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午睡到半夢半醒的時候,突然聽到「砰砰砰」的敲門聲,給我嚇了一身冷汗。 我以為貓又去鄰居那兒干了什么壞事兒,過了幾秒鐘我才意識到,原來電腦這會兒正掛著 QQ。
# R2 o6 x y7 W4 y) m( l
這穿越時空敲門聲直擊我的心門:十年前如果奶奶在我家,對我 QQ 里好友上線的聲音也是這樣反應的:「誰敲門吶?」、「誰咳嗽?。俊?,那時候我會笑話她,因為不管我解釋多少次,她都不會明白什么叫好友上線。
, D; Q) o/ e9 R1 ~# z* b
![]()
. T7 b2 {3 k# x/ l& s: P+ B6 h
而十年前的我絕不會想到,自己居然會有這么一天,和當年被我嘲笑的奶奶一樣,對這個聲音感到驚惶和不適。 我突然意識到,也許只有孩子才會對突然而來的敲門聲感到興奮,對于缺乏安全感的當代成年人來說,「敲門」實在不是一個友好的設定。
; Q; e0 |* S t0 E4 m* a0 g2 O
![]()
# F8 Q3 S! S* X' b& Y1 b
意味深長的是,在成年人更熟悉的社交產品微信上,「敲門」代表著的「好友上線提醒」功能甚至都并不存在: 移動設備的普及早已淡化了社交產品「在線」與「不在線」的界限,你的好友隨時在線,也隨時不在線,成年人早就學會了在線上與線下的社交中間游刃有余,對彼此回復消息頻率里的貓膩心知肚明。
: l. f e5 i# s) f9 z0 O0 S
他們似乎已經忘記了「好友上線提醒」這樣的古典詞語,忘記了十年前在一塊五每小時的網吧里,自己是如何生澀地踩上因特網的沖浪板,樂此不疲地沉浸在「本人上線,迷倒一片」的網絡社交游戲中的。
& q/ d+ U" S& d
![]()
: m9 b; i6 b/ F
「上線」,曾經意味著你的頭像會暫時發出七彩色的光芒,意味著你出現在一個派對,你要時刻精神抖擻、保持體面,因為隨時會有人過來和你打招呼: 我永遠都會記得高二那年,逃課出來上網準備下機的時候,喜歡的女孩兒「砰砰砰」地敲門上線,我硬是續費兩元和她又聊了一個小時,結果逃課行為被家人戳穿……
$ f( X( A {% N# a- j
為了低調,很多人會選擇「隱身登錄」,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當時流行一種外掛 QQ 可以看破隱身,你媽會在彩虹 QQ 中看到本應該去上英語補習班的你在晚七點悄然上線,然后赫然向正在打夢幻西游的你發出質問……
9 Q1 T9 h0 Y& J- F* |) B0 v
![]()
* r* T& k4 U$ y
后世的互聯網用戶很難想象,在十幾年前的互聯網上,小小的一個「上線」行為,竟是這么一件嚴肅的事情。 而這種嚴肅映照著的,是彼時互聯網世界的可愛群像:
7 f$ e' I, A% o! C
當「新人類」踏上「新世界」,互聯網產品本身都還處在懵懂的摸索階段。作為這種前所未有的強力媒介的第一批受試者,「新人類」們即使談不上披荊斬棘如履薄冰,也無疑經歷了頗為激烈的認知革命。 而在這群「新人類」之中,當時正值少年或青春期的 90 后,無疑是極為特殊的一批人。
8 ?. U4 ]; Y( K7 H# }
![]()
1 M" q- o/ M" j; C
「90 后」正在變成一個越來越黯淡的關鍵詞,畢竟第一批九零后真的馬上就要三十歲了。 而如果我們要回過頭去找找看,「90」后到底有哪些特別之處的話。我想,最有趣的一點無疑是:他們不像前代的 80 后,在人格定型之后才接觸到互聯網;也不像零零后,自小生活在互聯網如空氣和水的環境中。
: T" P" e. s& N! I! h4 A! z
——90 后在懵懂的少年時代,在主流輿論的強烈警惕與互聯網的強勢勃發這兩者的激烈夾壓下,直接暴露在了一場社會文化的劇烈爆炸中。 這場大爆炸的碎片,深深地嵌入了他們當時還幼弱的靈魂,改造了他們身上傳承千百年的文明基因。
8 W( F# f8 S; m/ q/ a* M
![]()
8 a' I; Y7 {' M/ W6 J; m2 |
90 后們小學畢業的時候,寫滿了非主流字體「勿忘我」的同學錄里可能還只有同學們的家庭座機號碼,他們仍然像過去的孩子們一樣,傳紙條,寫情書,周末去鄰居家的院子門口敲門…… 可到了初中畢業的紀念冊里,大家就已經開始留 QQ 號了。
4 l [# h. p" W* c0 H) b
