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種想法, 作為搞IE或搞工藝的人, 要研究動作,那么各種語言中的動詞應該是個很好的資源,因為這些動詞不就是各種動作的描述嗎?將這些點點滴滴的動作元素收集起來,進行分類、總結,對技術創新應該有啟發作用吧? 就像瑞士有個叫“班得瑞”的樂團,有個成員就是專門做聲音元素研究的,在大自然中采集各種如鳥叫、泉聲等原聲元素,作為創作的源泉。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的很多細碎的動作還是很有意思的:
- “淘” : 用水瓢將含有沙子的米在水中來回搖晃, 就可慢慢將不同密度的米和沙子分開了。 古人是否是受到”大浪淘沙“的啟發而去”淘金”的?
-“吹”: 小孩子喝水怕燙,媽媽趕緊說“我來幫你吹一下”。 這個動作利用的就是流動的空氣帶走熱量的原理實現冷卻物體的目的。 用在工業上的一個實際案例就是真空吸塑時,用幾個軸流風機對著吸附在模具上的ABS板吹風,加快冷卻;
-“ 搓”: 雙手夾著面塊或泥巴來回移動或轉動,能將其變成條狀或球狀。 螺栓的“搓絲”是否受它啟發?
等等, 等等
補充: 由此可見,越是發達的文明,可以想見其詞匯量應該越豐富。類似的, 作為搞質量的人,可能更關注形容詞之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