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型外企為何頻繁關閉? ——基于蘇州情況的調研分析和啟示 徐天舒 劉志彪
近些年來,雖然國家不斷地強調要利用好高質量的外資,以此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但是實踐中我國利用外資的形勢卻不容樂觀,一是外資流入的增量速度在不斷地降低;二是已經進入的外資企業頻繁地撤退或者關閉。例如,作為過去通過建立工業園區、引進外資,快速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典型城市,蘇州自2014年以來,每當臨近年終都會傳出一家千人以上規模的知名外資企業關閉的消息。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今年日本歐姆龍蘇州工廠于2018年7月宣布永久性停產。歐姆龍蘇州工廠的關閉,不僅引發了輿論對“蘇州模式”的質疑,而且網上更是有人發出唱衰中國投資環境的論調。
外資企業關閉退出市場,是市場競爭中的一種正常事件和行為。但是外企集中在一段特殊時期、一個典型地區頻繁地關閉,必然會導致對中國發展趨勢、前景和政策的新爭議: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外向型經濟高地的蘇州,其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伴隨著蘇州GDP總量排名的下滑,是否意味著中國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應當如何理性看待這個愈發頻繁發生的現象?外資的撤離,是產業空心化的前兆,還是我國制造業升級的曙光?在轉型升級的陣痛中,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會是哪些?
最近我們帶著問題訪談了許多被關閉企業的中層以上干部,詢問了數位與外資企業提供高級人才招聘服務的獵頭,并通過正規網站查詢了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知名外企關閉蘇州工廠的信息,據此整理了附表“20家蘇州知名外資企業關閉情況匯總表”,并把我們的初步分析反映如下,希望對掌握面上情況和制定決策有所幫助。
壹
被關閉的外資企業的兩個特征
1、外企關閉呈現出階段性。2009-2018年近十年來20家關閉的知名外企在時間上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集中在2009年,很明顯是因為受當時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先后有6家外資企業關閉蘇州工廠,主要涉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制鞋業和低成本需求的半導體行業,且以美國企業居多。第二階段自2014年起,關閉的數量呈頻繁狀態,涉及的產業相對分散,主要是電腦和手機配套產品、造紙、制藥,且投資國(地區)覆蓋了歐美、日韓和臺灣等。
2、被關閉的企業在蘇州投資時間早、投資金額大、雇員人數多。企業平均注冊年份為2000年,關閉平均年份為2013年,企業平均經營時間為13年;這些企業中有17家注冊資金都在億元人民幣以上,大部分企業雇員都在千人以上,其中不乏蘇州當時大力引進外資時期力推的重大投資項目;這些企業中有17家集中投資在蘇州兩個最為重要的國家級產業開發區:古城東面的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簡稱為“園區”)和古城西面的蘇州國家高新產業開發區(簡稱為“新區”)內。
貳
知名外資企業關閉的原因分析
(一)蘇州本地生產的成本偏高,被關閉的蘇州工廠將產能轉向了東南亞的工廠生產。一是“用工荒”和勞動力成本過高的雙重效應疊加。中國人口紅利衰退導致的“用工荒”,房租拉動型的工資上漲,技工和普通大學生比例失調這三大因素,是導致外企勞動用工成本快速上漲的主要原因。蘇州勞動密集型工廠的HR經理,甚至把一些在讀的年滿18周歲的技校或職高學生以實習的名義招來工廠工作。蘇州的房價高,即便是合租房租也要1000元左右;蘇州的物價高,基本工資3000元(尚未扣除需要強制扣除的“五險一金”),如果不提供住宿沒有加班費的話,根本就招不到工人。工資增長過快,直接導致了勞動密集型的耐克2009年和阿迪達斯2012年蘇州工廠的關閉,并將生產業務轉向東南亞國家。二是管理人員薪水上漲過快。在蘇州設立工廠的世界500強中,主管級的基本月薪在1萬元上下,經理級在2萬元上下,副總以上高級管理人員的月薪已經達到3-5萬元,外加14個月薪水或年終績效分紅或股權激勵,整年收入打包總額已經超過投資國的中產階級水平。這些在華跨國公司雇傭的中國籍高級經理人和各級職員薪水上漲過快,間接導致了生產耳麥的繽特力在全球業績不佳的條件下,僅投資蘇州5年不到,就將業務轉賣給了其在國內的代工廠。三是匯率因素。在2018年之前,人民幣的連續快速升值(美元匯率從1:10最低貶值到過1:6.0408),造成以出口為主的外企盈利能力大幅降低。四是稅收優惠效應逐漸消失,地方稅收征管日趨嚴格。這些關閉的企業大都經營期在10年以上,“三免二減半”的稅收優惠已經過期,外企的所得稅從15%上升到25%。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壓力下對外企的稅收征管日趨嚴格。2017年初,蘇州稅務局對希捷的內部交易進行補收稅款,導致希捷最終做出關廠的決定。此外,強制要求外籍在華工作人員繳納社保也遭到外籍員工詬病。五是經過20多年的招商引資,蘇州可供工業的用地已經枯竭,外資企業的用地成本十分高昂。目前蘇州古城西面、東面、北面已經開發完畢,僅南面因將縣級市吳江變為城區,目前尚留有可成片開發的工業用地。目前蘇州園區的招商條件已經十分苛刻,設定了每平米注冊資金、畝產產值、畝產利潤率、單位能耗排放、勞動生產率等與土地使用掛鉤的嚴控指標,客觀上來講,企業的用地成本已經非常之高。
