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2||
有時看著很多老頭老太,包括一些農村沒念過啥書的,興致勃勃的抱著一本圣經念著或拿著收音機聽著,我就納悶起來,為什么國學或者佛經就沒有這樣的待遇,難道國學就那么無趣?后來找來一本圣經,一本論語和一篇佛經對照的看起來,基本上看出點道道來。可以說這三件著作是一個比一個難懂,圣經最好懂,也最有故事性;論語言簡意賅,但一些地方需要借助注釋,加上以前念書的基礎也算不難讀;佛經就有點悲催了,除了一些字不認識,也不太好懂,只能明白個小幾成。
究其因,我認為國學的白話程度不夠,才有南懷瑾、于丹這些國學大師的用武之地,但也隔膜了普通民眾對其接受程度。
看看附后的三篇不同作品,明顯感覺這論語和佛經不是給沒有多少文學功底的人讀的。圣經最接近白話,幾乎誰都可以讀得懂,如果聽的話,不識字也沒關系。難怪現在基督徒們遍布村村舍舍,走在人潮洶涌的街頭有時也冷不丁發現有鮮紅十字標志的建筑。
附:
圣經第一章
版本: ESV NIV
1起初 神創造天地。
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5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6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7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
8 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9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10 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 神看著是好的。
11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并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
12于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并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 神看著是好的。
1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15并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
16于是 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
17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18管理晝夜,分別明暗。 神看著是好的。
19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20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
21 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
22 神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
2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24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
25于是 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
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28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29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30至于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并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它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
31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論語 第一章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佛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3 22:13 , Processed in 0.04425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