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也談全民高學歷對制造業是否有影響 [打印本頁]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1 11:26
標題: 也談全民高學歷對制造業是否有影響
人生方向,自然與社會引導有關,只是與大學教育是否失敗關系不大。! r, v2 H. b1 K+ E9 }
) R9 C r1 b3 U1 f$ E
我小時候,學習并不優秀,但父母為了我將來少受苦,堅持讓我讀大學,這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對后代的期望。
[3 {; `/ c* ? |+ q* k4 `) T0 J% \' T$ c+ i# V' X9 i) L
在各行各業,優秀的人才必然是有向上慣性的,那在制造業,哪家人才多,哪家必然有吸引人才的優勢。判定是否是與教育有必然聯系,個人覺得很難。但一定與個人努力息息相關。
* v" Z: x2 V; R0 ?. l5 w3 d" g/ G+ S; H4 h+ j3 u
制造業整體不行?未必,華為就是典型的制造業,機械制造也至關重要。只是華為為了企業有效的發展,最大化的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與我國的教育相關,但應該論及不到“失敗”,如果失敗就不會有華為等世界知名企業。
/ y9 T. w* C' ~5 ]0 l/ z7 g9 T+ o: x$ g$ i' n$ \$ e( I, o3 `
話說回來,如果我國的教育不夠普及,恐怕大家難得歡聚一堂,各抒己見。只是樓主大概覺得教育機制有問題,那需要詳細的列出來,而后進行專業分析。咱們個人就像現在天南海北的隨便聊聊,說到負責任,恐怕沒人出聲了。1 B7 Y5 l! z/ D) P' G/ ^
再說實際操作,如果某人是高級技師,或者工程師,又或者是上進自律的人才,那么這個人必然對自己的工作是有思考、有方向的,積極從事實踐工作必不可少,而且發現問題、積累經驗是他的習慣。我國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恰恰是注重培養個人這個習慣的。3 T9 @- X2 u4 b* k
) q7 D$ w) R# [# S公司發展,離不開有經驗的技師,如果更理想的話應該是每位工人師傅都有一定的技能專長。可現實狀態是所謂技師處于養老狀態,小師傅們或碌碌無為或一無所知。這不該是教育問題,而是企業管理問題,是真正的社會現象。
, s% V/ [8 r5 O E' i4 }1 D' G) a8 z2 B# @
- z+ m; L ]6 [4 F! c. @$ W) Q* r
對# M8 g( z2 U& q6 u: q, `% L" O
《制造業現狀證明,全民高學歷模式已經失敗》
, O0 i O- s4 I% a' h1 Ohttp://www.ytsybjq.com/thread-982731-1-1.html( u+ P* L, j) j7 V2 K
(出處: 機械社區)& w5 h, w2 W6 |* o
的所思所想。 H. R! N7 Q( s( J, o, V) u# N+ ~
# p4 a$ {3 r$ U! a2 H7 K/ Z& p5 m8 g0 I( f
, ]2 o* f! ?# V. n
作者: 曉昀 時間: 2019-6-21 12:12
這個開放的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科技高速發展,信心來源廣泛,不學習很快就被淘汰了,沒有哪個知識或者技能不提升、不更新能讓你吃一輩子或者養你一輩子了。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1 12:23
9 G1 P& t1 |- t( k5 w' V
是的,自我提升在當今社會真的是一項生存技能。學習能力有助于自我提升。# u8 j: a9 b1 L: V, l- |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1 12:26
5 z/ S1 l. b* l6 Y
是的,屠呦呦是低學歷逆襲的典型,學歷低未必不成才。只要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總會有收獲。
作者: 貓咪小新 時間: 2019-6-21 12:54
本帖最后由 貓咪小新 于 2019-6-21 12:56 編輯 7 r; | m E! {1 G) L. K x
8 s& O* ?4 y" u3 }2 W7 D高端制造業對應高端人才,現實是中低端的與高端差距過大,而中低端制造業所需的人才,就業環境和待遇而言,應該是對應大專學歷的,本科教育偏理論,脫節挺嚴重的,而中低端制造業喜歡實踐型人才,喜歡經驗。私以為想往制造業方向發展,要么考研,要么專科足以,本科高不成低不就了。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1 14:25
v& H4 W& C7 ^ c2 E對人生的規劃十分重要,既要學有所成,又要把握市場動向,對于大多數在校生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所以讀了本科不失為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我一個大學沒拿到學位證的同學在百度一樣帶一群清華北大的學弟學妹,說明是否高端出處并不重要,自身的奮斗也許是自己有好的機遇的保證。
: e8 @0 K* l2 `& p3 ?6 y9 u5 L7 O! o5 X
作者: 行者_Ve171 時間: 2019-6-21 15:12
怎么會沒影響?這個問題就類似于以前發生過的一個問題:解放的時候大家都半文盲,你說識字對制造業有沒有影響?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1 15:37
1 \) m: v# w: | q- C0 |
朋友,第一你沒看仔細題干,第二你沒看內容。你說的話,跟主題偏的太遠。請你尊重一下我和其他所有讀者,也尊重一下自己。
% s G* D) b6 B; x) B# K% e$ z
作者: 楊善梅 時間: 2019-6-21 15:44
本帖最后由 楊善梅 于 2019-6-21 15:53 編輯
+ W3 L1 N- m3 [5 u
4 R# c3 v+ J4 k; @; E6 `- L& V. ]沒辦法,讀理工科的大多,文科功底不怎么好,遣詞造句與文字表達理解能力都顯得非常有限,你不仿回頭再看看,他們所編寫的那些所謂的機械技術或是數控編程之類書籍,發現里面的文字描述得簡直讓人看不懂,如果讓一個新人來通過看書自學的話,那簡直堪比上天書,所以他們在看我們寫的文字的時候,大多都會從中斷章取意!
