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中國潤滑油,尷尬!尷尬,還是尷尬?
0 Y1 |- W+ p: _0 c! e5 A& ~# v 回顧:2003年10月,正是中國潤滑油品牌逐力、競爭初見端倪的時間,當時的中國潤滑油又是一個怎么樣的狀態呢?" v7 V: ?3 L8 d0 {4 Q" _
國內越來越多的新車,與國外同期上市,對潤滑油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國內的油品國家標準、用戶對潤滑油的認識,卻遠談不上與國際接軌同步。
$ P3 ?0 X( ~+ r. ?! V9 @; Q: P 身邊案例何其多?!榜R自達6”要求潤滑油的質量級別為SL級,但我國國標標卻還停留在SF;私家車主也早已不是當年的專職司機,不僅缺乏保養維護車輛的常識,更多的人只管開車、不管保養,發動機蓋都從沒打開過,更別提換輪胎、選擇什么樣的潤滑油了。
1 g, y! t+ I: O# J; c) D' i: k 市面上的潤滑油,品牌多,名稱包裝相近更是不計其數。一個新包裝面世一個月,就有仿造品跟著上市。有時候,仿制品比原型還像真的———“統一”可以變成“統士”,“長城”也可以變成“新長城”。遇見這種“孿生兄弟”,就是熟人也得愣上一會兒。% O5 N/ `9 @% p, g
市場份額集中度低。據中國潤滑油網“潤滑視界”報道的調查結果顯示,2002年,統一潤滑油公司出品的內燃機用潤滑油的市場銷量在行業內可排至第二位,但市場占有率卻僅為4%,第五名的市場占有率只有2%。這個數字對擁有4500家潤滑油調和廠的潤滑油行業來說,是笑話也是尷尬――無論有多少米,都只能喝粥,不能吃雞蛋炒飯。3 o2 \- o% r! _$ g
當時,“統一”首先提出中國潤滑油第一品牌的稱號,在“長城”、“昆侖”都還沒有想到這一點之時,為“統一”帶來了快速發展勢頭,但同時,也給 “統一”這個中國人自己的民營第一品牌埋下了“禍根”;最終,為求生存謀發展,迫不得已走上被收購之道路。就這樣,中國潤滑油第一民營大品牌結束了其“民族的輝煌”,而造就了“殼牌”中國潤滑油的第一品牌之事實! & g" [ c$ i Y6 K$ o4 L. R
2004年,中國潤滑油行業要洗牌?' L' k/ g+ J" f8 {8 g. c% R; v
2004年期間,中國潤滑油市場規模已達220億元之巨,85%的高端市場份額卻被諸多洋品牌所掌控,國產品牌僅僅占據了利潤微乎其微的低端市場。搶占高端是國內廠商迫在眉睫的危機。在解決這個“燃眉危機”時,“統一”和“長城”分別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 g2 K- T& V# y “統一”石化高層人士表示,“統一”將于2004年取消低檔產品的生產計劃,全面轉向生產SG級以上車用潤滑油,建設高檔潤滑油品牌形象。有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1月至6月,統一SG以上級別的潤滑油銷售量占企業全部產品的40%,2002年同期只有14%;SF以下級別潤滑油的銷售從 2002年同期的23%降至15%。 $ C4 Z/ z8 J* |+ F, x3 `
長城潤滑油市場部的負責人稱,“專業SPECIALTY、快捷SPEEDY、微笑SMILE、滿意SATISFACTION”的4S服務宗旨,會幫長城潤滑油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長城潤滑油汽車服務中心將依托高素質的企業管理人才和技術服務人才,以連鎖經營的形式,提供專業的汽車養護與維修、裝飾美容與清洗、車輛救援服務與咨詢、汽車旅游和俱樂部等個性化服務。2 L6 F7 W) |( c( k$ w& E0 M
――伊拉克大戰“打響”中國潤滑油廣告大戰,也宣示中國潤滑油品牌的開始
" m5 k! Y" L9 Z" S 在這個快速前進消費的時代,潤滑油,越來越傾向于向大眾消費品轉化。而一個原本似乎并不引人關注的潤滑油市場,也自2003年3月隨著伊拉克戰爭的打響以及同年11月份“長城”、“昆侖”、“統一”三大國產潤滑油品牌央視競標而逐漸走向前臺,時至2004年,國內潤滑油品牌之爭,已被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期。 ! v5 f( J8 y7 ]& A- s" \* m& I
值得我們大家注意的是,在這個廣告火熱時期,才是中國潤滑油企業開始真正建立品牌的初期階段。從國內潤滑油行業來看,有統計數字顯示,當時國內現有潤滑油生產企業達4500余家,然而至今卻沒有形成健全的行業標準,目前潤滑油行業還存在不少產品形象互相仿造的情況,而市場份額分散,集中度較低等都顯示,而消費者也正處于一個消費認知與消費選擇的過程,還沒有某個特定的消費群體對某個品牌形成較為可靠的認知與忠誠。
- u" z9 L- |. s, K ――我們的消費最大,中國潤滑油生產企業堪稱世界之最0 ~4 g2 `& s/ v& d
