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尤瓦爾·赫拉利,原本是在耶路撒冷用希伯來語教歷史的大學教授,38歲出版了《人類簡史》一炮而紅,變成了如今全世界最暢銷的歷史學家。 ( x8 _& O. `& G+ ?- I( _
《人類簡史》考察了過去50萬年來,人類為什么能在進化中勝出、主宰地球,他的新作《今日簡史》則發問,如今人類是否終于碰上了進化的對手——人工智能?“自由意志”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迷思嗎?再過15年,我們都會失業嗎?平庸的人類將要被機器人淘汰嗎?世界將會分裂為一小撮“超人”和絕大部分“廢人”嗎?
! U$ R( l: F3 S( K$ X
尤瓦爾說,“我不是預言家,我只是給大家指出歷史的可能性,希望一旦危機真的降臨,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 p. ?# _ |- I% P
自述 | 尤瓦爾·赫拉利 編輯 | 石鳴 ( x( S3 N# G' e# b
我的第一本書《人類簡史》寫的是人類遙遠的過去,第二本書《未來簡史》寫的是人類遙遠的未來。但是我們生活在現在,我們研究歷史得到的洞見,必須和現實發生關聯才有意義。所以我寫了這本新書,試圖討論我們當下最緊要的議題。 1 |6 o, H" p' b+ O4 s3 Q
其實這個“三部曲”,并不是一開始計劃好的。之所以會動筆,是因為我在大學里教課,學生總是問我各種問題。后來,我把問得最多的問題集合起來,寫成了一本書。
" U1 N4 N9 t F2 u; d8 z( E1 I0 ^6 m
好多讀者讀完《人類簡史》后,跑來問我未來會怎樣。可能大家覺得,既然你分析歷史如此縱橫捭闔、自成一派,那么按你的邏輯,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 r. r; i. p& e# ] ]' b5 M
沒想到《未來簡史》一出,大家轉而開始不停地問我,我們現在該怎么辦?
4 K, h2 G: k3 E& _! x& N; a
這本《今日簡史》,就是我和我前兩本書讀者的一次直接對話。我提供的不是確定的結論,而是根據歷史經驗推導出的各種可能性。 / A \. T5 w& W+ p9 z5 e7 j' c
《人類簡史》并不是第一本采用全球視角來寫歷史的書。不過我寫書的時候,特意保持語言清晰簡明。
# v% T: L& `2 R" e3 r
我設定的目標讀者不是學者或者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是一個好奇心強的青少年。我想這就是這本書這么受歡迎的一個原因。 / ~# n' q1 {: S: g, M
% X8 U" Y1 k' g5 Y0 V6 S2 |8 k# F未來15年,大部分人都會失業? 人工智能帶來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革命。我們已經深陷其漩渦之中。
A& F# A9 m" o, `
其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是突然之間火起來的。2013年,AI還只是科幻小說里的東西,只有硅谷的科學家才關心,5年之后,人人都在談論AI。 ! Z5 g2 E+ G1 K* i
我最早接觸到AI的議題,是2011年底。那時我在寫《人類簡史》的最后幾章,之后就開始關注AI。
3 W& P- `, {$ T v
我覺得AI最有意思和最震撼的,是它具備的能力。它不再是一臺簡單的電腦,它能夠自己學習、自己適應,我們人類沒有告訴它的事情,它也可以自己掌握。
% h; M1 |* H1 _% [
最好的例子就是AlphaGo從零開始自學掌握了圍棋,還打敗了世界冠軍李世石。 4 [' k+ w: w$ r0 j" Y
可能很多人還有一種優越感,覺得有些事情只有人類可以做,電腦做不了。但是突然之間,很多事情電腦也可以做了。電腦現在可以作曲,可以寫詩,可以做直播。 2 i+ Z: R, ?5 ^" t8 e7 b1 ~" q
長遠來看,沒有任何一種工作是安全的、絕對不會被AI替代的。
$ Y9 X# y4 S$ q( U, J! w6 V
牛津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15年內,將近一半的工作都會消失。 % c+ \. f3 h4 A" f# R5 r, u+ v k
