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9280|回復: 8

折彎系數表的誤區

[復制鏈接]
1#
發表于 2020-5-7 15:21:11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網上找到的折彎系數表,大多都是一張表,能查到各種材質、各種板厚、各種折彎半徑的折彎扣除或折彎系數,這些數據沒有統一的理論支持,大多都是經驗數據,沒有規律可循,數據的準確性不能保證,表只能用于人工查詢數據參考使用。
Solid Works軟件幫助里所說的折彎系數表,是一個有固定格式的表格,.xlsx格式,在一定范圍內(板厚和折彎圓弧半徑),Solid Works軟件能識別所畫的,鈑金零件形狀、板厚、折彎角度、折彎圓弧半徑,并使用表中數據自動匹配圖形進行計算展開長的工具。
折彎系數表是折彎扣除表和折彎系數表的統稱,在Solid Works軟件中統稱折彎系數表,它能正確識別表是折彎扣除表還是折彎系數表。
軟件自帶的鈑金系數表都是幾個數據,或是空白模板。
目前,網上和鈑金廠里還沒有看到一張真正能用在SW軟件中的折彎系數表。很期待。

' K* P: R. i! K& g' 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發表于 2020-5-7 17:27:37 | 只看該作者
軟件是軟件,實際你鐵板每個廠的 系數都不一樣的,怎么可能一樣
3#
發表于 2020-5-7 17:36:39 | 只看該作者
直接上機器   折幾下   按照材料  半徑  角度   把常用的統計出來唄  次數越多越好唄
7 X. i6 s2 u( a: B+ ]8 h3 [! l至于公式都是理想  在理想和現實  用一個關系式表達出來    不懂1 G% E$ r; P8 a  A2 r% A3 v. R  H
隨意嘮叨的。。。9 D; ?' N1 g! h6 `  H
4#
發表于 2020-5-7 20:18:21 | 只看該作者
都是根據經驗來的。沒有統一的規則。
5#
發表于 2020-5-7 22:28:19 | 只看該作者
材料、板厚、模具,床子都有關。
6#
 樓主| 發表于 2020-5-8 10:20:01 | 只看該作者
談談影響折彎系數準確的因素。
先來分析一下折彎機的折彎過程,折彎機折彎時的要素,動作和定位,壓力,模具。
動作和定位:折彎機折彎過程都是上刀下壓到一定位置略微停頓,然后返回,這和折彎機類型本身沒有關系,和壓力也沒有關系。折彎機是提供定位和下壓動作的,數控折彎機的定位是靠數字來定位,只是定位準確,和折彎系數沒有關系。
壓力:壓力是液壓提供壓力,100t的折彎機,折彎時壓力是100t嗎?不是的。100t是指系統壓力,液壓泵液壓缸能提供100t的折彎壓力,真正折彎時的壓力是工作壓力,工作壓力永遠小于系統壓力!可以查查折彎機上的銘牌,你所折的板需要多少t壓力。所以說折彎系數和機床壓力也沒有關系。
模具:看圖,現在的折彎機都是懸空折彎(參看圖片),從圖上分析,上模R很小,對折彎圓弧沒有影響;下模寬度對折彎圓弧影響大,也是影響折彎系數的主要因素。
所以說折彎系數只要考慮下模槽寬的因素,就能得出適合所有折彎機的折彎系數表,不論是數控的還是普通的。當然這張表只適合同一種材質的折彎,鋼廠的板材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板材,當然包括影響折彎系數的金相組織和抗拉強度。
至于怎么用SW畫圖應用折彎系數表來計算展開尺寸來適應所有折彎機······
3 _% o7 @' |7 v0 d2 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注冊會員

×
7#
發表于 2020-5-8 15:06:57 | 只看該作者
SolidWorks里的折彎系數表,K因子,折彎扣除,折彎系數,這些相關的參數都有一定規律的,需要研究出其中的規律。。。
8#
發表于 2020-7-25 23:53:50 | 只看該作者
我用是NX,分享一下我的操作方式,首先要確定相同板厚要用相同的上下模來折彎,比如說1mm厚的用槽寬8mm,那么所有1mm厚的都要保證用8mm寬槽,如果你要用10mm寬槽也行,那么你每次都要用10mm寬槽。這是一個前提。然后我把相同板厚的折彎半徑R都統一規定了,比如1mm厚R1,1.2mm厚也是R1,2.0和2.5厚都是R2。為什么這么規定,因為我們的上模是不更換的,板厚不同知更換下模。那么實際的R值無法精確測量。所以我統一規定,然后把公差累積到中性系數上去。直的地方不產生形變,展開尺寸是不變的。所以展開尺寸變化的只有折彎的地方。然后我用不同的板厚做了一個相同的試驗件,這個試驗件折了6刀,左右個3刀對稱。激光下料4件,折彎3件。1、首先測量沒折彎的那件,看與下料圖有多大誤差,記住這個誤差值。2、測量折彎的3件,對比理論尺寸,記錄這7邊的長度與理論折彎尺寸的總誤差(做3件是為了取平均值,若其中一件另外兩件尺寸相差太多,可舍去)。3、把下料的誤差一并算上。4、此時就得到了實際折彎后的誤差值,可能是比理論折彎尺寸長或短,比如說折彎后7邊的誤差總和比理論長1mm,那么將三維模型展平實體,測量長度,將測量值鏈接,打開優化命令,將這個測量值設為目標,改為比原來長度小1mm,變量選擇中性因子。5、優化計算,可能要修改目標值的上下限,計算成功得到目標值為減小1mm的值后,中性因子就改變了,此時的中性因子就是這個板厚的中性因子了,但材料改變,如果要求高要另外做實驗,不同材質,不同厚服單獨做實驗。得到的是我們所使用的折彎工具下所擁有的實際中性因子,當然這是將R的誤差也累積到中性因子上的。
9#
發表于 2020-10-23 18:46:45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一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8 06:04 , Processed in 0.06908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