這意味著,在人格變化最激烈的青春期,他們習得了一種前代的人類從未有過的交友模式: 你開始習慣于用某種字體打字,開始養成一些線上聊天的習慣譬如在句末是否使用句號,開始長期使用一個自己非常滿意的頭像和簽名……——你有意無意地開始培養自己的線上人格,而線上人格會越來越強烈地與線下人格彼此交織,相互影響:
: ^7 f9 q2 F$ y2 @" y
譬如你在學校里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以后,不久就要和對方交換 QQ 號。在彼此還不是十分熟悉的情況下,通過線上互動加深認識,最后,線上的友情反流回線下,線下的友情再回照到線上,如此循環…… ( X( D0 C/ y* e, |
![]()
: {; A) j% ?* a0 s; u5 K/ m
同學們的社交生態也隨之上傳到了線上,小混混開始在貼吧里約架,QQ 空間留言板成了檢驗友誼的黃金標準……這一切都在短短的幾年內自然形成,傳統的社交模式遭到極大的顛覆。 毫無疑問,線上社交的成熟使得 90 后的線下交際圈的范圍得到了有效的擴大,這種狀況的影響當然是頗為復雜的。 * b7 }& r9 q4 ?& _
但從好的方面看,少年總是飽含赤誠的。即使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在現實中不是一個開朗的人,在網絡空間上,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袒露自己的真心。 ( I! D% Q6 ] }+ h
![]()
$ y, z X x: {% ~3 B
——所以,總的來說,當線上的社交游戲用來輔助線下的社交行為,得益于線上形象的豐富與不受限,人們更容易展示自己、了解對方,進而更容易在線下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 x9 H3 q: [/ h( x" Q3 `8 Q6 l
![]()
. r+ I* M4 g2 H! [0 v
另一方面,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地把靈魂分配到線上,「線上陌生人社交」成為了我們交友中重要的一環。 我第一次在虛擬空間與陌生人社交,其實是在電話里:那時候,電視臺的廣告在播放,撥打一個號碼可以進入語音聊天室,我就打進去,經過復雜的電話按鍵操作,我進入了一個聊天室。 " q! N, ~7 z P7 j5 S% f8 d: D% l. K( E
![]()
0 C$ W: Y1 Y/ P: }5 `+ [) f
——當我聽到聊天室里,陌生人說出的第一句話,像是一道明光霹靂: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像是應了銀角大王葫蘆的孫悟空,嗖地一聲被吸入了另一個世界 : 「原來從未謀過面的陌生人,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連結在一起?!?/font> ( t [+ x2 N1 g8 `% a6 u* Q
這種擺脫了現實障礙的社交方式,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我們開始期待更真誠有效的社交,期待更純粹的信任和愛,直到今天,我和許多當年在豆瓣、貼吧、QQ 空間,甚至通過在 QQ 上搜索昵稱添加的「網友」,都還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系。 * S4 y3 h0 \! l: e. ^6 a
![]()
1 R# k9 _& u; h& u+ ~
而無論你通過何種方式交朋友,QQ,是當年一切網絡社交活動的終點和起點:它是你在互聯網世界的住址和身份證,沒有 QQ,你就永遠是網路上的游魂。 ( h# ^0 n- C9 l) e) q5 j( q# w
你坐在電腦前大拇指按著 ctrl 中指猛擊回車鍵;去野雞網站找代碼「裝修」自己的 QQ 空間,讓自己在網路上擁有獨一無二的「個性」;點上一根紅塔山擰開一瓶冰紅茶,右手瀟灑的一甩鼠標,QQ 隨聲拉出: 這個粘在電腦屏幕右上角的長方形,曾經就是你在互聯網上的一切。 9 t4 J3 y' X! i) C# J/ U
![]()
?2 z/ Q# @2 y! p; O3 d
那個長方形里有你所有的朋友,你的分組被裝飾以漂亮的字體,你會反復權衡這某個人要不要被拉進你最珍視的那個分組。 你的 QQ 空間里有你所有的照片,日志里有你引以為豪的創作,留言板里有稚嫩但真誠的腳印 你覺得如此滿足,甚至于,在高考結束后的那個夏天,我認為只要每天給我兩瓶冰紅茶,我可以這么在電腦前坐一輩子。 9 O( Z& o! ^2 G