![]()
6 H8 o2 D& i- I$ Y" |, Z. l: ?/ K
不過短期來看,有一些工作還是要比其他工作安全。
% K$ B2 M5 F8 x2 {2 z! \# @$ t
拿醫生和護士來舉例。一般人可能認為,醫生的重要性遠遠高于護士,醫生不容易被替代。但實際情況恰好相反。
$ n/ s, K" r- | r) W/ T
很多醫生,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其實就是處理數據。你去看醫生,告訴他哪里哪里不舒服,這都是數據。醫生會問你,發燒嗎?嘔吐嗎?有這樣那樣的感覺嗎?再讓你去做一些檢查,比如血常規、尿常規,這是更多的數據。 & l* L6 y4 N. q; j1 F0 B
醫生拿到所有這些數據之后,參考既成的案例和模式,作出診斷結論:你可能得了什么什么病。然后給你開出一張藥方。 8 h2 ^$ G* B, L: s: S; h' z; ]
整個過程,談不上什么發揮創造性,卻恰好都是AI最擅長做的事:輸入數據,快速分析,識別模式,進行診斷,輸出結論。 9 p- {: r; u9 l. Y0 W: f. Y
但是護士的工作內容就復雜得多了。護士需要更換你的繃帶,需要給一個嚎啕大哭的5歲小男孩打針。為了做好這些工作,護士需要掌握良好的護理技巧和社交技能。
0 |. z% x* t# p. T
單一且重復性強的、主要跟數據打交道的工作很容易被替代,需要創造力、社會互動的工作則比較不容易被AI替代。 * H6 J" B# E; A
所以我認為,我們會更早地擁有AI醫生而不是AI護士。別的行業也可以以此類推。 ( F- S# H# C' P( ]( F
" L9 H* m# g: s+ J- c社交這塊陣地也將淪陷 然而,長遠來看,AI也能掌握社交技能,并且在社交方面可能做得比人類更好。 " F* E& a# | o( I6 a2 w
你想想,社交過程到底發生了什么?首先你察覺對方的情緒狀態:你生氣了嗎?你很害怕?你覺得無聊?這都對應著不同的互動方式。然后你選擇你認為最好的一種,和對方互動。 3 q, W7 D4 w! q
如果你對對方的情緒察覺得不準確,或者互動的方式不夠靈活,我們就會說這個人情商低,社交能力差。
8 Y. p0 j4 x) A$ W! I' g
然而,這本質上仍舊是一個模式識別的過程。憤怒、恐懼、無聊,這些情緒都是一種生化模式,是發生在你大腦和身體里實實在在的生化過程。 0 M: ~! I6 W* C1 Q( G
AI可以通過學習,分析你說話的語調,觀察你面部肌肉的運動,最后學會識別不同的情緒。 ) W4 h3 @% ~/ A5 M- {1 U, V
有的時候,你表面的變化很細微,可以用“不動聲色”來形容。人類肉眼察覺不到,但是AI可以捕捉到。 ' T$ S' t( B3 Q4 J' `4 }
AI還可以通過生物傳感器,直接獲取你的大量生理數據:血壓、心跳、腦電波等等,并加以分析。 8 g N k$ E c6 t( f
這個分析可以一秒不停,不斷學習,不斷刷新。而且AI可以聯網,不僅僅獲取和分析你一個人的信息,而是獲取和分析成千上萬人的信息。
. i/ j' [2 _; J9 I
最終,AI將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掌握某一個人類個體的情緒狀態。其實我們人類有的時候,自己也未必那么清楚自己的狀態。 ' E) J# y' o4 A; \6 u' S
而且,在社交方面,AI有一個人類不可能與之抗衡的絕對優勢,那就是AI自己沒有感情。 % l( Z! I) _+ s; `2 ^ Q2 c
如果你沖我發脾氣,雖然理智上我知道最好不要頂回去,吵架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但是我自己也有感情,我很難控制自己,于是我也生氣,沖你發脾氣。 0 O) [* |0 E0 ^9 }% @
但是AI不會。AI識別出你在發脾氣之后,只會搜尋應對你發脾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3 @, M$ y: }5 m5 S
通過分析成千上萬的數據,它可能發現,給你講一個笑話能夠最有效地安撫你。于是它就給你講一個笑話。 % b/ E# h3 f- b& h
而且通過分析你過往發笑的歷史,它還能夠選出那個最有把握把你逗笑的笑話。 : l$ J8 E( ?- Y& w: g5 R0 Y8 T
