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飛..卓信兩位友好!
0 \/ `) [4 Q+ D7 G' g0 W+ i- `.
8 Z3 c! _% o- b' w卓信友,你給的鏈接我去看了,在左下角的那個視頻中的第1分42秒處,+ q! y8 ]& w& V7 x+ t
劉工程師明確說明:“要為上珠峰的火炬單獨專門設計”!( J: g+ u) e2 o1 u* H( o9 C; P
.; u1 }" U; A7 v
也就是說,現在正在傳遞中的火炬的技術指標,不能滿足珠峰的“低溫、低壓、低氧、大風、意外”的條件。
! l" d. N% I8 Y, x' z7 q6 i此進一步證明,我提出的問題決不是沒有道理。
% d) w. d4 H$ _ i7 [- R.
( I6 g9 k( v$ A! y0 U" X3 E/ [5 f是的,“奧組委可能沒有要求火炬非得在水下能夠燃燒”。
/ r5 f! n$ l/ @ p& r7 q“水下能燃燒”只是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它的真實的含意是,當發生“氧氣阻斷事件”時,如何保證火炬0 g$ u( f3 H* m
繼續燃燒。0 }8 x, M$ e0 d* V0 \2 S3 h
.
! C* y9 V) W& r0 r我總感覺,做為一個帶有創新內容的設計構思,不能只限于單純的達到滿足客戶指標為標準,而一定要將各種5 |# E7 k: Q' ]9 i; \9 W5 o
不利的因素想深想透。- _/ E, Z& r: {5 D
.3 b$ d, b$ m5 d. f6 C, J8 ?4 Q
蘇聯和美國在航天進行軍備競賽的時候,有一個項目是外太空行走。為了爭奪這個第一,雙方密而不宣,各自6 ~) Q7 { j/ H' P+ ~4 T, f8 ^* M
密秘的設計準備著。結果,兩國幾乎同時完成了這一科研課題,蘇聯只提前了幾天的時間,贏得了第一。6 a8 y) g9 t4 n, ?3 d, ^
.
1 J6 D/ H/ {% G3 U- K p: l8 {, K但,蘇聯這次贏的非常險,差點負出生命的代價。! Y) ?7 q% v/ ~. Q
原來,蘇聯設計的太空服出艙進入太空后,發生了膨脹,完成太空行走后,宇航員返回飛船時,進不來了。
2 n* o Y/ K8 e% q }) y# x1 j宇航員拼命的往艙內擠,大汗淋漓,但,無濟于事……
6 S; k# c" U$ [( b. u( c飛船返回地球的時間是由程序控制的,返航的時間一秒一秒的臨近,宇航員就那樣的在艙外掛著……& E4 @4 ?# ?) N
宇航員開始絕望的大聲叫罵“該死的設計人員”,全世界都聽到了。
+ N7 {4 ]* ^5 `5 I1 D& K( N最后,這位宇航員采取了一個極端措施----給宇航減壓服放氣,才算勉強擠回艙內,要知道,這種做法是相
: b3 o$ o' A1 J6 P, C2 @5 o當危險的。
2 f" n3 j' ?- [; M) Z" X9 Z1 s.
9 X0 o7 k% Q5 T+ t; K! E% Q在這一點上,美國的科研人員卻事先想到了!
7 y2 h% D/ f0 n+ C; T8 r' ~6 x& P4 ? \2 U6 U.
. ~4 E- A) Z1 s' Q6 _2 y我在看這篇文章時,尤如親臨現場,飛驚膽戰!% U5 R+ S$ y7 P! L7 v- }' u7 R
你聽完這個故事,感覺如何?還認為我的多想是多余的嗎?
/ L. B: a8 k; Q' M& M, G.& T+ @, o1 N8 O6 X8 Y5 y
syw 080408---10.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