% H5 W9 z5 p9 M- w! b9 S
* k" J5 l# K" V. U2 K% V
/ k5 A0 ]& D0 T* T說是文化水平高,比我們這些土八路要高很多,可是他們所書的那些專業技術類書籍,里面的文字表述咋就那么的難以讀懂呢,凡正我手邊先后買過很多書技術類的書,比如我早年發的那個關于《CATIA V5 R17機械零件設計手冊》里,有關斜齒輪的,漸開線齒形表達式里存在的的一些錯誤,哈哈,這本書就是江蘇XX大學出版的哦。* ], Q7 @8 t+ G$ C. R
作者: 放飛的魚Tion 時間: 2019-6-21 16:00
與時俱進
作者: Venerealulcer 時間: 2019-6-21 16:17
985,211是2000年前后提出來的,到現在勉強20年。每年高中畢業800萬左右進入大學,也就是說,20年內有1億6000萬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實際數量會少很多),然后去掉大專的60%左右,實際接受本科的教育的人數是在8000萬人上下。碩士錄取率是20%,每年報考數量在50~60萬。20年下來也就累計培養碩士200萬上下。博士就不多說了。
# {+ V' Y* `) U/ i `# k: V/ u然后論壇里一群人說所謂的制造業高學歷失敗。我就問一句8000萬的本科生,分流到機械制造專業,還剩下多少人?全國2000多所大專院校,每個院校培養1年培養300人來算(6個班很多了),20年累計下來也就1200萬人,按比例去掉大專的,本科也就500萬機械專業對口。
) a4 w G/ b1 P2 |: Q- c然后,全國30多個省市直轄市293個地級市,均攤下來,每個地級市也有拿到了17000個人,機械這個專業是一級學科,下面包括五花八門的各種二級、三級學科,各種交差學科,車輛工程,礦山、冶金、航天、船舶、石油等,這1.7萬個人分攤下來,能有多少是專門搞機械加工的?這還不包括各種跨行的,跳槽的。何況機械加工還要分種類,汽配加工,船舶零件加工這類的,前者是個人會按循環按鈕就行了,后者沒有個七八年的經驗誰敢放你單飛。) F( s* a [6 `% b# n
最后,學校不是何況機械加工還要分種類,汽配加工,船舶零件加工這類的,前者是個人會按循環按鈕就行了,后者沒有個七八年的經驗誰敢放你單飛。用來培養技術人才的,學校是用來啟蒙的,針對前人的經驗總結,對后代的啟蒙教育。剩下的全是依靠一代代人,一代代畢業生在社會上打拼創造出來的。學校是在一個特定的階段針對特定的人群進行特定的教育及啟蒙的地方。目前階段,專業人才需求高,但是分流不均勻,終端導向都是朝著大城市走,小城市要吸引人才很難。然后是勞資雙方不滿意等各種因素造成的。這類涉及的方方面面不是單單看一家兩家公司的現狀就能解釋清楚的。汽配今年日子難過的很,油服行業去年到現在忙成狗。這就可見一斑了。
) g' |% y4 V5 i) N, [, {3 o以上,最簡單的,載人航天的總師才40+歲,團隊平均年齡30,按照畢業年齡來看,都是在2012年前后畢業的,如果這種成就都能說高等教育的失敗,那放眼全球,肯定沒成功的了。+ j3 X8 W4 c1 S# L( N
PS:技術工人,可以理解為會某一種或多種的技術的工人,高級技術工人,那就是某一行業登峰造極的工人。這種不是靠學校培養出來的,是靠時間的積累,沉淀出來的。在這過程中還需要燒錢去培養。一個成熟的機械設計,年培養耗費百萬元以上,你要有不斷的項目讓他去做,這樣才能培養出來。而不是依靠學校去教。哪怕研發經費上百億的學校都沒那個能力,資源不夠。' \: f6 v b+ R1 ?, `: n
作者: 貓咪小新 時間: 2019-6-21 16:58
本帖最后由 貓咪小新 于 2019-6-21 17:04 編輯
