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ce ffice" />
/ \* p/ F+ m4 t5 L
' {( l& \. M/ G2 w人民鐵道的,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之爭,在國民經濟強烈要求擴大鐵路運輸能力,和萬民渴望建設創新型國家,雙重壓力下,正在日益尖銳化。困惑如何化解,將決定未來人民鐵道的命運。
1 j2 b, {$ T% B2 d& X有史以來,人民鐵道一向是技術引進者的樂園,自主創新者的禁區。技術引進給人民鐵道及其領導者,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業績和輝煌,掀起全國人民,一片片歡呼聲;同時,自主技術創新卻被禁錮得抬不起頭來,埋下了中國鐵路長期落后的隱患和危機。技術引進的必要性,在一定范圍內,應該肯定。但是,圖一朝輝煌,丟百年大計,值不值得?再說,我們當前的對外貿易情況是,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人家一臺380型客機;出口一臺價值24美金的DVD ,則要付給人家21美金的專利費。鐵路產品也不例外。這樣的技術引進能夠持續多久?該不該照搬照套地,再持續下去?再說,引進的技術中,很少是關鍵技術,更不要說核心技術了。事實是,多少年來跟在別人后頭跑,一方面,貨運能力至今還滯留在人民需要的35%左右,另一方面,除個別例子外,也很難看到建設創新型人民鐵路的影子,我們該怎么向大家交代? 1 s5 x# F6 n" z4 t n5 U
在蒸汽機車年代,中國鐵路完成了一項歷史性的、重大的技術法規創新。把三大鐵路技術規程之一的機車大中修規程,制度改革為廠修規程,制度。從此,解放了生產力,為國家節約了巨額檢修資金。人民日報曾為此,頭版頭條,專門發表社論“改革規章制度的典范”,加以巨幅報道。這次創新所以完成得好,完成得順利,主要得力于部領導的親自決策和決心。而領導的毅然決策和決心,則來自一位副部長從蘇聯帶回來的信息:蘇聯自已,早已把原來傳授給中國的大中修制度,改革為廠修制度了。其實,早在若干年前,不少鐵路職工,就對以蘇聯為藍本的大中修規程制度及其造成的浪費,提出大量反對意見。紛紛反映到鐵道部。一位基層技術員,曾帶著改革大中修制度的建議,親自跑到北京求見鐵道部長,結果被定性為是神經病患者,遣送回原單位。鐵道部部內,一位直接主持機車大中修制度的工程師,給大中修規程算了一筆浪費帳,在鐵路雜志上發表了“機車大中修規程必須改革”的文章。照樣的沒有人理睬。在當時的,也就是至今仍在貫徹實施的,規章體制下,即使是,為廣大職工所擁護,有明顯價值的自主創新,如果沒有國外的先例,不經過侯們似海的鐵道部的點頭,寸步難行,連申報審查試驗的機會都沒有。當我們還關起門來,歡欣鼓舞地,慶賀蒸汽機車規程創新的輝煌成果時,先進國家早已進入內燃,電力機車時代了。 1 G+ ]7 [6 z3 m; f# T
中國內燃機車時代開始后。不少工廠熱火朝天地進行內燃機車設計,試生產。鐵道部各級領導,也紛紛去國外考察。為了不擔風險,不添麻煩,就能順利地,讓內燃機車得以,又好,又快地投入運輸,鐵道部領導決定,不惜巨資,大批量購進GE公司生產的內燃機車。部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為此聯名提出不同意見。主張,采購機車,應以有助于,自己發展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為目標。主要投資,還是要用在充實提高,國內內燃機車的研制能力,生產能力等刀刃上。主管部長的答復是:作為一個部領導,難道我這樣一點權力都沒有?從此鴉雀無聲。甚至,有的工廠自己設計創新的重型內燃機車,也得不到鐵道部行政上的認可,只是在 “不合法”地自籌資金,勉強投產,造成既成事實后,才得以過關。[這一險些被扼殺的車型,后來發展成為我國主要車型之一]。國內內燃機車工廠,從此先天不足,技術裝備落后,核心技術空缺,一直沒能緩過氣來,即使在自己的市場上也無法與外國產品競爭。至今,內燃機車仍在大量進口。 $ s" u9 j- A( ^
21世紀工業技術有三大鮮明的發展趨勢: 1 V4 t! X# g! I: R8 y7 @
1, 在材料方面,研究推廣新型復合材料代替傳統工業金屬。在更高層次上,滿足現代機械,安全耐用,減磨,減震,抗腐蝕,低能耗,低噪音等性能要求。 / h% V" ?5 J/ A1 M6 w9 X- ?/ d
2, 在工藝方面,以產品精密化,工序簡單化,生產高效化為目標,研究開發粘結,表面涂層等工藝,取代傳統的焊補,機床加工,人工鑲配等繁瑣冗長的修造工藝,和焊接,鉚接,螺栓等笨重,復雜,容易松動的連接工藝。進一步提高機械運行性能,壓縮修造周期,成本,延長使用壽命。 + l0 h( t8 M) |9 r1 h4 i9 ^% E( i
