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N# K" J# ^
英文期刊發表論文的一些經驗
" P3 C3 u U" ~( O7 n# B何曉波 2 S% Y4 N6 e' |3 r2 J& M
1 N- c, V0 H& S( ] @1 I ]# e
+ p8 ?0 |8 T$ f3 ^4 R
一、選題. ~/ m# @0 c0 P; M5 D' _: a
# Y3 Q7 p3 V+ c1 w 我一直反對搞中譯英,不僅因為這樣的英文版本會語言讀起來非常別扭,還因為這會大大局限選題。崇洋媚外自然不對,但區分中英文期刊的選題要求還是必要的。特別是,如果作者主動選擇發表英文論文,那就應該按照英文期刊的選題規范來進行。/ a; ~) ]0 |* X) {1 s6 E/ c
; r4 _5 n& i" i$ { I' y+ F- W
中國問題研究在英文期刊是不是受到歧視?這是很多人關心、也有爭議的問題。我的感受,歧視談不上,但在綜合性期刊上中國問題還是處于少數派地位。這也很好理解,中文期刊也不可能把其他國家作為研究的主體。這也不算歧視。而且China Economic Review作為中國經濟的專門研究期刊,提供比較多的空間。如果其他雜志有歧視的嫌疑,那么起碼CER是不會歧視中國問題研究的。此外,像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等也還是比較傾向中國問題的。上面三個期刊雖然不是頂級期刊,但對于普通的作者來說已經是不錯的期刊檔次了。如果能夠發表,起碼在國內學術界應能被認同。還有一些比上述期刊差一檔,比如Journal of Asian Economcis, Asian Economic Journal (前者排名還可以但不是SSCI,后者排名就會要低不少但是SSCI)。它們關注亞洲特別是東亞,自然也就比較歡迎中國問題研究。再往后還有社科院辦的China and World Economy,也是可以考慮的。
) C% e) I, s+ z8 I7 Q% s' Z5 @7 h
+ {2 q3 G z4 } 綜合性期刊,排名靠前的這里不做討論,畢竟能企及的人很少。有一定知名度的Econmic Inquiry和Oxford Economic Papers對中國問題的稿件起碼持比較公正的態度。要說有多么積極歡迎談不上,但不會因為研究中國就被初審拒稿。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這些期刊會更看重論文的普遍意義,所以在選題和寫作角度選擇上,就不能僅僅站在研究中國問題的立場上。如果投稿人是希望在綜合性英文期刊,特別是好期刊上發表論文,那么他就必須要證明兩點,第一,這是一篇研究經濟學問題的論文,中國是研究對象;第二,對中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釋該問題,或者對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提供借鑒。如果論文做不到,那就非常可能被拒稿。
; m4 c. ]5 n% Z
0 J! X X# D" U i 通過上面的兩類期刊例子,我想闡發的意見就很明顯了。如果是以CER為第一目標的,選題可以非常“具體”。也就是說,可以選擇非常細小的中國現實問題作為切入點。對于其他比較歡迎中國問題研究的雜志,也可以執行類似的策略,但要盡可能把問題推向一般化。如果是以綜合性期刊為第一目標的,選題要盡可能避免過分突出中國問題的特質,要以更一般化的角度闡發經濟學問題。其實,要做到這些并不是特別難,只是大部分投稿人只習慣第一類的思考模式,幾乎從不考慮第二種。慣性思維的存在會給投稿帶來很大的阻礙。這與文章的質量一點關系都沒有。如果經歷過幾次失敗,就很自然會覺得英文期刊搞歧視,以阿么歧視語言,要么歧視中國問題研究。其實,他們可能是誤解了。% y' s2 X& n1 Q
' Y& [8 f- b+ x9 \
二、自我評價3 V* E/ h" o7 @$ Z
) O- B5 }8 Z, u) W
這個自我評價的意思就是投稿人對論文質量的評估。同時,也暗含著對目標期刊水平的評價。你不能指望一篇很水的文章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同時你也不希望一篇很有質量的論文只能發表在低級別期刊上。所以正確的自我評價也是投稿成功的重要部分。/ s b/ F/ s0 W7 W: A
" ~) q9 T: g) ]* E* G- _
自我評價應該從熟悉英文期刊開始。如果功利點說,可以拿學校的獎勵期刊表作為參照。但我覺得除了這樣的排名外,應該多看看這些期刊。很多人只在排名表上知道某期刊,卻從來不讀上面的論文。沒有比較,就無法給自己的論文定位。最簡單和直接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論文和期刊已經發表的論文做對比,看看你的論文是否達到了平均水平。如果做不到,最好不要投。
