對于有資深資歷的員工,都這樣工作10幾年20年了,做熟悉的事情有“安全感”。但好樣的,你老板現在要做產品,我的能力只局限在這個產品線上的開發,我們希望的是能做多種不一樣的項目,這樣履歷和簡歷上才更好看,才可以成為前輩口中常說的“越老越吃香”,這種觀念其實是非標自動化行業“一代傳一代”遺留下來的“萬金油”觀念,現在我只能做“風油”了,而且服務的是這么傳統的行業,環境又差、且里面都是些不懂技術的“大佬粗“,辭職“不干了“。的確,站在員工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能非常理解他們的心情,就算之前做非標是非常辛苦的,但從行”“光環”角度看,起碼我服務的是大企業,我幫”某某時代“做某某自動設備,說出去也倍有面子,說不定以后我還能跳進去呢,現在服務的行業,“臟亂差”。這就是企業轉型要面領的第一個課題——公司的發展方向與員工的職業規劃不相符,和員工基于社會環境、關系網絡的認知和認同感存在巨大落差。轉型、創業這件事的本身就是10個人里9個反對和1個猶豫的更何況他們只是員工,為什么要跟你老板冒職業發展上的風險,(創業的內在“風險”就跟非標行業的內在“風險”一樣,一個道理)。但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就沒有退路可言,中途也試過挽留的員工,也有加薪,但該走的始終是要走的,也衷心祝愿他們能有符合自己意愿的、好的職業發展。
; V% E6 r6 N3 A
從另一角度去思考,假設技術員工抗拒進入傳統行業的行為是具有普片性的,依據來源于:技術員工在公司的選擇上有多種選擇,而且基于技術人才的緊缺的現實,員工在選擇企業上是有主動權的。那么要技術人才沉下心來在這個“臟亂差“的建材行業做自動化開發的難度就非常高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做這個行業是否就有了一條天然的“護城河“(也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哈哈哈)。公司雖然走了一部分人才,但是也留下了一部分,這部分對公司的發展和理念是認可的(起碼到現在人都還沒走),那在我們在這個行業做自動化還是有希望的。(內心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冉冉升起:不能辜負這些支持和信任公司的員工,公司必須要發展起來。)
7 C3 M ]# h6 E2 n
第二個碰到的實際問題,“產品開發的定位“。由于我們本身就是生產廠家能提供的資源以及優勢:1.需求探索的資源。工廠就是我們的研發試驗基地,在生產線上找到行業共性的自動化需求。2. 需求驗證。找到需求但這個需求“痛不痛”是否是這個行業需要的,由工廠里的相關部門(工藝、生產、技術、安全等)和終端使用者來評估,來診斷這需求是否只是我們“一廂情愿”構造出來的偽需求。3. 第一個“使用者”。概念產品開發出來后,工廠提供測試的場地來進一步完善優化產品功能、操作性、可靠性、穩定性,在產品推出市場之前盡可能把出現的風險都在自家工廠里吸收掉,降低客戶的使用成本。越想優勢就越多,工廠的員工和自動化公司里的人都非常興奮,自動化公司提出來的需求,工廠里幾乎都全盤通過,每個自動化的需求看起來都是那么的迫切、每個需求都說到從業者的心坎里了,想象的結果都是那么的“美好”。隨后的一年,“一頓操作猛如虎”,好幾個項目同時開發,但故事從來就不會美好的的開始美好的結束,經實體驗證和試生產,大部分的項目都以失敗收尾,落不了地。工廠對自動化改造的熱情滿滿消散,自動化公司被卷進研發的漩渦里面,不斷的調試、失敗、調試、失敗(無窮無盡的循環),團隊變得疲倦,中途又走一波老員工。那時候的情況是,1.工廠失去對自動化改造的信心2.自動化公司失去了對改造傳統行業的耐心3.研發的產品屢戰屢敗。 . e- Z# y W d; x+ p
那段時間我們放慢了公司的“步伐”重新審視一下現狀,得出了這幾個思考: 1.工廠。工廠一開始對自動化的熱情高漲蒙蔽了對自動化行業和自動技術的了解,因為大家覺得看到了希望,即使每周都有開方案評估會,但工廠里的員工從來都沒接觸過自動化,甚至想都沒想過有朝一日這個行業也能上自動化設備,上新聞報道的那些“翻來覆去”的機械手臂,自動化技術完完全全超出了他們的知識體系,他們對每一個方案的全盤通過,僅僅是因為認為自動化公司就能就能做好自動化,僅此而已。對技術本身的風險是處于“無判斷狀態”“無過濾狀態“,或者說只能通過測試失敗才能反饋出來方案的合理性。美好優勢愿景1. 需求探索2. 需求驗證失效。傳統行業沒有1.自動化技術的知識體系2.自動化設備管理的技術人員3.以自動化形式生產的管理體系。這幾點就跟那些自動化技術已經普及化的行業有真本質性的區別。自動化技術要在傳統行業使用,技術、人才配備、管理模式一切要重來,就像100多年前的汽車行業。