# S! Z& D3 N- @# |' X4 x, G" g1 _7 ~0 H9 R. N
一般像這么大的話題,討論個例意義沒那么大,個人認為運氣、平臺和時勢等不可控的因素帶來的影響往往比個人的努力來的重要,尤其是一些回報周期長的行業,有的人能成功,或許是趕上了競爭相對弱的時代,或許是有貴人指引。私以為學歷出身還是重要的,從大概率來說,高學歷的比低學歷的混得好,高學歷本身就是變相的晉升,能選擇更快捷的發展路徑和更好的平臺,從社會進步的角度而言,未來任何崗位趨勢都是往更專業的方向發展,從前僅靠信息、資源的不對稱性盈利的局面已經被打破了。當然低學歷也有希望,只是少了很多選擇,路也相對曲折。
作者: 貓咪小新 時間: 2019-6-21 17:19
本帖最后由 貓咪小新 于 2019-6-21 17:23 編輯
/ i+ J, J, x& d( Z$ Q" ^2 d2 ]% {: h( u
周期長,回報低,吃經驗的行業,不像IT開源那樣通過個人努力能快速進步,行業本身限制就很大。其實高等教育做啟蒙教育并沒錯,大學跟職業學校不一樣,他致力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因此學生的能力是偏向理論型的,但由于制造業的體系過于龐大,想要往理論型高端方向發展的往往需要研究生起步,而市場所需的同層次人才更趨向于實踐應用型,這就是矛盾的地方,同時老一代從業人員正直壯年,新入行的就掉價了,向下競爭又不存在優勢,待遇銳減,最終造成人員流失
作者: 韓寒11 時間: 2019-6-21 20:28
技師做的再好也是工人序列的,沒有文化,提不到管理崗,有靚證的大學生才是企業培養和發展的方向
作者: loser_X0R57 時間: 2019-6-22 09:03
! @: R- H! x8 q7 ?6 c進入社會之后, 更重要的會是技能而不是學歷,而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在實際工作中只能作為基礎,只能是幫助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技能的工具。所以只要自己肯學,我想學歷并不會是什么問題。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2 10:58
6 h* x& t r4 GCATIA,一別近15年
: ~. r, g G/ K. W( [% P% [! A) E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2 11:16
本帖最后由 siralop 于 2019-6-22 11:19 編輯 : p; R1 x6 M0 P8 K0 h% v3 g
6 m; E z' t8 m% m! f. b. e; w
這個話題說來話長。提高全民文化素質,不靠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靠什么,軍訓嗎?數量多少,只能反映普及率,到底多少人流向哪里,這跟太多因素有關。技術工人成才,那是個人奮斗的結果,但沒文化的肯定做不了什么高級技師,但通過自學可以。所以我說個人是否成功與個人的奮斗息息相關。基礎教育是一部分,當然接受基礎教育越多,個人奮斗的路會越好走一些。0 N: V" Q# a/ u9 c
你說個人的成長需要培養,我認可,但我們國家不是人人都去培養的,因為基礎沒打好不被培養你很正常,所以有了寒門崛起,難道這錯了嗎?6 ]- ]# Y$ Q M" M
個人能力,在西方本來就不是什么“某人是個人才”或者“某人聰不聰明”,而是你在某一專業日積月累的經驗的多少稱為個人能力。給予個人培養固然重要,但只是外因。( h7 |% C& Y) M$ V5 @: \# ?
所以制造業是否崛起,不要把什么大學教育拉進來,如你所說,不實踐不上進,就算接受再好的教育與培訓,一樣無法做出貢獻。一切通過主因起作用。
- e5 x H; J/ C0 ~) }
' z8 I% f! ^; v( i( V% @/ h' \0 ?