(二)外資母公司全球業務萎縮,導致下屬工廠停產關閉或轉移到其他國家生產基地。1999年美商國家半導體和2015年諾基亞蘇州工廠的關閉,就是起因于全球業務萎縮、業績不佳,被迫關閉工廠將產能轉移到它國生產基地。2017年宣布2年內把蘇州工廠產能轉移到澳大利亞和意大利的葛蘭素史克、2017年關閉的住友電工和JDI蘇州工廠,以及2018年關閉的日東電工,亦是在全球或中國業務萎縮的條件下,出于全球價值鏈布局考量做出的無奈之舉。
(三)總部被收購或兼并,導致下屬工廠股權變更或直接被關閉。1999年關閉的英飛凌蘇州工廠、2016年美國硅谷基石投資的“快捷半導體有限公司”被安森美收購,都屬于這種被收購或兼并的情形。
(四)上游采購方業務萎縮或倒閉,導致下游供應企業喪失訂單后關閉。2014年關閉的閎暉科技蘇州工廠,受諾基亞業務訂單萎縮影響;2015年關閉的普光電子蘇州工廠,受三星業務訂單萎縮影響,加之它們客戶結構單一、對采購方依賴度極高,造成“上游枯竭下游受旱”,出現韓國高管集體逃離中國的現象。
(五)產品或業務被創新產品替代,出現不可逆轉的產業淘汰。如2009年關閉的艾佩斯蘇州工廠,由于計算和儲存技術的革命,導致用戶對其產品不間斷電源的需求急劇下降;諾基亞手機被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所替代;2018年關閉的歐姆龍蘇州工廠,其主要產品為液晶背光板,現在低端市場已經被中國廠商占據,高端市場被OLED替代,而OLED自發光又不需要背光板,因此歐姆龍背光板業務很難再支撐下去。
(六)政府的生產安全和環保政策實施力度不斷加強。昆山中榮金屬制品公司爆炸事故之后,江蘇省對有鋁鎂工藝流程的企業一律進行停產整頓。閎暉科技蘇州工廠的生產工序有鋁鎂工藝,因此受到了影響,加上作為諾基亞下游的代工企業,受前者全球業務萎縮影響,終于在2014年停產。又如聯建科技2009年7月曾爆發員工正己烷中毒事件,47名員工遭受不同程度的中毒影響。由此政府監管部門和美國采購方不斷加大了監管力度,2014年因債權銀行申請對公司所有賬戶采取凍結保全措施,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經營。
(七)企業乘著“騰籠換鳥”政策的“東風”,套現關廠。1993年進入蘇州新區的紫興紙業,是國內第一家現代化的銅版紙生產廠,也曾是蘇州投資規模最大的外資項目。因為投資早,公司所處的地塊附近經過20多年的開發,逐漸成為蘇州新區的核心地塊,周邊商業中心和高檔住宅小區林立,而造紙廠又是高排放污染企業,因此對紫興紙業來說,在更大產能的競爭對手和環保違規的壓力下,面臨著高價回購土地的不斷“誘惑”,終于在2016年決定賣地關廠,該地塊被政府回購后,一年后以68億元人民幣被拍賣成交。
綜合來看,大量知名外企關閉在蘇州的工廠,既有企業自身的成本和業務經營方面的原因,也有所處產業的技術和需求不斷演變的原因,還有當地經濟發展環境變化的原因。出乎預料的是,這些企業關閉的原因,基本上屬于正常的市場退出行為,并非蘇州模式出了什么問題,也不是因為蘇州的整體經營環境惡化了或者政策發生了不利的變化,更不能隨意推演中國喪失了良好的吸收外資的條件、中國各級政府不想善待外資了。
叁
優化利用外資環境的政策建議
從近十年中蘇州20家大型知名外企關閉的原因看,雖然絕大部分都屬于正常的市場競爭和業務調整退出,但是除了(二)、(三)、(四)、(五)外,其余都是屬于企業經營的大環境的變化。對這種環境的變化帶給企業的影響,我們絕不能絲毫地放松警惕,也不可以熟視無睹、任其發展和無所作為。
因為,未來中國吸收外資的最大阻礙,不在基本政策面,而在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過快的趨勢。這一趨勢削弱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在導致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過快的因素中,有些是必然而且必須盡快發生的,如環境保護支出;有些是必然的但是應該由勞動生產率增長制約的,如各種勞動成本;有些是要堅決控制的,如房地產價格,它從兩個方面不利于實體經濟和外資:一方面是影響企業成本提升中的最重要的綜合因素;另一方面又誘導企業放棄實體經營,走向泡沫經濟游戲。因此,優化利用外資環境的政策取向,主要就是要區分情況抑制生產要素價格上漲過快過猛的趨勢,為企業轉型升級創造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一)明確城市產業發展的定位,創造新的吸引人才的核心產業。過去中國的很多城市之所以可以吸收大批國內外的人才,是因為大量進入的外資企業可以提供高薪水、給予人才國際化鍛煉的機會。如果外企頻繁關閉,那么這些城市今后拿什么來吸引各類優秀人才?為發展創新驅動經濟,今后城市政策的核心指向是要能夠足夠地吸納各類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為此需要明確城市產業發展的定位,為人才集聚創造平臺。千萬不能因為外界因素的干擾,在城市產業發展的定位上左右搖擺。對于企業來說,戰略的猶豫是致命的;對于一個快速變化中的城市而言,更是如此。
(二)變革以廉價生產要素為主的招商模式,吸引能形成新興產業集群及處于產業鏈核心端的企業。當前中國沿海發達地區土地成本高昂,許多地區面臨無土地可供工業開發的窘境。因此,需要根據城市產業發展規劃,有針對性地淘汰過去無選擇地吸引來的落后產業及污染企業,進一步實施精準式“騰籠換鳥”的土地置換措施,為新興產業集群及處于產業鏈核心端的企業留出發展空間。
(三)有選擇性地實施以智能改造為主的產業鏈升級。在外向型經濟發展起步較早的地區,大部分外企都是那種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國際代工企業,這些企業是跨國公司的執行單元,承擔著一些簡單的生產制造功能,并沒有什么研發設計能力。因此往往很難就地實施大規模的產業轉型,這些企業應以市場的自然淘汰為主。當前和未來中國沿海城市應該作為吸引高端外資的重要地區,有選擇性地實施以智能化改造為主的產業鏈升級。對有條件的外資企業,則可鼓勵其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改造。
