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總是能從古裝劇中看到這樣一個情節:漆黑的夜晚又或者在山洞、古墓等漆黑的地方,古人就從身上掏出一個小竹筒,拿到嘴邊撅起嘴輕輕一吹,咦,就猶如一個小火把一樣,靠著弱弱的一縷火光,卻點亮了那個黑黑的空間,好神奇~這就是火折子。 火折子,這么一個神奇的東西到底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小編在查閱了一些資料后終于能夠具體的為我們科普一下了。
H/ b' i* T4 r; F! f
火折子呢,其實可以稱之為火柴的前身抑或火柴的另一個品系,其燃燒原理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通過控制氧氣的濃度進而控制焚燒程度,直到今日,這項原理也仍然被廣泛選用,可見古代勞動人民的才智。
2 K( p& C" l, i) z F! _
真正的火折子是一種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那時候,火折子 用于夜行夜襲,也用于用于以前抽 水煙 用的,比如鄉下從前多是用來點煙做火引的。 ! I6 I. D7 }4 ?" P8 z" `3 B: }. x2 _
用很粗糙的土制紙卷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后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再加上里面又有一些像磷這樣的容易燃燒的物品,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 一般的火折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制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卷起來,松緊度適中,卷成于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后插進竹筒里。然后點燃,并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后對著火折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
! \$ e& x8 ]8 G3 P- n) e' N. m# s
有錢人家的火折子就高級了, 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里,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
! f% S' T j6 l% i: n, f% z; s& n
可是早期生產的火柴(即火折子)有兩個非常致命的缺點:(1) 黃磷 是非常稀少及遇熱容易自燃,非常危險,(2)黃磷是有毒的,造火柴的工人一不小心就會中毒身亡。直到1852年經過瑞典人距塔斯脫倫姆的改進,發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為發火物,雖必須在涂上 紅磷 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但安全程度大大提高。
! }; I3 P- X. r3 L% M
火在人類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說火折子是由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宮女發明的。一個火折子見證了一代人的生活,可惜的是隨著西方“洋火”的傳入,火折子就逐漸消失了。 : K4 R8 R' O0 k1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