% H/ N) o, Q# j/ K( H0 v) @
( j' @5 x8 \" e5 R. i8 S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2 11:21
. d' n% w A2 p# E$ J$ P& U
工資是評判工作崗位價值的重要指標,這與社會導向有關。可能歐洲做的好些。
( C# j) _5 A2 O6 `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2 11:23
: r$ Z. ]1 u1 m' Q1 ]
這個是管理問題。沒文化不好管理是一定的,說到素質,經過培訓的士兵,戰斗力一定高于素人(本想寫農民,怕不好聽)。2 x) E* s- \! v( Y u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2 11:25
" s7 M' G, _! j7 |% d
往事不堪回首,未來如期而至~
- L; s. c( E0 I: b. E8 J
作者: 懶得理 時間: 2019-6-22 14:06
搞學歷和高技能都需要,中國制造業要走的路還很遠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2 14:46
: l- \: J% H2 c; E2 u$ `7 z+ r% X正解!~, l' \( U0 j. J5 Q9 R$ v" X6 _
作者: 遠祥 時間: 2019-6-22 17:28
學校學習只是個人生的經歷過程而已,成績次要,主要是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培養。
作者: 未來第一站 時間: 2019-6-22 21:54
有影響是必然的,但不要用一個去評價另一個。
作者: loveskycc 時間: 2019-6-23 08:51
" U5 n! t9 o0 K8 U, t) ]
所見略同。。。然而真正堅持學歷論的打的是另一種算盤,實際上大家都對,只不過雙方沒有找到那個相互理解的點。學歷論是偏向于資源論,而讀書是自己技能的提升,總之越成長越發現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捷徑
作者: loveskycc 時間: 2019-6-23 09:05
1 o8 w+ J, Y' M& {( u- N
你的數據很明顯有問題,首先招生人數每年是不一樣的,最近20年是除了個別例外大致上逐漸遞增,1998年只有100萬
' v* y f8 x( U$ |& x! k其次招生人數不代表畢業生人數,我大學時候我們班招生21個人,有一個沒來報到實際上是20個人,其中有一個因為政策原因提前上崗,后來畢業19個。。。5 `. a9 p9 Y/ G$ G$ \* S* s
所以你要去查畢業生人數,另外畢業生人數尤其是985、211特別是理工科,多少被歐美收編的,最后才是實際上社會上流通的。。。
! D( n5 c, w. W8 d, Q
/ U* F6 {, q2 X* U3 p引用搜狐教育的數據, L- y. ~ O4 s3 i% w
http://www.sohu.com/a/311244178_507441; z. r9 {) j1 _5 a
6 _0 C' [- E ^; \$ j4 }
全國歷年高校招生1950-2016年錄取人數及錄取率
1950年,招收新生:5.8萬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萬人,
1952年,報考人數:7.3萬人,高校招生數6.64萬人,錄取比例 91(%)
1953年,報考人數:9.0萬人,高校招生數7.0萬人,錄取比例 77(%)
1954年,報考人數:13.4萬人,高校招生數9.38萬人,錄取比例 70(%)
1955年,報考人數:17.7萬人,高校招生數9.8萬人,錄取比例 60(%)
1956年,報考人數:35.0萬人,高校招生數18.5萬人,錄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畢業生人數:19.4萬人,高校招生數10.6萬人,錄取比例54.6(%),報考人數:25.2萬人,錄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1.9萬人,高校招生數26.5萬人,錄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0.0萬人,高校招生數27.4萬人,錄取比例 91.3 (%),報考人數:33.3萬人,錄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9.0萬人,高校招生數32.3萬人,錄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7.9萬人,高校招生數16.9萬人,錄取比例 44.6(%),報考人數:21.4萬人,錄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4.1萬人,高校招生數10.7萬人,錄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3.3萬人,高校招生數13.3萬人,錄取比例 30.7 (%),報考人數:53.1萬人,錄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7萬人,高校招生數14.7萬人,錄取比例 40.1 (%)。報考人數:44.9萬人,錄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0萬人,高校招生數16.4萬人,錄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遲高考,大專院校沒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9萬人。
1971年,沒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屆工農兵大學生,1972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3萬人。
