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新聞報道,日本政府于7月4日起,開始限制對韓國出口氟聚酰亞胺(Fluorine Polyimide)、光刻膠(Photoresist)與高純氟化氫(或氫氟酸)氣體(Hydrogen Fluoride Gas)等三種半導體及面板制造必不可少的電子化學品。日本企業出口以上三種產品時,每筆合同均需事先獲得經濟產業省批準。我們認為,這次日本限制出口的導火索是日韓針對二戰期間日本強征韓國勞工賠償問題無法達成一致。根據產業鏈調研,我們發現日本企業在上述三個關鍵化學品中擁有90%左右的市場份額。如果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可能造成巨大影響。
日本的最新舉措可謂是直接打到了韓國經濟的要害。
眾所周知,半導體是韓國的支柱型產業。根據Gartner發布的《2018全球半導體市場營收報告》,按照全年營收計算,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這兩家韓國半導體公司在前五名中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三,占據全球市場份額23.5%。
但另一方面,韓國經濟增長對半導體產業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韓國《每日經濟》近日援引韓國開發研究院(KDI)發表的研究報告稱,去年韓國經濟增長率為2.7%,如果扣除半導體增長因素,則韓國經濟增長率為1.4%,是2009年(0.8%)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長值。報告稱,近兩三年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是拉動韓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未來不能挖掘出替代半導體的新主力產業,則韓國經濟將不能擺脫目前的低增長態勢。
也難怪韓國非常緊張。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分析,具體而言,在半導體存儲器方面,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居于壟斷地位;在DRAM領域,兩家企業全球份額達到七成,在NAND型閃存市場則高達五成。在超高清有機EL面板方面,三星電子和LG兩家企業也擁有絕大多數份額。
半導體存儲器和有機EL面板被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電子設備。如果韓國企業零部件供給出現問題,將衍生一系列影響——不僅包括對蘋果、華為等企業供應鏈的影響,也包括對日本自己的索尼和松下等企業的負面影響。
日媒分析,韓國企業生產停滯,可能給中國造成一定影響。如果將轉口貿易計算在內,中國進口的半導體存儲器有48%來自韓國。
由于日韓關系的緊張局面可能長期化,韓國企業面臨的供應鏈危機短期內難以緩解。據報道,韓國總統文在寅近日已召集三星等大型財團負責人,承認“無法否認事態長期化的可能性”。反觀日本一方,安倍政府不僅在制裁問題上堅持己見,還準備更進一步,將韓國剔出安全領域“友好國家白名單”。如果日方采取后續動作,則按照新的對韓出口標準,出口審查對象將不再局限于現有受控半導體材料,還可能波及其他領域。
這個事件和之前的美國封殺華為也有著相似之處。
芯片行業是一個強者游戲。只有強者才能制定規則,參與游戲,分享利益,這便是芯片行業的最大秘密。
中國芯片產業,既要獨立自主,夯實技術核心,又要開放共贏,尋求國際合作。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中國要有一到兩家技術實力與國際話語權兼具的企業,來拉動、整合整個產業鏈。
華為正在扮演這樣的角色。華為通過與產業鏈合作伙伴共同創新、卷積迭代,形成持續的上升螺旋,帶動中國科技企業集體進步。
這正是美國真正害怕的地方。
美國打壓華為,目的就是點殺中國科技企業龍頭,進而鎖死中國的科技發展,讓14億中國人充當低端制造業的“打工仔”,用襯衫、牛仔褲去換飛機、芯片,繼續讓壟斷的西方“集體企業”吸全世界的血。
于是,美國采用簡單粗暴的“封殺華為”,可以看到,這一招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眾所周知,芯片產業高度依賴全球化分工。美國過去最大優勢在于芯片設計領域,而芯片制造及品牌資源則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在全球十大芯片買家中,有四家是中資公司,包括華為、聯想、步步高、小米。這也意味著,中國實際掌握著半導體類產品的采購權。數據顯示,華為2018年全球半導體采購金額達到211.31億美元,增長45.2%。這也是為什么「華為禁令」推出后,美國半導體企業股價連續受挫。
更為要命的是,中美科技戰無疑將倒逼中國在芯片產業的堅定投入,一旦技術取得突破,美國產品將失去在東亞市場的競爭壁壘。蓋因一萬公里的空間距離,本身已推高了采購成本。此類變故早有前車之鑒,過去指紋識別技術由歐美國家壟斷,亞洲手機廠商采購成本較高。深圳企業匯頂科技在2002年橫空出世,很快獲得華為、小米、OPPO、VIVO等公司的訂單。匯頂科技去年的指紋芯片出貨量已達5.9億顆,成為安卓陣營全球指紋識別方案第一供應商。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以各種借口制裁中國高科技企業,采取各種措施實施技術保護主義,本質是為了打壓中國的發展。但這極大破壞了世界開放合作的技術創新生態,不利于人類社會共同迎接新工業革命的到來,也不利于世界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培育。
如果說美國商務部的技術禁令是暫時性的,那么美國芯片企業的市場份額損失,很可能是永久性的。中國芯片企業無需在技術層面取得領先,只要為品牌商提供「可替代」方案,就能對美國同業造成巨大打擊。
最后,談到爭端,專家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同意讓美國公司繼續銷售產品給華為,說明了全球科技產業鏈的不可分拆性。
他指出,美國不給華為供貨嚴重損害了美國作為一個開放和自由的科技市場的信譽,對美國科學和企業界的傷害巨大。
專家表示,2018年,全球芯片市場規模為4780億美元,其中,中國進口超過3000億美元。“如果中國不進口,這些芯片賣給誰?工廠丟掉三分之二的需求,它的利潤和股價怎么走?”朱民指出,科技行業的產業鏈是最為全球化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分割的。當然美國對華為的后續供應可能還會遭遇波折,但還是應該努力推進科技產業鏈的全球化。
這兩件事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如果一個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卡住了,企業就沒辦法進行生產,那么其銷售就會受制于人。中國投資建設自己的芯片產業核心工藝、技術已經越來越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