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招工難
0 U# q) ~1 H& i3 z8 V. f9 `2 \: V每年過完年,都會有報道,說什么企業招工難。
& v" d% ^, g6 I9 }# T尤其是沿海制造業基地,最近這十來年,沒一年不吵不鬧的:招不到人!
( \5 J# q7 e- @% N8 m6 m
想想2008年前,那時候的70后們要想進個像樣子的工廠,還得托熟人,請客送禮之類的,跟孫子似的。
- Z9 r# I* r# p5 w( z$ |( }
現在呢?反過來了,沒有年輕人再想進工廠當工人了,老板們也牛不起來了,舔著臉好話說盡,連哄帶騙的,招人也難。
3 O( Y. M6 J8 V# P( l, w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區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這些人已經徹底不做工人了,郊區的年輕人也鄙視做工人,就算再沒有門路,那也得在工廠找個清閑的管理職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4 K+ z c; X9 |3 D! h8 P4 I一大批中小制造業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還能勉強維持,是因為有一批60后、70后的農民工在支撐,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鬧,他們拼命干活的動力是子女絕不再進廠當工人,能夠改變家族命運。
' G2 r( D5 o# X1 h( ~! N2 x* j如果再過十年,等這幫人退休,或者干不動了,制造業的車間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 }: U/ ]0 }/ |' A現在的80后、90后,進廠打工主要是找對象談戀愛,順便長點見識,對于學習專業、鉆研技術,根本不感興趣。
9 S1 G O/ \- p% v, m8 P2 Z
這批人已經毫無機會,失去理想,帶有絕望,未富先廢。
* e: E S$ ^+ p/ i9 C. A7 E
4 W- b3 Z# W8 L& J( A1 I8 a
農民工去了哪里?
# N0 x3 x9 c! L2 v
現在的城市子弟們靠著父輩的積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轉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廠上班,那是他們看不上的地方。
0 i5 l0 o7 e7 e* S! B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當工人舒服還掙錢多,這是他們一致的看法。計劃經濟年代當工人的榮光,一去不復返了。
: z1 q: |) m7 K. D# M2 p/ a4 q
所以工廠里都是農民工,而農民工越來越少,工資水平也越來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漲,最后產品就毫無價格競爭力了。
5 K" D6 H! _$ u' J% T更可怕的是社會上的觀念,完全變了,對于工人,沒有正眼相看的。
4 q7 a/ Y7 w% A, A$ U) D3 T
要是哪個男孩子說自己在廠里上班,就是農民工的女兒也會鄙視他。這種輿論環境下,這些制造業還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
( \" Q) G* J7 x# X! a
那么農民工哪兒去了?
+ \' E/ Y5 X$ c, g主要成了“農二代大學生”。他們畢業后在大城市的各個角落晃蕩,懷揣希望,但是毫無希望。
7 J3 w* L" Z. T7 f, D希望在歌聲里,在詩里以及所謂的遠方,聽著聽著也麻木了,也佛系了。
" s7 M* b( c5 ]: U- `
他們的職業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類銷售員之類的,年紀超過30歲就難辦了。這也是中國經濟的困難之處。
& g. a% @- j9 [! Y6 Z( u! B9 h* K" G我曾經在珠三角一家傳統制造業工廠考察,車間內的操作工,年輕人很少,最小也是30歲。
& j# {! Y' ^- J; z$ k4 L2 j/ T倒是在管理區,財務、人事、銷售等,都是年輕人,因為這些工作相對而言,還算體面點。
0 I; y( O8 l( q' ]' ?: {+ {4 D因為農二代也是大學畢業,他們的父母絕對不會讓子女去車間上班了,他們自己也會覺得,那個地方真沒前途。
2 o1 d9 `# @3 ~# r# n0 ?9 g2 S( `十年后,工廠要是關停,如果不出現意外,這些30多歲的農二代大學生大吵大鬧一番后,會大批失業。
/ J3 Q3 f# }4 Y& ?: }. N6 d! y" D
D5 G; r( F1 k7 ?$ B6 B. s _3 n5 J
考證和自己玩
7 t: c: `: K8 s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說他村子里好幾個大學畢業的孩子,有一年到頭都不上班的,就窩在家里考證,各種各類的職業資格證,忙個不亦樂乎。
- S, ^- q) t. G. n9 m還有的干脆是自己當個體戶,送貨跑運輸,甚至玩自媒體的。硬是沒有一個是進廠當工人的。
. f% B2 {+ R" [# R- @* ~這樣下去,中小制造業還有未來嗎?
7 W, {- o7 }: K. ^8 D
從用人角度看,管理員和操作工,中國1:8是合理的,德國約1:4。但中國大學生錄取率超70%,算上存量勞動力,也是嚴重結構失衡,大學生太多,怎么消化呢?
, l3 J2 q' V8 D) F$ z# E一旦樓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關配套的個體戶馬上就失業。到時這些農二代大學生們進退失據,會大面積失業,這是隱憂所在。
3 o; H0 [ t+ p- Y
制造業工廠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現在企業利潤薄,導致大量優秀學生選擇從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務行業,表示絕不進廠。
4 r5 X* |+ M4 D2 ^6 Z這些人從生產領域進到分配領域,導致生產行業人員素質越來越低。
7 D: W9 q& N' Z) W; `
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發(光伏),說穿了就是買套進口高科技機器。你看看“機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德國的。只要有一點兒波折,企業就垮。
$ J4 W# d C3 ]/ r& t普通員工最希望把企業的利潤,年底全部分掉,房價這么高,分錢最實惠。他們不喜歡把利潤留出來搞研發,搞積累。企業垮了,反正明年換一家就是了。
7 g0 n, k& F; t0 U大大小小的老板們何嘗不是這種心態?辛辛苦苦掙點錢容易嗎?還不如拿著錢去搞搞金融和房地產得了!