(四)高度重視技術工人隊伍的培養。經歷了2010年以后嚴重的“用工荒”,現在各地都已經高度重視技術工人的培養。許多城市加大了中考分流的比例,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也已經有所降低。但在實踐中,這些被分流到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又有很大比例通過“高職轉本”、“專轉本”等形式回流到普通高等學校。中國傳統文化中輕視技術工種,以及“寧可低薪水坐辦公室不肯高薪水做技術工人”的傳統思維,加上溺愛獨生子女等因素,都阻礙了有為青年在技術職業上的發展。為此要學習制造強國的德國,讓技術工種在企業倍受尊重,并讓這種尊重建立在系統性的物質保障基礎上。德國項目團隊一個空降的經理,月薪3000多歐元,但他所領導的技術工人,由于工齡在20年以上,月薪可以達到8000多歐元。因此不僅教育部門要從學歷教育層面大力培育高級技工人才,而且需要全社會大力提倡“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來促進企業對技術工人進行在職培訓,可以考慮將近幾年實行的人才補貼政策擴大到技工領域。
(五)進一步降低企業對社會保障成本的負擔,盡快落實社保全國范圍內的自由遷移。由于近年來反映企業用工成本居高不下的呼聲很大,因此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已經將企業和個人需繳納的社保金比例有所下調,并且對不同規模的企業還設置了ABC三檔不同的社保繳納比例。但是由于目前全國社保尚不能做到異地轉移,在某地工作的外地人員離開該地時,只能拿到部分(本地社會統籌部分要做扣除)社保金,或者由于沒有轉入單位而放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變相拉高了企業的用工成本。此外,涉及到“稅、費、金”的政策改變,需要國家層面來統一協調,作為省級甚至是更低的地市級城市是無法協調的。
(六)以內需為導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我們的調研中唯一值得推崇的關閉案例,是飛利浦關閉其中國數據中心,它已經整體搬遷至阿里云,實施從設備提供商向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中國以承擔國際代工為主要形式的外資企業,很少能帶動投資國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中心遷入。但我們龐大的內需市場依然對國外領先企業具有吸引力。因此應更多地探討在華外企參與“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建設的路徑和方式,讓更多的外資研發中心和“中國創造”參與到本地化融合進程中,那么在華外企外撤的可能性就越小。
(七)要進一步認清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堅定信心走“專精特新”的工業發展道路。雖然外資企業關閉與本地政府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但大量外資企業的關閉,客觀上會對這個城市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因此如何有效消除外企關閉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成為城市政府一項迫切的任務。其中,加快發展本土中小微民營企業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策略。就全國而言,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5%,稅收貢獻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過了68%,吸收75%以上的就業人員。這些年國家對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鼓勵,以及出臺支持創新型、創業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大量政策,是蘇州產業需要認真考慮發展的環境。這其中尤其要對能吸附上下游產業的創新平臺型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附件:《20家蘇州知名外資企業關閉情況匯總表》
1.png (212.54 KB, 下載次數: 7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8 16:17 上傳
2.png (243.37 KB, 下載次數: 6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8 16:17 上傳
3.png (255.29 KB, 下載次數: 4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8 16:17 上傳
4.png (227.45 KB, 下載次數: 5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8 16:17 上傳
5.png (157.46 KB, 下載次數: 6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8-28 16:17 上傳
作者簡介: 徐天舒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劉志彪 ,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