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找回密碼
 注冊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樓主: jiajia_nj

這是“可變剛性元素”嗎?不知原理及用途

[復制鏈接]
11#
發表于 2008-4-6 12:40:59 |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原圖中間是輸入軸,外面大齒輪是輸出(中間軸與齒輪相對轉動角度應該小于360度),主要應該是減少輸入軸的轉動不平穩傳到輸出軸上,起到減震的作用。
12#
發表于 2008-4-6 13:50:5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jiajia_nj 于 2008-4-6 10:04 發表
9 L* Z7 Y, R% O: g  X+ d齊樂,你好!' ^. c: J) P5 w* Q
原圖看起來中間的象是輸入軸,左邊的是輸出軸.) {% d& H) B+ x% v% k
但怎么個動作,結果要得到什么,不清楚.
6 x9 ^. t0 k  ^5 r& E" s+ ]# k2 Q. \
那么,能再解釋你繪的圖嗎?
3 a2 N  Y4 |, j那樣希望得到什么結果?9 g+ g& |2 `2 ~5 n  v8 {
從哪輸入,從哪輸出?
$ ?4 y5 }% ?. O3 l& ~3 S, {
我感覺我這個修改和原圖應該沒有太大的原理差別$ v& ]9 [# P3 \2 w# P% @8 o8 R$ D
原來是怎么用的,這個應該也可以怎么用' x% ~4 ^( O$ `- u" m: m
我只不過用一個帶溝槽的對數螺線的輪代替了一對異型齒輪(方程應該有所變化)# B+ ^! N7 w; L$ a
用發條代替了彈簧
) T8 j* r! m- {- A! ^2 b一個沒有經過嚴密論證的東西,或有謬誤,請詳查
13#
發表于 2008-7-30 12:29:22 | 只看該作者

拙見

諸位仔細觀察原圖,可以肯定的是:  S; y8 ?4 c& w+ M5 c# L) v8 S
/ |! p% ~$ o9 [) |: l# H
1.中間的輸入軸工作狀態是順時針旋轉的。0 F1 [- D( F0 _. S6 ^' S
  不然那對非園齒輪將毫無用武之地。
$ X) u. b+ l9 {$ i1 Z* k/ i6 u4 a2. 如果按住外圈殼體(白色塑料齒輪),則可見隨著輸入
+ R# X! x# P6 j1 l5 p9 d  軸旋轉角度的增大,所需要的扭距也在逐漸增大。0 f8 U9 D" `- h' p! w) b5 b# t
  而且這個增大的過程不是線性的,后期是陡增的,有點像Y=X^2) V5 L# |% P6 C
   即所謂“可變剛性” 。先軟后硬,呵呵。
) w& m" i# I/ a  c# U  T) F; ~3. 輸入軸到殼體轉差過程幾乎可達360度。4 C  [0 j& h% W# X
! }! A/ E6 V( P. B( o; _
因此: 這個東東是個有緩沖作用的驅動輪。) K1 K& M, y7 I2 w

. i% z8 k7 K) e這么做的好處是使殼體上的白色塑料齒輪受力柔和,減小啟動或
8 @) M! m" X. S工作中負荷的變化時對齒的沖擊。 該齒輪在使用中的負載變化3 F: `# M3 n8 \
頻繁迅速。 塑料齒輪最怕掃齒(斷牙)。
- p4 j9 E) |1 g! d) Z% U* x$ D! G1 P, h: t
這個結構可以用發條機構或者內嵌成對圓柱彈簧實現,不過發條機
- @. _1 {! e  L9 r# J構太軟(響應范圍超過360度),成對圓柱彈簧機構太硬(響應角度小),% Q. k7 i9 @! V6 \( B  m6 W; J
而且這兩種機構的剛性都是固定值。
$ H0 [; \8 Z8 U- K1 ?; N$ a
1 A. c) B* }8 r6 R  @, G- p這個機構實現的效果如同給輪子加了充氣的輪胎。輕載到重載都適應。/ k5 Y/ ?6 T/ T  l- ?& x4 N

3 j2 s$ ^+ o/ j: g0 A缺點? 你不覺得復雜么?
; [3 k# k4 I+ ~那個非圓齒輪,除了個別高手,有哪位能馬上畫得出? , j9 M8 E- t' j7 B; n1 d5 r" f
接下來怎么把非圓齒輪做出來?( W3 p: b: A+ g0 D/ i, `+ W) o9 j
! q+ H" d/ ?, k0 _1 e- w5 P* ~- U& ^$ g
[ 本帖最后由 dongjingzhij 于 2008-7-30 14:59 編輯 ]
14#
發表于 2008-8-3 19:45:01 | 只看該作者
高手,俺只有看的份了。
+ p* Y: I# u) M' g, p" I! G學習學習!學無止境!
15#
發表于 2008-9-24 14:58:44 | 只看該作者
不知是做什么用的,只有看看得分了!!
16#
發表于 2011-12-16 10:47:53 | 只看該作者
很巧妙的設計,隨著彈簧力的增加,彈簧力臂則減少了。所以輸出的力大小增加很少,或不增加,或減小
17#
發表于 2012-3-3 20:11:31 | 只看該作者
看了半天我也沒看明白用途,
18#
發表于 2015-4-4 09:33:25 | 只看該作者
沒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3 10:06 , Processed in 0.06984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