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9 s7 y$ y. ]. F _! s! J% E6 l
' J% W1 @4 M4 J: w# T+ w
明天一早要見很重要的客戶,你知道應該早點睡覺養足精神,但就是有股神奇的力量讓你不愿睡覺。 + F2 c& y. s0 K# S2 r
要交一份提案,本來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充分,但直到DDL的前一天你才開始動手,交了一份明知會被上司打回來的版本。
6 U6 E3 C; u+ `; E: l* _, c
或者,明明很期待戀人的電話,可接到電話一定要先裝作不在乎的態度。
. A9 ` W4 s n: d1 n
這些狀況可能和拖延癥、傲嬌心態無關,而是你的自毀心理在作祟:得到的時候你在毀,失去的時候你在悔。
1 V2 k7 [8 Y" F 笑臉留給同事和朋友,對最親的人撒潑發火,你可能已經形成自毀型人格去年大熱的好萊塢影片《一個明星的誕生》,男主角杰克就具有典型的自毀型人格:
1 L! o% H: t1 j; c& A
事業上,作為當紅歌手,他藥物成癮、酗酒,并任性地在演唱時長期不戴耳塞導致聽力受損。 ! G! D( A5 j. t7 ^9 C7 r6 I$ [( t
感情上,杰克一手發掘、捧紅了艾利,并取得美人歸,但卻一次次不成熟的無理取鬧,傷害了艾利。
6 o, l& {4 c* O4 b
, R5 v$ W; p$ E3 w
觀眾表示杰克就是“作”,作天作地,最后把自己的生命作沒了。 0 c7 o5 Z+ R# p
其實,杰克未必是作,而是克服不了自毀的傾向。 $ c3 k3 z1 k0 X% N. v0 V, d
具備自毀型人格的人(以下簡稱“自毀型人”)認為,失去和痛苦才是自己生活的常態,即使已經擁有了渴望的東西也會提心吊膽。 ; ?8 y' S/ A' y& j" D7 k6 l
他們時刻覺得不安、總在為失去做心理準備;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把心愛之物/人往外推,直至失去。 $ z+ D1 E- j3 X8 e
很多時候,自毀型人格的人外人是看不出的,反而,大家對他們有著“不錯”、“好脾氣”、“做事積極”的正面評價。 + R" y5 A, s% j2 G2 f# g
但面對親近之人,自毀型人會無意識地傷害,把笑臉留給同事和朋友,對伴侶、父母撒潑發火。
4 K; P2 f6 l# k1 U
除此之外,自毀型人格的人面臨重大選擇時,內心深處即便知道應該選對的,但就是會去選錯。 & Y! n" X9 y1 a) P$ }) y2 K
當最差結果出現迎合了他們的“期望”,他們會“如釋重負”,“看吧,果然如此!” " s* i/ ^) Q/ ?+ V( h& t
典型的例子: 8 ?3 c8 X1 z( l: K
暴飲暴食、酗酒、無所事事但就是要晚睡的熬夜黨、有KPI的壓力時不是選擇努力而是選擇破罐破摔、明知自己做錯但對另一半就是死不認錯…… - Q/ q% h7 X/ t9 v' r
目前,心理學對自毀型心理的成因還在研究中,主流研究認為自毀心理與沖動、成癮有關,遺傳、環境因素、童年成長、甚至腦病理學都有可能導致自毀人格的形成。 % n( R8 S9 I, X7 X
職場常見自毀行為,你中了幾條?! ?/ S% h4 S5 U/ ]" Q3 i
5 C3 q1 q/ G) z0 _
自毀型人格毀掉的不僅是自己的生活,甚至會損毀自身的大好前途。職場中,常見的自毀行為有7條: # G! {' g6 N8 @3 v1 N; p
第一、總覺得自己在職場中經常是受害的那一方。
% o3 P+ g4 y& N
工作沒做好,老板說了兩句,覺得人生苦短、工作不值得;方案被甲方否定,覺得自己的努力喂了狗;被同事懟了,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
$ [, b; f+ ]0 f# V( p* K: o
總之,自己是全世界最倒霉、最受傷的那個人。 1 J5 r2 z [/ S4 O$ |) t
帶著“受害者心理”工作,結果就是看什么只會看到消極的一面、總認為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 t* u3 f& @ B _/ W# l7 ?