長此以往,我們會越來越習慣與機器相處,因為它們那么“善解人意”,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讓我們覺得舒服。相比之下,真實的人類簡直變得不可容忍。 # ^9 R, b/ u. u' L" J, \/ H
要么終生學習,要么終生休息 事實上,現代人專業分工越細致,工作內容就越容易被簡化為某一種算法,從而被AI模仿和替代。 3 P) k) U6 P! P: {8 o$ O
我們不能去賭未來哪些事情是只有人類可以做、AI做不了的,從而專注只做一件事。這等于是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里。
7 T' c6 m3 [$ r( O3 J
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始終學習,終生保持迎接變化、適應環境的能力,不斷迎接AI帶來的挑戰。
1 s# n! e" ^* n. E$ ]0 r v- ~
未來二三十年,舊的工作會消失,有的時候甚至是一整個行業消失。新的工作涌現,但是新工作、新行業也不會持續多久,很快就又會變化。一個人一生中,有可能要換四五次行。 3 G d7 M" L% T- Z+ [
一個客觀事實是,人隨著年歲的增長,創造性會下降,活力也會下降。三十歲或許還容易重新開始,到五十歲還換行,再從頭開始,的確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事情。 1 y8 T2 K5 t& N
但是,如果不能終生學習,那么可能就只能終生休息——你能做的工作,AI也能做,還能做得比你好。你變成了一個“無用”的人類。
' r/ ^1 m: S, S5 ] P% ~0 U, I
![]()
5 n5 u) i9 \ v
事實上,這正是AI革命可能帶來的一個最大的結果:制造出一整個“無用階級”。 ! ^9 s* l2 _0 p6 }" D
這個“無用”,指的是社會經濟上的無用。普通人的工作能力遠不如AI,于是被AI替代,退出就業市場,最后在整個社會經濟體中變得無足輕重。 & J) g, r o2 Z6 z3 Q5 G
大眾將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有AI就夠了,經濟精英們可能不再需要他們。而且他們將更難反抗,因為你可以抗議資本家剝削,但你很難抗議別人認為你的價值不重要。
4 w% E) q7 w& N9 P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不認為世界各國正在出現的出生率下降、老齡化趨勢是一個需要擔心的問題。因為,未來,也許我們根本不需要這么多的人口。
0 c/ | D8 r- W0 r- F7 Y
人類正在被攻擊? 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這是一個有系統地對人類發起非法攻擊的時代。
; `5 m% H2 \6 h$ M8 F$ ^/ A9 y
電腦被“黑”我們很熟悉,會造成信息泄密、系統崩潰。但其實現在最大的危險——也是大家還沒有意識到、甚至還在積極參與的——是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的大腦被“黑”。我們大量的個人數據正在曝光、被獲取。
e, d& g$ ] Z/ i9 @
不需要在你身上植入什么設備,一個攝像頭,一條健康腕帶,就可以提供海量數據。
7 ^2 a+ ]9 V# d+ h: }4 r% T* P
很多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數據將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資產。獲取了我們的數據之后,在AI的幫助之下,數據主可以以一種極其精準的方式操控我們,從而實現他們自己的利益。 , g2 g/ |8 n) F4 n
想象一下,你收看電視節目的設備上,有一個攝像頭,未來可以即時傳輸你看節目的情緒反應。
- ?- E8 s3 Q, h
你看到幾分幾秒的時候笑了、哭了,什么時候你感到緊張,什么時候你感到厭惡,哪些場景讓你專注,哪些場景讓你無聊,哪個演員出來,你興趣大漲,哪個演員出來,你的興致一落千丈。 5 w. D( m4 m: p: t. ]( K5 F" n$ X
這些情緒反應,你無法人為控制,因此極度真實。這些數據在AI那里,可以獲得詳盡的分析,最后形成針對你的精準營銷,精準到你無法反抗。 & @- e6 z; y3 D; g: C; X: F# }, J
