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熟悉的馬云,2017(第十屆)中國綠公司年會4月22日-4月24日在鄭州舉行,馬云在會上發表演講再曝金句,發人深省。
他提到15年前曾做過兩三百次演講,提醒大家互聯網、電子商務對各行各業的沖擊。如今,他再次提醒大家,對未來判斷的重要性,以免成為“很倒霉的”人。
01
“今天不是互聯網沖擊了你,是落后的想法沖擊了你”,馬云說。
馬云稱,未來三十年,整個世界的變化會超過所有人想象,而且絕大部分人是很倒霉的。如果悲觀地看,這將是一個麻煩,但任何一次麻煩和災難,都有可能誕生機會。一個優秀的CEO,既要看到未來災難,也要有從災難中發現機會的能力。
“今天不是互聯網沖擊了你,是落后的想法沖擊了你”,馬云說,有人稱現在實體經濟不好做,在他看來,實體經濟就從來沒好做過。“縱觀全球,目前只有中國把互聯網視為虛擬經濟,并且把實體與虛擬完全對立,實際上,兩者不應該屬對立關系,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未來。”
“一百多年以前,中國人最恨別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那是身體上虛弱,今天,我們要思考我們的知識結構、文化,是不是讓我們變成了‘網絡病夫’,我們在埋怨、我們在抱怨,我們不改變自己、不學習自己,這些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連西湖的乞丐都開始用支付寶乞討了,馬云提醒在場的企業家,未來30年,世界會從“互聯網技術”進入“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企業,如果不跟互聯網有掛鉤,不是利用互聯網去發展自己的業務,將會像數十年前不用電一樣可怕,甚至比沒有電更可怕。
02
馬云:“未來隨著大數據、大計算,數據能力的提升,未來我們一定能看到癌癥被攻破,艾滋病被攻破,一定能看到人類活到100歲不是問題。
十年二十年以后,人類一天工作不到四個小時,休息時間就是很多,因為原來我們一輩子只去了30個地方,今后可能去300個地方,甚至3000個地方,這個世界非常流動。”
當工業革命把人的體力活干了,信息革命把人的腦力活干了,我們還能干點什么?
所以未來很多行業要定位清楚,到底在這世界能創造什么價值。
對于文化教育行業,馬云認為必須進行改革。我們從教知識開始教文化,讓孩子們要有創造力、創新力,更要有好奇心。未來的30年世界不屬于互聯網公司,是屬于用好互聯網的那些公司。
03
未來三十年一個巨大的變革就是,所有就業會發生很大變化。
大家在網上看到,幾個星期前杭州有兩個搶錢犯,晚上連搶了三個超市被抓住,結果只搶了1600塊錢,說超市怎么沒錢呢?人家都用手機付錢。
現在還有人聽說去搶出租車司機的?沒有了吧,現在司機都是用支付寶和微信,還有杭州有一個要飯的拿一個二維碼。
很多的就業將會失去,每次技術沖擊了就業,但也創新了就業。
過去我們要技術,未來要聚焦文化
以下為演講全文:
做CEO,我認為主要是兩件事:一是看未來的機會,二是看未來的災難。對于絕大部分的老板,如果看不到未來的機會,就沒辦法激勵你的員工。另外一個職責是看到未來有什么災難和麻煩。
如果你能知道社會一定會出什么樣的麻煩,并且你提前做好準備,就會很成功。所以我自己覺得,作為CEO有兩個職責,全體員工以及所有的人都開始提心吊膽,都對未來沒有信心的時候,你必須看到希望所在;而當所有的人都在暢想未來的時候,你必須看到災難所在,任何一個災難和麻煩,都有可能是巨大的機會。
因為在座有很多是年輕人,我會談一些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我父親是一個很普通的職工,但他在文藝愛好方面一直很努力,后來做到了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我媽更是普通的人。像我們這些年輕人,沒有有錢有勢的父母,沒有有關系的舅舅,我們沒有昨天的積累,沒有今天的資源,唯一要做的事是對未來的判斷。
而對未來的判斷至少是十年以后,你認為會有怎樣的問題或者機會,然后你堅持往這個方向走十年,也許你就會贏得機會。我們不能跟別人拼昨天,也許沒辦法跟別人拼今天,必須要拼對未來的判斷。
所以,我認為,未來30年整個世界的變化會超過大家的想象,各行各業都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如果你感到悲哀和擔心,它永遠是個麻煩,如果你覺得是個機會,它會是你不可多得的機會。因為我是老師出身,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當CEO,今天我接觸了世界上這么多優秀的人,我覺得我有這個責任把這些想法跟別人分享,不是我多愿意講話,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擔當,是責任,你必須要去思考。