第二、無條件地回避沖突。
2 @/ _0 K* e6 `+ a9 l; c
為了避免他人或自己受傷害,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沖突。
+ [) f8 C; z V6 Q" Q9 x
面對上司的無理要求、同事的莫名行為即使內心在咆哮、也習慣性say yes,還用peace & love說服自己. 壓抑地后果就是嚴重缺乏面對沖突、解決沖突的能力。
4 Y9 t9 t4 Y1 N( q& }' l: ?* |
第三、喜歡非黑即白看問題。
0 \# e1 Y( s% O ) b6 g) P' y8 |1 a+ {
“非黑即白”有時候是捍衛原則的體現,但經常用在工作中很容易成為孤家寡人、無法與團隊和諧共處。 0 N. y# }/ d* K' G- E0 s `( X, c
比如,你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要和一個經常遲到但業務能力很好的同事共事,帶著“因為一件事就否定一個人”這種心理,你們的合作恐怕很難展開。 - {, u& f4 k$ C r% q0 z2 w
第四、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無法勝任某項工作/某個職位、甚至完全沒有往上爬的野心。 ; U, H0 H- [% p' l
我曾經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上司要給我升職加薪,我第一反應不是開心而是擔心,“我不配”、“我做不到”這樣的想法一直從心里冒出。
, C0 a+ g* M7 k. E0 G
因為自毀型人格的人總覺得不會有好結果,所以第一反應是拒絕,即便碰到好事兒。 8 m8 H! z* x; n8 o# U0 H
第五、覺得自己不配得到休息,用拼命工作、充電等行為表現出對自己負責、上進的樣子。
Q6 F; @% r, l4 b2 x3 E
和“沒有往上爬的野心”相反的是另一個極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所以不配得到休息,下班只要“無所事事”就是浪費生命,所以拼命加班、充電、學習、考證兒,以此來證明自己沒有浪費生命。 $ P6 G) _- [' L5 A' e6 O
這樣的人其實無可指責,追求卓越是好習慣,但自毀傾向的人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嚴格要求別人和他一樣、達到他的水準。 ; X( H' ^! }. o/ ]+ }
我有個朋友遇到的上司就是這樣,自己是個工作狂,希望全團隊的人都是工作狂。
4 I' a7 _) J/ I& Y. B
有一次,朋友加班到晚十點,剛做完某個項目的ppt ,被上司知道了,非要拉著他一起看另一個項目的策劃,還找了所謂的科學依據: + J, R. q# w1 ^# y
剛忙完大項目,大腦一定很興奮,反正也不容易睡著,不如一起來腦暴…… 9 L$ L# v( m }, ~
遇到這類上司,下屬要么被搞得辭職、要么留下來苦熬,從企業人力成本和個人生產力來看都不劃算。
. o3 n$ O- M3 C$ M! \- o1 p4 L: S
第六、愛向自己傷口撒鹽,不肯放過自己在某次工作中的失誤、失敗,把自己定義成一個loser。2 l$ M$ B: ]. M6 S# F2 I3 a
0 f5 B: K/ L5 f6 r0 t) H+ q& h
因為失敗而導致的自我懷疑人人都會有,但正常人會move on、想辦法下次做得更好;而具有自毀傾向的人抓著痛苦不愿放手。
, W1 E0 O9 W2 F9 M: |
“學啥啥不會、做啥啥不成”成為他們貼給自己的標簽。
" K5 x6 m% E2 a- o6 ?
