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片保衛戰,讓荷蘭光刻機ASML成為最耀眼的半導體設備明星。一臺10億多元的設備,想不賣就不賣,想何時交貨就何時交貨,沒人比它更牛、更拽了。然而,ASML也有它的軟肋。它完全離不開一家公司的光學系統——那就是德國蔡司光學公司。目前,ASML正在跟蔡司緊密合作,研發3nm光刻機。
但蔡司最初是做顯微鏡的,甚至連顯微鏡的發明者也不是蔡司公司人員,而是一百多年前的列文虎克。蔡司對顯微鏡生產的貢獻在于:它首次將公式計算導入顯微鏡生產,從而大大提高了產品生產的效率。在此之前,顯微鏡生產全靠試錯,那個時候成品率很低。而蔡司的公式計算則帶來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
繼續沿著公式研究往前走,蔡司的工程師提出了正弦成像理論,并計算出顯微鏡的理論分辨率。但當時的玻璃質量太差,無法滿足理論條件,高品質顯微鏡可以通過理論計算出來,卻無法投入生產。于是他們找到了玻璃化學家——肖特。經過幾年的研發,玻璃品質得到極大提升,蔡司用自研的玻璃證明了自己發現的理論,而經過工程與科學的雙突破,蔡司公司的新型玻璃為鏡頭開發開辟了一條新路。它后來相繼開發出普蘭納、天塞等典型鏡頭,至今仍是相機鏡頭的基本結構。正弦成像理論是高品質鏡頭設計的基本條件,是普蘭納鏡頭和天塞鏡頭的設計基礎。這種正弦成像理論的支點技術突破,使得蔡司具有強大的同性技術:高品質的玻璃生產,從而可以為無論是顯微鏡還是照相機的應用技術,都能提供源源不斷的火力支援。
1968年,蔡司首次為德國一家半導體商提供電路板印刷機鏡頭,這一年份距離第一臺光刻機的誕生已過將近十年。在贏者通吃、快速迭代的芯片制造領域,蔡司起步就比對手遲了十年。蔡司真的來晚了么?沒有,后進的蔡司依靠自己的技術積累實現了彎道超車。在1977年,蔡司推出S-Planar(普蘭納)鏡頭,這是第一款能夠實現1微米的光刻技術的鏡頭,協助GCA光刻機成功取得當年光刻機市場的領導地位。2012年,蔡司的光學系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量生產的采用EUV的光刻光學系統。而現在,它在第五代EUV光刻機中的相關專利數目,位列全球第一,甚至超過了ASML。它已經確定了自己在第五代光刻機光刻系統中的霸主地位。而從光刻機生態鏈底部,攀登到塔尖的一家獨大,蔡司用了44年。下一代EUV光刻系統能進一步縮小光刻制程,是最前沿的技術,只給ASML公司的光刻機供貨(當然,恐怕也只有ASML對此有需求)。
從觀察微生物的顯微鏡,到照相機鏡頭,再到改變光路的光刻系統。蔡司光學事業部,靠著支點技術和同性技術,成功實現了產業的拓展。如果再往上,看看這家年收入64億歐元的四大事業部,分別是工業測量、醫學、消費光學和半導體制造,就會很容易找到它內在的技術向心力邏輯。 圖6 蔡司的四大事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