其實很多人在罵我們,部分企業說我們把他們的超市、商場搞掉了,但是我自己覺得,十五年前,我在全國各地講過兩三百次這樣的演講,提醒大家互聯網、電子商務對各行各業的沖擊,但沒人當回事,那時候我是Nobody。今天既然已經有這樣的資源,還是要告訴大家,未來二三十年這個世界的變化超過所有人的想象力,而且絕大部分人是很倒霉的。
我首先要講到的是,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的50年里,前20年一定是技術公司的事情,后30年一定是技術的應用。過去的20年,人們從互聯網技術進入互聯網時代。未來30年,任何一個企業如果你不跟互聯網有掛鉤,如果不利用互聯網去發展自己的業務,就會變得比100年以前或者幾十年以前缺乏電一樣可怕,甚至比斷了電更可怕。
我還認為,今天不是互聯網沖擊了你,是落后的思想似乎想保留昨天的想法,是不擁抱技術的思考沖擊了你。全世界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但我認為實體經濟從來沒好做過。中國多少企業在努力,剩下了這么一點點企業家,他們付出的辛苦是超越常人的,全世界只有中國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完全對立起來。
我經常聽網上有一句話叫實體報國,我總覺得這句話非常別扭,實體和虛擬不應該對立起來,這樣的完美結合才是未來真正的經濟。實際上,也只有中國把互聯網經濟稱之為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在歐美主要定義為金融機構,在中國是沒人敢批評金融機構的,因為批評金融機構你就貸不到款。
實體經濟的真正定義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生產制造,二是流通。生產制造在過去30年的中國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流通環節我們做得不行,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今天出了大量的問題,包括庫存、積壓和產能過剩,因為我們對市場根本不了解,還是按照想當然在這里做。在美國,經濟受到沖擊以后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沒有抓住互聯網這一撥;在我們這里,似乎人人覺得批評互聯網是很光榮的事情,覺得都是互聯網害的。
這世界上沒有人想故意害你,而且也不是實體經濟都不好,也有很好的,特斯拉不好嗎?蘋果不好嗎?所以,我不認為今天的互聯網要擔當起實體經濟不好的替罪羊。相反,對所有的企業,今天你已經到了這個時候,如果還在怪技術,那只是你倒霉。
我那次在深圳互聯網IT領袖峰會上也講,100多年前別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那是身體上虛弱,但是到今天我們要思考,是我們的知識結構文化讓自己真正變成了網絡病夫,我們在埋怨、抱怨、不改革、不學習,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自己覺得,我們要改變、適應未來,如果不能創造未來,至少要做到適應未來。如果不能創造變化,至少要擁抱或者適應變化。所以,未來在中國,十年到二十年以內,五個“新”一定會沖擊各行各業。
第一,零售出現新零售。我的觀點,線上、線下、物流、數據必須結合起來,打造新型的零售體系。互聯網企業從來沒有覺得打敗超市是光榮的事情,超市也不要覺得打敗互聯網是多么值得驕傲的事情。
未來零售行業要學習的不是怎么賣東西,而是怎么服務別人。不管你是互聯網電子商務,還是線下零售也好,學會服務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切不是以企業為本,不是以成本為本,不是以資源為本,而是以人為本。零售行業啟動的這第一撥沖擊剛剛過去。
第二撥沖擊是新制造。原來制造行業的標準化、規模化、低成本這些我們聽得最多,所有的MBA都是這樣講,這一套東西很快會全部被個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取代。以前我們希望買的東西越來越標準,今后一定是個性化,如何把個性化的東西標準化,把標準化的東西個性化?