1973年第三屆工農兵大學生,1973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5.3萬人。
1974年第四屆工農兵大學生,1974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6.5萬人。
1975年第五屆工農兵大學生,1975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9萬人。
1976年第六屆工農兵大學生,1977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21.7萬人。
(人們把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大中專學生稱為“工農兵學員”,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錄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94萬人。)
1977年,報考人數573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 .7 % 。
1978年,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錄取率6.6 % 。
1979年,468萬人報考,錄取了28.4萬人,錄取率為6.0%。
1980年,333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8.4%。一些省、市、自治區擴大招收自費走讀生7000多人。
1981年,259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10.8%。
1982年,187萬人報考,錄取32萬人。錄取率為17.1%。
1983年,167萬人報考,錄取39萬人。錄取率為23.4%。
1984年,164萬人報考,錄取48萬人。錄取率為29.3%。
1985年,176萬人報考,錄取62萬人。錄取率為35.2%。
1986年,191萬人報考,錄取57萬人。錄取率為29.8%。
1987年, 228萬人報考,錄取62萬人. 錄取率為27.2%。
1988年,272萬人報考,錄取67萬人。錄取率為24.6%。
1989年,266萬人報考,錄取60萬人。錄取率為22.6%。
1990年:報考人數283萬,錄取 61萬人,錄取率為21.6%。
1991年:報考人數296萬,錄取 62萬人,錄取率為20.9%。
1992年:報考人數303萬,錄取 75萬人,錄取率為24.8%。
1993年:報考人數286萬,錄取 98萬人,錄取率為34.3%。
1994年:報考人數251萬,錄取 90萬人,錄取率為35.9%。
1995年:報考人數253萬,錄取 93萬人,錄取率為36.8%。
1996年:報考人數241萬,錄取 97萬人,錄取率為40.2%。
1997年:報考人數278萬,錄取 100萬人,錄取率為36.0%。
1998年:報考人數320萬,錄取108萬人,錄取率為33.8%。
1999年:報考人數288萬,錄取160萬人, 錄取率為55.6%。
2000年:報考人數375萬,錄取221萬人,錄取率為58.9%。
2001年:報考人數454萬,錄取260萬人,錄取率為59.0%。
2002年:報考人數510萬,錄取321萬人,錄取率為62.7%。
2003年:報考人數613萬,錄取382萬人,錄取率為62.32%。
2004年:報考人數729萬,錄取447萬人,錄取率為61.3%。
2005年:報考人數877萬,錄取504萬人,錄取率為57.5%。
2006年:報考人數950萬,錄取546萬人,錄取率為57.5%。
2007年:報考人數1010萬,錄取567萬人,錄取率為56.14%。
2008年:報考人數1050萬,錄取599萬人,錄取比例57%。
2009年:報考人數1020萬, 錄取629萬人,錄取率為61.8%。
2010年:報考人數947萬, 錄取657萬人,錄取率為69.4%。
2011年:報考人數933萬,錄取675萬人,錄取率為72.35%。
2012年:報考人數915萬,錄取685萬人,錄取率為74.86%。
2013年:報考人數912萬,錄取684萬人,錄取率為75%。
2014年:報考人數939萬,錄取698萬人,錄取率為74.30%。
2015年:報考人數942萬,錄取700萬人,錄取率為74%。
2016年:報考人數940萬,錄取772萬人,錄取率為82.15%。
2017年,根據權威數據統計,我國大學數量已經超過2500所。預計2017年更將突破84%。
8 v; \& c& O6 I3 D6 ? ?5 w- E7 Y5 b, g" {7 s) M, e; c' e( s# u
5 Q7 Y3 I3 }" H4 l
4 o' }2 s! C8 X$ v
6 S! Q1 R9 h# U$ T) N+ T
作者: 開水滋養 時間: 2019-6-23 11:13
! c7 m( C; F, y1 ?4 O
支持
9 t+ K( P0 @( I
作者: loveskycc 時間: 2019-6-23 11:25
標題: 學歷和學習
$ r: ~$ f+ ]" W E
只是很多人沒搞明白學歷和學習的關系。。。學歷是增加經歷,學習是增加能力,前者修煉外因,后者強化內因,不沖突而且相互影響
作者: Venerealulcer 時間: 2019-6-24 09:07
2 ~ F; i8 g. T4 y" ~* F, k都是按照毛估的,數量已經算多了,如果按照真實數據,數量還要少。* N$ v2 |3 D* w( j L- r
作者: 漁家郎 時間: 2019-6-26 08:31
, n, v! ? t) L/ [" K李云龍的實戰經驗加常乃超的軍事理論知識!
5 a( V6 S7 e6 e4 Z- _! F6 v: W5 W1 {/ Z X* k
作者: siralop 時間: 2019-6-26 14:22
) d1 b( B+ \" q
所以當年有了黃埔軍校,高級將領怎么會沒有理論支撐,是吧?% v2 L2 Z4 Q: r; \) k1 U* T0 T
作者: huiyundezhu 時間: 2019-6-27 09:45
自我提升更重要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