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張麻子 于 2018-7-18 14:52 編輯
重慶的夏天似乎比春天更難熬。這個GDP增速常年領跑全國的西部領頭羊,今年一季度,增速卻只有7%。如今一年過半,一些不好的消息也開始傳出。 比如,“黃桷樹財經”提到,三家重慶赫赫有名的企業,或是懇請金融機構繼續支持,或是主業已經出現嚴重虧損,或是控股股東已經把多家上市公司股權悉數質押…… 經濟觀察網近期的報道也提到,由于企業經營困難,去年底開始的裁員的重慶銀翔汽車,決定停工待產40天。 陷入困境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重慶的產業龍頭,求援銀行、股權質押、停工停產這些公司決策,成為經濟環境的縮影——重慶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只有1.9%。 此外由于它們都是制造業,這意味著在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的路上,重慶可能迎來了艱難時刻。
1. 上半年重慶制造業到底多低迷? 重慶制造的局面到底有多嚴峻?我們可以看看相關數據: 上半年,100個重點工業項目中,有33個沒有按期達產。 在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構成中,制造業增長只有1.3%,比1.9%的工業整體水平還要低。39個大類行業中,有19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剩下20個行業,全都是負增長。而2017年,保持增長的數量是31個。 將這個階段數據與全國進行比較,差距相當明顯。2018年1月~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也有6.9%;最新公布的半年數據,則是6.7%,都遠遠高于重慶1.9%的增長水平。 圖注:重慶2017年1月~5月工業趨勢
1月~5月的數據不僅落后于全國,與歷史情況相比差距更大。2017年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都在10%以上游走;再往前的2016年,也維持在10%以上;2015年,1月~5月的增長更是達到11%。 各項工業數據遙遙領先的重慶,可以說顯露出了不小的疲態。當然,這種疲態不排除工業訂單集中在下半年的因素,比如很多行業都有金九銀十的說法。但是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大城,從去年的“6+1”支柱產業的趨勢可以看出,重慶的低迷并不突然。 圖注:“6+1”支柱產業工業總產值
增長最為迅猛的電子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累計增長在去年4月達到34.4%,隨后一路下滑回落到30%以下。汽車制造業總產值累計增長在2月破10%后,也開始了持續下跌。 只不過因為其他幾大工業門類增速平穩,比如裝備制造、化醫、材料等,導致汽車和電子的緩慢下降被掩蓋了。今年前幾個月的數據說明,二者之間的確有延續性,數據不是偶然,它所反映出來的制造業瓶頸是非常真實的。
2. 重慶兩大支柱,都出現下滑趨勢 重慶的“6+1”支柱產業中,論工業總產值,汽車和電子制造為一檔,是重慶制造業的雙龍頭。 以汽車制造為例。2016年,重慶汽車產量達316萬輛,成為唯一突破三百萬的地區。這種市場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長安為龍頭的8大品牌商,所以像前面提到的車企重慶銀翔的困境,會直接反饋到經濟數據中去。 幾大支柱產業中,1月~5月工業增加值增長都不容樂觀: 汽車制造業下降8.8%,裝備制造業增長2.1%,化工醫藥行業增長1.8%,消費品行業下降2.0%。與此同時,汽車同比下降20.2%,摩托車同比下降0.3%,微型計算機設備下降7.1%。 重慶引以為傲的汽摩產業,產值和產量雙跌。這意味著圍繞汽摩等龍頭產業所建立起來的制造業優勢,還相當脆弱,一不小心就有被壓下去的風險。 比如,2016年重慶汽車產量是316萬,排全國第一,而2016年的廣東,也有280萬輛;2017年重慶跌回到299萬輛時,廣東卻迎頭趕超,重上300萬輛。此外,除了廣東,汽車產量在重慶后面且超過200萬的,還有上海、吉林、廣西、湖北、北京五個地區。 在電子制造業中,全國每六部手機就有一部在重慶生產,重慶因此成為僅次于廣東的第二大手機制造基地,但老二的地位也不是十分穩固,與河南的差距越來越小。 而且從走勢可以看出,河南的增長趨勢相當強勁。原因在于,鄭州是富士康第二大工廠集群的所在地中心,其產業聚集的航空港區,在電子制造上發力很大,時刻會動搖重慶的地位。
3. 重慶制造,如何走出困局? 汽摩機械和電子信息,都是有明確天花板的行業。比如汽車,在家庭保有量達到頂峰后,產銷量的增長,會變得非常困難。手機也是,雖然會有更新換代,但換機潮的范圍將遠遠低于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機的那幾年。 重慶制造困局背后大的產業背景,正是全國性的產能過剩,銷量見頂。第三方研究公司Canalys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較上年同期下滑了21%。 受外貿環境影響的汽車制造業,一些數據也出現了下滑。中汽協這兩天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汽車銷售環比下跌0.6個百分點。時下最為火熱的新能源汽車,在經過了去年的高速增長后今年出現斷崖式下跌。其中,純電動乘用車銷量下跌20.7%,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跌幅高達77.8%。
當然,把重慶制造業低迷都推給產業大環境也不客觀。我們不妨將重慶與全國相關產業的平均水準進行比較: 2018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分行業看,汽車制造業,重慶下降8.8%,全國是10.1%;裝備制造業,重慶2.1%,全國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制造,分別是7.9%和11.1%。化工醫藥行業,重慶1.8%,全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是3.7%,醫藥制造業是10.9%。 可見,重慶的工業下行,更多是地區內的產業因素導致。在《重慶市建設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十三五”規劃》,官方層面其實已經有過比較明確的分析: 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不足,中高端人才缺乏,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品檔次不高,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大;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數量較少、規模偏小,核心競爭力不強;資源能源價格和物流成本相對較高等等。
對于重慶這種工業快速發展,但是制造業處于“欠發達地區、仍處于欠發達階段”的地方而言,隨著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之處,其不良影響很容易被放大。這說明重慶的制造業,還缺少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需要進一步的結構優化。 全球范圍來看,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低端制造業遷移至東南亞,趨勢難擋,富士康美國建廠是典型的例子。全球產業變遷,無疑為重慶的制造業困局增加了新的陰云。 不過,“十三五”規劃意識到問題到所在,其實已經為解決困局提供了出路。此外,“一帶一路”的戰略地位,則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這些都是參與全國制造業競爭的天然優勢,換句話說,重慶可打的牌依舊不少。產業調整得當,邁過這個坎并不難。
文章來源:虎嗅網;作者:西部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