第七、最嚴重的自毀傾向是,明知道這份工作“不對勁”/不喜歡/不適合,卻遲遲未采取行動。 : P5 Q y3 s% `1 e
這類型的人一般難做出改變(比如改善、辭職),甘愿做溫水里的青蛙、把頭埋在沙里的鴕鳥。“我想xxx,但是xxx”這一句型是對他們的典型概括。
, s, {" q; Q B( e 救自我于毀滅中,不過分“自溺”、不持久沉淪7 s& x3 f9 T: c
& b/ D/ i! Q1 ^$ i, ?3 E其實,多數職場人都會中槍上述七條里的一條或幾條,有著程度不同的自毀傾向,關鍵是不過分“自溺”、不持久沉淪。在職場中具體表現為: ; e1 X& W- w+ F- z- u
第一,變“需要”為“想要”。 7 I6 |& w4 f# {, X9 v
工作可以劃分為需要的工作和想要的工作,面對選擇時,出于各種原因,我們多數人都在做需要的工作,然后能調適著用自洽的心態面對這份選擇。 0 w7 F+ U9 _4 \2 K* [1 s8 x3 V
自毀型的人很難與自己的選擇磨合好,他們應該明白,選擇的意義不是為了讓自己產生一種“怎么選都是錯/悔”的情緒,而是能夠把“需要”變成“想要”,即所謂的“干一行愛一行”。
3 u3 B1 F! _# T! a! o
第二,對同事/領導抱有合理期待。 ( e6 u# W! [! Q9 r
“合理期待”就是,不把領導當作是慈善家、不把同事看作是活雷鋒、不把客戶當作是“和你講情分”的人。 ! W/ `# t! j7 x4 d
工作談得是KPI,不是助人為樂。 ) I% w6 Z; K* h0 j1 Q
當你能用“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這把標尺丈量職場人際關系時,面對他人情與理之外的拒絕,就不會輕易對對方抱有惡意、進行道德綁架。
& ~7 w2 E- S0 _/ o2 O2 l$ T
第三,延伸生活范圍,不要讓工作成為自己的重頭戲。 , r1 D, i4 T, F2 u2 ^1 v8 f% e6 V
如果你真的很在乎自己的工作就不要一門心思撲在上面,和它保持一點距離更好。無論是你因為在乎而精心準備的面試、還是準備了萬全之策特別想要拿下某個項目。 * p' d9 P0 x2 o* r5 \, q6 j) B1 A
越珍視的東西越容易被毀掉,背后的原因是執念作祟、一葉障目。
% {3 O# p) U2 p/ J% m( n
正如電影《湮滅》里所暗示的,也許每個人身上都有自我毀滅的代碼。
/ g- z& B" ~4 G5 P$ _
9 P* l% ^8 ~; ]+ F8 B9 O
自毀讓我們習慣性忽視自我價值,把“我不行”、“我做不到”、“我配不上”當成自我的底色。
i! H4 P0 | x+ [
同時,還喜歡把希望投射到他人身上去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投射一旦破滅,就會怨天尤人。
: H; D' d- R" x, Y* U' \ W
就像《一個明星的誕生》里的男主一樣,自己過氣了,就把心血注入在捧紅女主身上,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解藥,此舉也像極了職場人的一些“投射”: : n; ~* q" }9 |' j
“我對這塊業務不熟,但他是老員工了,怎么也不幫幫我呢?”、“雖然這個客戶沒有拿下,但看在我這么努力的份上,老板也不該說什么了吧。”
+ I2 ?) D# q/ y4 }3 a7 w6 b- j9 m
“毀”和“悔”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行為和情緒,但容易把這兩種情緒放大的自毀型人更需要的是多一點無悔的精神——人生如棋,落子無悔,但若真悔,也是有趣。
- g. r$ Z7 } V% U0 s" x0 }5 b
LinkedIn 思小妞
( p. {# [6 W7 i7 d# k; `: D5 ?4 M' E* S, q2 Y# s
! @ x6 K' o7 ]' y0 D, _" n- `5 J# S y& e0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