5 }' {8 j6 Z! `' p2 d5 D% |% A* P0 x$ P7 T
此外,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的論文?作者一般都會有意無意高估自己的貢獻,所謂“自家的孩子誰不親”。審稿人和編輯可能會低估論文的貢獻。所以,對論文質量及貢獻的意見分歧非常普遍。這樣的分歧處理不好,也會導致論文被拒。
7 t) x2 v7 t- v, m% N2 x5 b( }1 K' G: s* i
什么樣的貢獻是被大多數人認可的?在實證領域,大致分為方法和結果兩種。方法的進步,特別是審稿人認可的進步,肯定會得到很高的評價。但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低,大部分實證論文都是沿用成熟和同行的方法,對于技術的改良重視不夠。所以,大部分實證論文的貢獻是非常依賴結果的。在方法正確,數據可靠的前提下,發現了與過往文獻不同的結論,而且知道這個結論對經濟學或者被研究對象的影響,這是會被審稿人認定為“貢獻”的。還有一種情況,在過往文獻中提及但沒有被重視的問題(可能受限制于數據和方法),如果作者可以解決,那也是要加分的。; H! d5 S; _# j% _: n7 i; {; }( ^( h/ k, \
, W- r$ A M1 g# L- [8 N) z 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現在很多經濟學家關心中國放寬生育政策之后,中國婦女的實際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會是什么樣子?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中文和英文都有。生育意愿主要是基于小樣本問卷調查,一般也就幾百上千人,顯然這樣的調查無法代表整個國家,特別是抽樣來自某一個地區。這個大家在網絡上可以搜索到一堆中文文獻。在英文領域關于放寬生育政策的影響,也有很多討論,其中也不乏發表在一流甚至頂尖期刊上的論文。但是,無論是上述兩種文獻的哪一種,都很難基于微觀數據(人口普查的抽樣,實際觀測值在百萬級別以上)做出全面、準確、合理的評估。因為這里牽涉到一個“反事實”檢驗的問題。這種檢驗在社會科學里無法象醫學研究一樣進行對照組實驗。在中國這么大人口基數的國家,如何找到適當的對照組和實驗組,這是個大問題。有人研究少數民族,因為這個群體沒有生育限制。但大家知道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生育意愿還是有差別的,包括文化傳統等等。理想的情況應該是,對照組是大樣本的漢族育齡婦女(有獨生子女的政策限制),實驗組同樣大樣本的漢族育齡婦女(沒有生育限制)。通過這樣的對比,才能得到真實的生育意愿差別,也才能比較準確地估計未來的生育率和人口增長趨勢。顯然,根據這個原則,絕大部分研究者都很難取得突破,因為在現實中很難找到實驗組。如果有人能比較巧妙地化解矛盾,那一定能有好的發表——同時也為政策制定提供準確的預測數據。/ }& d8 S& X) y( {8 U
4 m% {) ?' h4 t8 A: b9 ^& F- J 在各個領域的研究中都存在那些看似熱門、實則難以實現的研究。如果要突出貢獻,就應該思考并攻克這些問題。盡可能少做或者不做那些“換數據、換變量”的研究。. H; u+ |8 D/ {) J+ l
3 c5 y( @: Y Q- S: }5 \' v, m三、溝通技巧+ J, J, `( f" I- c9 C
]3 Y! i$ t' [
我想有太多的文章介紹如何寫稿子、如何做經濟學模型、甚至如何獲取數據。但很少有文章介紹如何與審稿人與編輯溝通。我們假定你的論文質量符合期刊錄取的標準,但如果溝通出問題,依然可能導致拒稿。
6 t+ t5 Y9 i! m& N2 d! O
4 e4 n4 d4 F& k% m9 T 投稿人看到審稿人意見,通常是心里暗暗罵人的。因為再和善的審稿人也會提出一些讓作者難以回答的問題或者難以修改的建議。這種情況下,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就很必要。
6 a4 M- W# F: \' x; s6 d. r9 @! t- j* U( b( b
首先,無論你是否接受審稿人的意見,都應該禮貌地書面回復。這一點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未必做得到。其實,這也與“自我評價”緊密相關。如果審稿人輕視和低估了論文貢獻,作者難免在回復中表露出不滿情緒。特別是年輕作者,一般都遇到過類似的時刻。這時,修養很重要,忍別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大事。7 h# S" ?7 {' K- |- w