可惜,那只是少年的夏日幻夢,當你身上開始背負越來越多來自現實的荷擔,你便離那個完美的夏日午后越來越遠了。 從某一刻開始,九零后們突然長大了,一個顯著的標志是,他們紛紛關閉了自己的 QQ 空間:然后,先是把微博當成了 QQ 空間的替代品,最后一頭扎進了微信的懷抱。 , C# y! f: k* `
沒人知道,到底是他們不愛 QQ 上的人了,還是不愛 QQ 本身了。總之,他們成了不使用、不登錄甚至不安裝 QQ 的「棄 Q 族」。 3 W, q5 r* U/ m
![]()
L; M. R _4 h4 q2 r8 {+ i
我已經好多年沒登錄過 QQ 了,這次之所以會被敲門聲嚇醒,是因為幾天以前有人和我說,我的 QQ 號被盜了。一開始我想被盜就被盜了吧,可念頭一轉,盜號的應該已經把我設為僅自己可見的 QQ 空間給開放了……這可是件十分丟人現眼的事兒,于是我趕緊花了一番功夫把密碼改了回來了。
; _' w# }: \4 m0 E
登錄成功的那一刻,就像大掃除突然發現了一包一年前送來沒拆的快遞,像一塊西瓜形狀的紅色橡皮從你老家的棉襖兜里掉出來: 高中畢業以后再沒說過話的同學、大學社團里認識的七七八八的人、各種時期不太熟的前同事……當年微信出現的時候,因為你們的關系算不上近,所以彼此都沒有選擇向對方發送微信好友申請。 " Q2 Q" n& \" j0 K/ \
![]()
' C1 [; z6 d4 x& x2 R/ z3 m- }
而隨著 QQ 遭到你的冷落,他們的面孔和名字被積壓在你大腦記憶深處、隨時可能被遺忘,現在,他們一股腦地被堆在你電腦屏幕的右上角,讓你措手不及。 有人說,九零后借由微信擺脫 QQ,實際上脫掉了自己青春的繭殼,讓自己的社交圈更新換代。盡管這種說法聽起來殘酷無情,但這樣看來,這的確是一個冰冷的事實。 2 T6 @- B: d" V$ O
![]()
" B5 S$ O$ S2 k; U0 @) T* J
拉開一個個你當年精心策劃的分組,其中大部分人都已經灰掉了。仍然在線的人,一部分掛著移動設備,一部分顯示著「TIM」在線,——去查過以后才知道,那是一種類似釘釘的辦公軟件。
$ N$ o; Q3 S0 N
沒有人會再去關注你的上線,即使你反復的隱身上線隱身上線,試圖像某一位電腦在線的朋友發送你孤獨的暗號,甚至把狀態改成以前從來不會使用的「Q 我吧」幾個小時,也不會有一個人理你。
. [ u/ p5 A+ `0 z' C" a) e9 H
![]()
r* P# A- i: c! D/ C6 O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如今,社交軟件已經分化成了無數的細分領域:廣場社交有微博,看臉社交有 tinder,辦公溝通有釘釘,熟人社交有微信……
, z# T% D" d4 ]$ y3 }" B
在 QQ 的查找欄里搜索「哈利波特」,隨便找一個頭像順眼的叫哈利波特的人,然后因為倆人共同愛好聊上兩個小時最后成為朋友,這是只會發生在小孩子身上的故事。
! B, b6 c; R) x8 y! `3 P' K* d
![]()
3 t7 r Y' X% y7 i! Y: b2 T" A
不要說充黃鉆裝飾空間、找朋友點亮圖標這些幼稚的行為,如今,你已經把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 你甚至開始揚言要脫退互聯網,因為你發覺,社交網絡除了能夠增加效率,在本質上,并不給你帶來什么益處。 * k- ], d& m0 O3 E' v% N% l! i; Z" \
即使是現在在 QQ 上,每天要添加幾十上百個陌生好友,目的為了「擴列」、「暖說說」的浮夸零零后,終有一天也會意識到這一點?!ヂ摼W可以給他們帶來這樣的「牌面」、這樣的熱鬧,但你真正需要的朋友,卻與這種「流量崇拜」是相悖的: + _7 t `* E3 R% A, @
只要你還生在這副軀殼里,只要你還受制于人的智識和感情,你便要遵守「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老定律,而在這句話里,「遠方」,也許是一個互聯網永遠無法理解的概念。 / p3 m3 v+ \3 X G
蒸汽魔方(ID:zhengqimofang) 大蹦驢 ; P% G$ K6 `& \7 e5 z3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