我也想告訴大家,出現IP、出現大數據以后,未來的巨大的變革對中國制造業的沖擊遠遠超過零售行業。我現在提醒大家,在廣東地區,對于原來以流水線作業的很多單位,這樣的沖擊在十年到十五年以內會非常令人恐怖和擔憂,一切的機器設備會越來越智慧化。
比如說,手機本來是一個普通的電話,加入了操作系統和移動系芯片以后,打電話只占20%的功能,80%跟打電話沒關系。手機成為了人身體中的一部分,手機是陪伴你時間最長的,陪伴你超過了你的父母和老婆,因為世界會變得越來越移動。
未來的汽車如果加上操作系統,交通功能最多不會超過40%。將來只要通過電的東西都會智慧化,所以新制造的沖擊很快就會來臨。而且你如果不去做這個準備,我覺得麻煩的一定是你。
第三,是新金融。我理解的新金融最大的變革是由原來的二八變成八二。原來金融機構只要服務好20%的大客戶就行了,服務好國有企業,服務好跨國企業,服務好有錢的企業,然后賺80%的利潤,他們是服務20%的客戶賺80%的利潤,日子過得非常好。
但在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八二,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服務好80%昨天沒有被金融機構服務的那些,未來的金融必須是普惠的,未來的金融必須是每個人有公平的道路。如果你今天不去思考那80%沒有被服務的,你不去思考金融是讓每個人擁有公平的權力,你沒辦法做,如果你不去思考如何讓金融變得普惠,你不會取得很好的發展。
十二年前,曾經有人問我,Jack,你覺得未來支付寶怎么掙錢以及未來的發展是什么?我說我沒有想象怎么掙錢,就是一個要求:我希望,支付寶能夠讓任何一個老太太,她的權力跟銀行董事長的權力是一樣的。
剛好那一天我隔壁有一個老太太說晚上回家晚了,那天斷了電,電費忘了交,老太太大清早起來到銀行門口排隊繳費。那些大行長、大銀行家們可以叫秘書們去付了錢,我覺得如果手機上按一下,不管是什么長還是老太太,按一下手機電費都可以付掉,這叫新金融。
然也有人講,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競爭得很厲害,我覺得多好的事情,支付寶打了幾十年,所有的政策跟銀行爭,結果人家順水而上,我說很好,只要有人參與,能夠把二八變成八二,這個社會進步,我們都有好處。
第四,新技術。什么是新技術?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也遠遠超過之前三十年,PC芯片、路由器等等,這個行業發展非常迅猛,使得絕大多數歐美地區和中國的發達城市充分掌握了IT技術,使得企業越來越強大。但是,未來由于互聯網導致的數據技術,互聯網將成為一個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數據將成為所有企業創新的能源。如果這是一個基礎的話,未來在移動芯片、移動操作系統方面誕生的操作系統將層出不窮。
所以,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東西大家不要把它當概念。我在這里提醒大家,你聽不懂沒關系,但是不要去抵抗它,聽不懂唯一的辦法把你們公司的年輕人叫過來,問他如何支持你往前走,更何況這些技術不是要靠大量成本投入下去才能做到的,只要今天相信未來,這樣去努力一定會有機會。
最后,還有新能源。第一代能源是煤,第二代能源是石油,第三代能源是數據。第一次技術革命以煤為主的能源造成的商業模式是工廠,第二次以石油為主的商業模式和技術革命誕生了公司,這一次(技術革命)將會是以什么樣的公司和商業模式出現,這個值得所有在座的大小企業家思考。
另外,我認為,新實體經濟將會誕生起來。未來三十年會有很多新型實體經濟。剛才我講過,實體經濟就是制造和流通,互聯網的職責就是創造更多的新實體。大家會講,我們要去救實體經濟,我覺得,該淘汰的實體經濟必須淘汰掉,不是所有的實體經濟都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虛擬經濟都是糟糕的。
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必須淘汰掉,落后生產力必須淘汰。所以,互聯網經濟的主要目的是能夠把虛擬經濟,把信用體系建立起來,和實體經濟互相支撐。其實,新金融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信用體系。