9 b! X. D" N, {8 |
2.自動化公司。對于工廠來說自動化技術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張”白紙“,那對于自動化公司服務傳統工廠又何嘗又不是呢。之前在自動化行業積累的經驗和固有思維模式一切重來。那段時間聽技術人員說得最多的是,”工廠的來料不標準、員工素質太低了、灰塵多等等,像我們之前服務的行業原材料是標準的,哪有這么多環境因素都是無塵車間,技術要點一說他們就明白等。”技術人員的思維停留在之前服務的那些高新行業上,導致在開發設備時,只要與認知脫離的需求都接受不了,反向的要求工廠要做好符合他們開要求的事情,缺乏對實際情況的判斷和接納,導致研發出來的產品與實際運行的情況脫鉤。打比方:來料標準化。技術人員要求工廠要找標準化的物料,但實際情況是工廠的“供應商的供應商”的來料都是不標準,供應鏈的上游上上游上上上游不標準是整個產業鏈的問題,這不是打電話要求或換供應商供應商就能改變的事實。
8 O5 E8 @6 X8 p' I5 k
這里給了我們上了一課,由于自身是開發者同時也是使用者,自設了很多假定的優勢,同時情緒的高漲忽略了很多設備開發的本質問題,設備研發還是要遵循設備的研發邏輯,并不是進入了自己的工廠就能“為非作膽”,成功幾率就會莫名的提高,這是第一點,心態要擺正。第二,自動化公司要進入傳統行業,和傳統行業導入自動化技術。首先傳統行業要明白自動化技術的pro and con,“自動化技術代替人從而實現自動化生產”這個認知太“泛”了,要知道一個現象,自動化公司在自動化基礎非常高的行業中開發自動化設備風險都很高,在傳統行業只會更高,基于環境的復雜性、原料的非標準性、人員知識等等,而且風險的維度不僅僅是停留在設備面這么簡單。第二自動化公司要明白,傳統行業里面長期存在,來料、人員、環境問題,不是一兩個企業的問題,是一個行業的問題,是行業整條產業鏈的問題。這些都是事實,只能接受。或許有一天會改變,但不是我們是一家企業能做的事情,需要國家政策、需要終端客戶的覺悟、需要社會的力量同時出力才能改變。
6 C& Y; v) o" M9 G6 X4 D
基于這些事實和思考,我們調整了我們的研發定位。下篇再說吧。 PS:回復吧友的一個問題。
' G- a# n9 k7 {& _9 J( H
機器人代替人,人無事可做?問題再精準一點是,自動化技術代替人,人無事可做?(因為機器人很多情況是不能單獨使用的,是配合方案使用的。)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思考的。
) \: s+ @! J' O
自動化設備代替人,代替的是簡單勞動力的那一部分,重復的動作,重復的工作。自動化設備代替不了設計自動化設備的那位設計師,代替不了維護保養設備的那個技術人員。所以人是不會被取代的,人的工作會更具有技術性。老一輩沒得選,在他們的年代溫飽都成問題,而且教育體質不完善,只能從事簡單勞動力的賣力活,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他們創造了這一代的中國,工業大國,他們完成了再那了階段的發展使命,非常尊敬他們的勞動成果。沒有他們就沒有工業大國。同時我相信他們也不會想他們的子女、孫子在這個教育體質相對完善、物質基礎相對豐富、社會福利相對有保障的時代,從事與他們一樣的勞力工作。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優勝略汰法則,不能適應環境帶來的改變將會被淘汰,而老一輩完成了他們那一代的使命,我們要延續他們的成果,以適應這個時代的方式。人口增速變緩、以及將來持續變緩已成大局,勞動密集型的作業模式也會逐漸“瓦解”,自動化技術能提高人的利用里,從前勞力活動的勞動產出比是1:1,自動化技術的使用能是1:n,在產量不變的情況底下員工的利用率提高了,用人的數量減少,這個趨勢或許也是不可逆的。不斷學習,總沒有錯的。 + g- o! |! a8 t5 s3 x; U
這些是小弟個人的思考,不一定對,但希望能提供吧友多一個視角。
5 i% o3 z: j1 I x) L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