潤滑油是我國最早全方位開放的市場之一。自1992年開放以來,全國各地潤滑油制造廠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根據不完全統計,到1996年年底,我國的潤滑油制造廠已有3000家之多!到2004年年底,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4500多家,如此龐大的數字,遠遠超過了除中國之外全球潤滑油生產廠家之總和。3 j4 U. V5 m0 b5 r: z" s7 T
但遺憾的是,國產潤滑油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強勢品牌,4500多家國內潤滑油企業竟然不敵美孚、殼牌、嘉德士、BP等少數幾個洋品牌,雖然占據了 80%的市場份額,但卻只分得20%的市場利潤。特別是在代表未來的、利潤豐厚的高端(車用)潤滑油市場,雖然洋品牌只占到整個車用油的30%市場份額,但利潤卻大大超過了中低檔產品的利潤總額。目前,在我國市場上是洋品牌獨領風騷,美孚、殼牌、嘉德士、BP等知名洋品牌占據了國內高端油市場份額的 78%,拿走了整個車用潤滑油市場80%的利潤;而長城、昆侖等一大批國產油品雖然在市場整體份額上占據優勢,擁有80%以上的份額,卻僅僅分得1/5的利潤。. ? d; s) [3 U5 d% A
2005年,進軍高端潤滑油市場,中國潤滑油進入崇“洋”時代: a7 H$ p$ `4 \9 t6 y& b
這個時間所有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石油公司都將潤滑油作為最具品牌效益的主力產品,利潤豐富的高端油品讓他們早就窺探已久,已經競爭激烈的潤滑油市場,又增加了不少硝煙。
3 C9 P" ^9 a" ]2 u2 ]8 L 2005年,中國石油公司開是整頓旗下所有品牌,不惜下重金整合品牌、渠道,更換新包裝,這個時候,市場記住了:中國長城、中國昆侖。而這個時候對于比統一小的很多潤滑油企業,也開始了自己的轉變,放棄自己的國產品牌,都積極引進進口或者開始經營自己的洋品牌。這一大轉變,也許是中國國情所誕生的產物;而這一變化,并沒有真正改變潤滑油行業的變化,國產品牌消失不少企業利潤增加不少,但是市場上,充斥消費者眼球的,依然全是進口洋品牌。' k- T, `7 o& |" [8 i1 c3 l4 q2 t
市場已經讓中國的消費者形成了一個認知――進口的就是比國產好,這也給我們的中國潤滑油企業留下了永遠擦不掉的一道傷痕。眾多企業干起了“歐典 ”,同時開始欺騙中國的消費者,這不是中國人自欺欺人嗎?這可真是中國潤滑油發展的又一個笑話。中國的潤滑油發展真是不斷在在尷尬和痛苦中前行,國產潤滑油在發展中,只能笑談:我們還在路上! 5 w- K4 m/ Y% @2 h5 p
2006年,國家出臺潤滑油行業最新標準,我們開始反思
/ r; U2 {" c0 d2 B! @: h+ X q9 E5 p% `8 T 反思的同時,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中國潤滑油企業應該合力打造“中國制造”。這個鮮明的標題是在2004年質量月潤滑油質量研討會上提出的:中國潤滑油企業應共同倡導注重產品質量、提高技術水準、停產劣質、低質潤滑油;共同發起大型消費者教育,向大眾灌輸選用優質、環保潤滑油的觀念;聯合汽車生產企業,共同進行正確使用潤滑油的知識普及;投入大型公益廣告活動,共同呼喚中國潤滑油企業的健康成長與騰飛。
6 c" y& A2 ~" Q) ^* Q/ y 2007-2008年,我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 @# {* f; C( Z: N2 k 就目前中國潤滑油的市場來看,相對于年初,至今行業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今年的一些行業展會上,已有部分做進口品牌的企業,開始將自己的國產品牌進行有側重的宣傳,這個可能是大家經歷過一段時間市場運作后,也是對自己企業和品牌的一個回歸!) O! f( ~2 {+ ?' a3 @
而目前國內品牌影響力和發展勢頭比較好的還是要數“龍蟠、”、“統士”、突出,包括后起的“康普頓”、“奧吉娜”、“佳潤”,在今年的市場表現都非常的不錯。
5 G' Z4 `2 K9 d 中國潤滑油――“中國造”,我們應該合理打造
! A+ U0 D& d* ^' S/ K4 g' k 打出“中國潤滑油――中國造”的旗幟,這將不再是口號,消費者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這將給眾多潤滑油企業迎來,再次冬去春來的機會!) g0 \, ]9 h& _
寫到這里,再想想國產潤滑油的出路在那里,不用多言。就在前方,我們不需要過多渲染,只需回歸中國主題,回歸中國面貌,大家齊力,為中國潤滑油提供環境和土壤,讓廣大的消費者了解我們自有潤滑油,相信最終依然是“中國”終將是“中國的”。再看看“藏獨、雪災、奧運、地震”面前,我們中國人成千上萬的紅紅“中國心”,我深信“中國”終將是“中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