我跟(傳統)金融也鬧了很多年,但沒有過去三十年的二八體系,中國經濟不可能發展那么好。但是,事實上在今天的中國,很多銀行放貸款依舊是靠抵押,這跟100多年以前的當鋪沒有區別。以前你去當鋪把東西給它,它把錢給你,這跟現在沒有區別。
因為中國社會缺乏信用體系,沒有信用體系的社會,所有商業活動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新金融也好,新技術也好,大數據也好,首先為一個社會打造一個真正的扎實靠得住的信用體系。只有建立這個信用體系,所謂的P2P才可能出現,才會誕生大批的新實體經濟。大家不要覺得實體經濟一定會好,未來實體經濟真正可以普惠,可以持久發展的經濟才可能好。
未來三十年的一個巨大變革,是所有就業會發生很大變化。大家可能在網上看到,幾個星期以前,杭州有兩個搶錢犯,晚上連搶了三個超市被抓住,結果只搶了1600塊錢,說怎么超市沒錢了呢?人家現在都用手機付錢,你沖進超市都沒現金了。現在還有人聽說搶劫出租車司機的?沒有了吧,因為現在司機都是用支付寶和微信。還有,杭州西湖邊有一個要飯的,前面放了一個二維碼,不用現金付了。
因此,很多的就業將會失去。每次技術沖擊了就業,但是也創造了新的就業。大家說淘寶、天貓出來以后,對實體工業、零售沖擊很大。但淘寶和天貓創造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達到3300萬人,這是一個最保守的數字,有沒有商場說我們破產了?沒有。
相反,原來在城市里面做建筑工人的人,這些人到哪里去了?送快遞了。原來的復員軍人去干什么了?送快遞了。原來超市里的工人去了哪里了?到電商體系的服務機構去了。就業一定會大型地轉移。所以,昨天大家看到的技術很多都會被取代,我們必須要去思考,甚至包括在座的CEO們。我想,30年以后,時代雜志封面的年度最佳CEO很有可能是一個機器人。它記得比你牢,算得比你快,根本不會對競爭對手生氣。
因此,過去我們聚焦技術,未來要聚焦文化。人真的要活到100歲不難,隨著大數據、大計算,數據能力的提升,未來我們一定能看到癌癥被攻破,艾滋病被攻破,一定能看到人類活到100歲不是問題。
但同樣會看到一些問題:如果沒有就業,你自己怎么活?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十年二十年以后,人類一天工作可以不到四個小時,休息時間就是很多。原來我們一輩子只去了30個地方,今后可能去300個地方,甚至3000個地方,世界會非常流動。
上世紀講的是制造業,未來講的是服務業如何讓人高興。其實娛樂是真正的藝術,讓人快樂,讓人娛樂。所以我覺得未來的世界會變得非常快,很多行業要定位清楚到底為這個世界能創造什么價值。
由此可見,由于技術的發展,教育必須改革,必須發展。今天早上我跟五個大使討論未來問題的時候,我說告訴大家一個壞消息,未來三十年世界變化非常快,而且會非常痛苦。
第一次技術革命產生的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技術革命產生的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技術革命釋放了體能,第二次技術革命,火車、飛機等的出現釋放了距離感,這次是釋放了腦力。未來30年,這個世界的痛苦要比快樂多多了,因為很多問題我們沒碰到過。
所以,我覺得教育必須進行改革,我們從教知識開始教文化,孩子們要有創造力、創新力,更要保持好奇心。對企業家來講,原來我們叫Entrepreneur,以后叫Netrepreneur,未來的30年世界不屬于互聯網公司,是屬于用好互聯網的那些公司。
最后,今天的80后中,上互聯網的有17億人。再過十年,90后、00后,這個世界有50-60億人全是互聯網的。你想一想,今天的抵觸有什么用?所以,希望大家高度關注“30”。第一,關注未來30年。第二,關注30人以下的企業。第三,關注30歲左右的年輕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未來有希望,有期待,有準備。
你以為他說的未來還很遙遠
其實不然
你該正式自己正式這個社會的發展了
鼠目寸光永遠只能活在當下
華信智原,培養卓越大數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