7 l$ q$ z( T) k! f, w) O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觀經濟上看,這樣做的結果是,滿大街都是亂竄的失業者。
, C1 F0 q0 A- L- d& H: ^
! s( v4 t) D5 c' q6 w" ]用工荒的真相
) q5 ?: ?& s5 ^( N! u4 n
所謂的用工荒是企業和年輕人的雙輸。
; g: @3 m! |( p+ u" n6 l
目前的勞動力市場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輕人沒有技能,但因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資;成本高昂的企業無力支付,雙方僵持。
) D, k! V0 j+ M5 N' E( G2 |, ]
年輕人,騎驢找馬,隨時跳槽;企業面對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訓費用打水漂。其實大學生也活得差,企業也活得差,雙輸。
3 j6 q5 |' k9 r7 y: B( W' M
企業只想要熟練農民工,不要大學生,嫌他們嬌氣還事多,有腦子的人不好管不是?
U( |* D& V3 [2 o' N: d
現在一個企業只是招聘10人,卻寫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實際上工資開得低;而農民工被某些唱高調的新聞誤導,對工資抱有太高期望。
1 I/ K+ E6 n% N# d% {
于是一方面企業找不到人,一方面農民工找不到活。企業和工人僵持,卻被人報道和解讀為用工荒。
( v% I( C8 F- M, J Y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練工和苦工種。
) }3 k. Y2 h* ?3 ]2 F
一是中國毀掉了“技校”,德國75%的中學生是去了技校,中國90%的中學生是去了大學(主要是文科)。
6 Q; r( E$ g: g/ s以前技校畢業去工廠,現在進高校為了賺錢,活生生把人關了三四年,培養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棗,越來越不會干活,還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術的工作干不了,企業根本不敢要。
: n1 k; N$ U; {1 u; a做壞一批產品,損失遠遠大于節約的工資,熟練工培養周期太慢,所以出現搶工人。說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點兒技術的不多,企業沒法用。
2 }! p& k9 N! \5 v我曾觀察了一個企業,普通制造業,企業員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學生,其他都是中學畢業,日常電腦管理做得也很好。
( ?: J/ b6 O/ v) W
該企業前幾年也招聘了幾個大學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們上班就是拿著“考公務員”或者“英語六級”書復習,和農民工無法交流,工作馬馬虎虎,抱怨一大堆,確實沒辦法使用。
+ ?$ s6 T! a- h1 U6 V. u
二是苦工種,如搬運,年輕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動。我認識一個搞裝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線城市苦干十五年,為兒子買了房買了車。
- C5 @- [, }# k- ~2 }
兒子現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裝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艱苦了,兒子果斷拒絕。
) m. z. V$ {# V8 l/ i Z1 _4 v7 _4 q! s
90后們的好日子
5 Z2 ]. g5 Z+ u- d90后的農村員工,絕大多數是喝可樂、吃麥當勞長大的,剛剛出來工作的時候,就遇到新《勞動合同法》的強力保護,根本不關心企業的難處。
9 i4 Q5 W3 P; |
90后員工只會和老板兒子比生活待遇,然后產生怨恨心態。這個狀態,很難維持多久的。我們國家的經濟,必將迎來一次考驗。
5 u6 [- ]. o9 w2 w很多企業招聘給出了4000~7000元的工資,其實是“計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這些。
q+ o* s9 b( n+ f
今后機器會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個朋友,買了一臺機器10萬元左右,取代了兩個熟練工,效率大增,原來要一天,現在半個小時。
1 j- F2 g5 ^/ b( T9 ]機器不需要繳納社保,也不需要“辭退賠償”。當然,大部分工種還是要人力完成。
/ a; ?( z# |9 I: e
但這里少用一個人,那里就會多出一個勞動力,總體還是有用的。
' R0 o7 V- |, f+ r
勞動關系不穩定,員工大流動,熟悉本企業特定崗位的工人越來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率企業就是個笑話。
: @- m0 o Y! ]/ ^0 ^
但企業負擔太重,產能過剩,也無力提供高福利,惡性循環。
( }' w. J! q0 [7 {2 V
結果是絕大多數制造業在低水平競爭,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養工人,會一夜之間全部辭職。
" i& b5 A' Y3 \/ R0 `( ?! }
對制造業而言,財政、老板、工人,這三方是不會同時達到滿意的。
, M! P. u+ ~5 X; o7 _; \
中國制造業利潤薄,就業人數多,還在初級階段,在沒有進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財政,老板,員工”,不可能同時樂呵呵。
* f) u2 s" p+ F' |2 p5 x, n% a
現在情況是:財政滿意,員工滿意,小老板不容樂觀了。中間掉鏈子的后果就是,就業壓力跳過企業,直接到了各地方。
3 B. p0 K# i$ [2 O) x `/ W要為中小企業減負,優化民企經營環境,怎么搞?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那樣才是90后們好日子的開始。
' W Y" P! P/ _
最后,認知要升級,思考要深度,那就從讀書開始吧。
; G" y- M. T$ e: C, I0 R# _+ f7 ~/ t5 @6 G: u9 A"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