同一個產品,一千個人,將會看到一千個不同的廣告,都是為每個人量身定制而成。
1 K/ o+ w* }6 s/ k) X `我們都變成了巨嬰,面對一個能把我們看穿的母親。她知道摁下哪個鈕,能讓我們開心或者傷心。 2 X+ I j, d. c
但是實際上,她并不是我們的母親。她不會像真正的母親那樣關懷你。 0 J0 U6 s( q0 f R9 b. ?3 M
越來越多的人樂意戴上監測全身生理數據的健康腕帶。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會如何? 6 ~, M( S# ^; b2 N& K* W
50年后,健康保險公司會不會對你提出要求,你只有佩戴他們的腕帶,隨時監測并且上報你的所有健康數據,你才能享受比較低的保費? 4 B, T7 l" m0 Q% s+ ]# F. k
會不會有一天,公司也會要求你,必須佩帶健康腕帶,否則不允許你入職?就好像現在有一些互聯網公司,要求員工必須配備可以隨時聯絡工作的智能手機。 : }) H! u$ w; E3 g2 q
很多事情其實都是人們自愿的。到最后,一開始的自愿,就變成了不愿意也不行。
# p. C* e l! F9 o+ @
一旦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某種服務,到最后這種服務就變成了他們能夠獲得的唯一的服務。如果不想加入這種服務,你會發現自己并沒有選擇,因為市場上沒有替代品。
7 ?) j+ q* r0 F/ i2 B/ X3 [7 C/ [3 ?
![]()
6 }/ d5 ` }- ]; U' U N- T8 K9 G
尤瓦爾·赫拉利 “認識你自己!” 歷史上,哲學家和圣人反復告誡我們:認識你自己。 + H8 F2 U6 m( b r$ t! y
因為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就很難改變自己。你會不斷碰壁,還很困惑為什么會碰壁。 ) B! L. V* q: A/ N: ]. u
但是,在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時代,你沒有競爭對手。如果你不去認識你自己,也不會有人比你自己更加了解你。你的個性、喜好、行為,仍舊是一個沒有打開的黑匣子。
6 o3 K9 n4 q8 v9 D
但是現在黑匣子被打開了。你有競爭對手了。而且是AI這么強大的競爭對手。 + ]. {: e4 a; a1 o
有那么多公司、機構、算法在那里,一刻不停的收集你的數據,分析你,理解你,預測你。如果他們最后比你自己還要了解你的話,那他們就很容易操縱你。 % {/ _. u( k( L& y6 \
從這個角度上說,認識你自己,你就是在保護你自己。 n5 @& r, o( a9 A: j" \
你了解了自己的弱點是什么,那么別人就很難利用你的弱點來對付你。你明白自己有什么樣的偏見,那么遇到別人想用這種偏見來誘導你時,你就能更好地提醒自己。
: u6 Z: X7 [" k4 c4 ] R7 ^( i1 _
最關鍵的也許是,我們不用把人和AI的關系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 | S6 I4 {8 L y
我們可以把讓AI把它會的事情都做了,人類則致力于那些AI完全無法涉足的領域,例如,理解和發展自己的人性。
; _5 ^/ f$ f# O) i" C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里,一個人的價值,極大程度上依舊與他的工作掛鉤。失去工作的人,可能覺得自己的人生缺乏意義。但是這不過又是一個被發明出來的故事而已。 ! w4 l; H) a; t1 P
我們還可以發明新的故事。未來人們或許不必出賣勞力和時間,以此來換取收入,而是可以盡情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人們可能致力于發展社區關系,進行更多的社會互動,可能進行更多的自我探索。
Y( A0 ]9 ~" I0 ~# d8 b; e' D
也許有一天,我們的社會中人們不用工作也能生活,而且過的是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2 r7 i$ Q3 |0 X% c. ~+ x# Z
澎湃新聞
, ~' F7 m% L! _&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