x8 N$ B" D4 q/ a" n6 q+ p 其次,對于那些合理中肯的意見,要全力修改,詳細回復。對于那些你認為完全沒有道理的建議,要用禮貌和商量的方式予以解釋。注意是解釋,不是反駁。用大白話說就是,你在解釋給別人聽為什么你認為那些建議可能不適用。千萬不要演變成,你在與審稿人爭論誰對誰錯。在審稿過程中,審稿人當然可能是錯的,但這個對錯由編輯去做裁決。你沒有必要直接與審稿人發生爭執。這無論從策略還是修養角度,都是不理智的。" H( d% _5 d* i4 Z P3 Q$ ]
( z V* G: H( i 最后,要把自己修改中的每個細節都放大。這是一種技巧,也是對自己的論文負責。比如在你認為有必要的情況下,將審稿人提到的小問題認真修改。有時候審稿人提到某個問題,其實他沒有期望你去修改,只是指出來,讓你思考下。如果你很認真修改,起碼會在印象分上獲益。這樣,當你提出他的某些建議在本文中不適用,他就可能用平和的心態去分析。設身處地地想,既然投稿人不喜歡批評意見,那么審稿人當然也不喜歡別人反駁和批評他的意見。人都一樣的,你不了解對方的心態,多半要毀掉稿件的前途。- L+ I; q* g/ c* Q* K8 i
9 Q. ?8 T1 j: \7 E" w
還有一些是如何與編輯溝通。我認為按時完成修改是很要緊的,此外,禮貌地感謝編輯的工作,特別是如果編輯也給了一些修改意見,那你一定要非常重視,畢竟他是做決定的人。而且編輯一般不匿名,所以在知道誰是你編輯時,最好也去看看他的發表,了解下他對一些基本學術問題的態度。有時候,學者有門派觀念或者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誤區,也這也難免。了解下背景,你就知道什么話是絕對不能對某一派編輯說的。
1 V4 }8 r7 F. ?+ P2 j! s3 q* }8 L1 V, C! v. d+ t+ O- _
四、危機意識
& z R2 A$ s) g3 u N; `5 w
( D7 H N6 K! m( F L0 v7 ` 這一段似乎與全文沒有直接關系。實際上,所謂危機意識就是要對行業內部發生的變化,特別是細分領域的發展有清楚的認識。如果別人都在進步,你原地踏步,那肯定是不行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時時刻刻要保護好的想法和好的數據。這種保護不是指封閉,不與人交流想法,也不愿意分享數據,而是指要盡可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把想法和數據轉換成論文。這樣的轉換是最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否則,你的想法和數據很可能在你偷懶沒有思考和工作的時候被別人搶先。5 S$ f/ b5 c. \5 M3 h% K1 A: G
+ ]. N# m, V! V4 `$ I& x 大部分的情況下,數據要做到獨一無二很難,特別是如今的時代信息共享和跨國合作增多,要守住機密級的數據基本已經不太現實。要靠壟斷資源包打天下,那絕非年輕研究者能做的。
. t( C" J2 ?6 E: B
1 `( K# J" S1 {+ s 而想法這事更加難以保證獨一無二。如果你讀過很多文獻,肯定會有這樣的感受:為什么這個想法那么早以前就被人用了?為什么我的想法都被別人用過?這不奇怪,因為你所在的領域有太多的研究者和競爭者。要保證時時刻刻搶在別人前面就要有危機感。這方面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所以,成功和出色的總是少數人。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少數人,恐怕就不得不強迫自己:多思考、多試驗、多動筆、多合作。! ~0 K- T4 S3 e7 y3 r+ B
1 }2 p. Q, a* G4 B
, |( v7 _4 u. _/ i: Y五、總結1 [5 s- e; t+ z4 c- T4 c8 I
' @ d# {" j1 F
其實也沒有什么要總結了,上面四個部分是通過大量實踐(寫稿、投稿、修改和審稿)得到的教訓與體會。如果一定用一句話來結束本文,我想說的是:“別人都在乎的你可以不在乎,而別人忽略的你一定要重視”。
2 l! Q& b6 o7 k* H# r }: f2 {! q. d% j
0 F9 T# I3 P: q1 w% t4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