3, 在工業發展的總方針方面,從大量更新換舊,轉向研究開發再制造工程,以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自然資源為目標,逐步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 , L: d& h P7 B R
其實早在20 多年前,萌芽初期的復合材料涂層技術[當時稱為高分子涂層技術],就已通過鐵道部部級鑒定,批準在蒸汽機車修理上采用推廣。其發展方向與21世紀工業的三大趨勢,完全一致。可惜的是,隨著蒸汽機車的淘汰,復合材料技術只得轉到其他機械工業發展,逐漸被鐵路所遺忘。鐵路提速后,機車車輛質量要求突然提高,現有貨車,運行性能跟不上要求臨修事故增多。機車客車的情況也類似。人們開始有所體會,建議將20年來,改進提高了的復合材料涂層技術,首先驗證推廣應用于貨車修理。貨車機械另部件在工作環境,機械結構強度設計上,與過去相應的蒸汽機車另部件,非常類似,而承受的載荷則小得多。一般說來,既然蒸汽機車上能用,貨車上應該更沒有問題。當然,畢竟產品不同,首先仍必須通過理論核算和鐵路運行驗證,一項,一項逐步推廣。 2 b& t+ W; I8 O& j; X& m5 h+ a% R
自1997年第一次鐵路提速以來,這樣的建議,多次反復提向工廠,車輛段,集團公司,鐵道部。結果到處碰壁。問題來由很明顯:
" A2 X6 q# \& y0 l# D e1, 落后的鐵道部規章,剝奪了鐵路職工,享有自主創新,愛國愛社會的公民權利。例如,鐵路規章要求:來自基層,大大小小,方方面面,數不清的創新建議,一律都要通過,重重疊疊的官僚機構,層層上報,集中由鐵道部統一審查,立項,批準下達,才能開始試驗。事實證明,完成這樣龐大的工作量和往返手續,很難,很難!顯然是不現實的。更不幸的是,鐵路系統機構,互相克制,利弊觀點,是非曲直,各有側重。你不吃甜的,我不吃咸的。創新建議沒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領,再碰不到千載難逢的機遇,不一定到了那一級,那一位秘書手里,就給丟到廢紙簍里去了。可見,規章不但沒有為自主創新搭橋鋪路,反而變成各單位,理直氣壯,拒絕自主創新的法律依據。
$ @6 z9 Q% n/ ^4 F: ~( ^. h3 V2, 計劃經濟時代留下來的,不合理的鐵路機制,打擊了各級領導,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例如,鐵路有嚴格的責任機制,車輛不論在那里出了臨修事故,領導都要負責。如果自己批準的試驗創新項目出了問題,有關領導更難辭其咎。這樣的要求,當然是合理的。但是相反的,鐵路卻沒有相應的獎勵機制。為了完成自主創新項目的審核,試驗,有關領導是要在日常工作之外,動足腦筋,耗盡精力,承擔風險的。試驗成功后,運輸能力,經濟效益提高了,享受成果的是國家。有關領導卻得不到任何經濟補償。據說,這是他們分內應該做的,是他們的責任。由此,造成了今天,領導不關心自主創新的局面。在今天,一切都是領導正確的現行機制下,問題就格外嚴重。此外,缺少試驗項目分類專家審查機制,試驗費用比例和科學管理機制等等,都是問題。 : h4 Q6 V6 ~3 @, d% I
3, 鐵路領導階層中普遍存在的,所謂鐵路安全第一,風險免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指導思想。扼殺了職工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鐵路安全第一,沒有錯。錯就錯在把安全和創新對立起來。為什么宇航工業的安全問題比其他工業更拔尖,而自主創新的成就卻最輝煌?根據鐵路內部資料的統計分析,單獨某一項自主創新的實施,就可能降低鐵路貨車的慣性臨修事故50%。這又該怎么解釋?再對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來分析,不禁使人懷疑,某些領導人真正關心的所謂安全第一,究竟是鐵路的安全第一呢,還是領導者本人的安全第一? 0 P3 Y% i+ Y3 Y1 x p+ _
人民鐵道的命運,關系到國計民生和每一個人的事業和生活,讓我們都來關心它。提提您的意見吧!
6 e. I7 k# D5 {6 `. ~7 `
+ C: F; v0 A& J5 p3 O聯系人: 范哲 + @4 `" [/ k8 u
聯系地址:zfan85@yahoo.com.cn 1 F0 k7 k7 S* r: g
聯系電話:0562-6803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