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重構新格局 首例央企間并購案即將簽署
- u# H, }4 L5 f2 J- w4 c8 ~, _ 經過近七年的市場化道路,老牌汽車廠商中的一部分在朝著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汽車集團的目標邁進,而另一部分則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2 u, U8 a$ z- x 中國汽車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重組并購潮,在這種情況下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并深化下去。 6 I8 |# K4 J. g- I9 l
春節剛過,祥和、歡樂的節日氣氛尚未退去,東風汽車公司(簡稱:東風公司)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準備迎接下一個節日了。 7 C1 t' ?7 ]7 I: l
“最快4月份,最遲不超過上半年,東風公司就將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簡稱:中航二集團)簽署合資協議”。記者獲悉,東風公司將通過與中航二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來完成對其旗下汽車資產的并購。 ' r/ @; G% {/ O5 `
這也是中國目前為止,唯一在兩個央企間進行的汽車并購案,復雜程度史無前例。中航二集團的汽車資產主要集中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中航科工手中。 : W1 O' m L+ R; Y; y! _* t
去年底,與東風公司同為三大汽車集團之一的上汽集團,還用現金加換股的方式完成了對南汽集團的并購。 % T2 _2 U' |8 @% E# a, E% P, d, R
觀察人士認為,兩大汽車集團接踵而至的大并購表明,中國汽車市場在開放7年之后,激烈殘酷的商業競爭導致一些實力較弱的汽車廠商開始逐漸被淘汰出局,而那些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優勢的汽車企業則在進一步做大、做強。
- t4 r7 j- m) c: \# p1 } 在這種力量推動下,一場以重組并購為主線,提升企業競爭力為目標的中國汽車業“大洗牌”的序幕正在徐徐拉開。預計未來二三年內,隨著市場競爭慘烈程度的加劇,陸續還會有一些企業加入到這場歷史上空前,也可能是絕后的并購大潮。 ) @7 E5 |$ `) G. \, }5 l" }5 m
這一變化也將不可避免地把在中國汽車市場淘金的跨國汽車公司牽入其中,中國汽車產業格局也注定會因這種變化而變化。 . [" T/ z% H* T' U+ z
并購哈飛即將完成
- q! L1 h) f) q# M8 u 年前突襲中國南方的冰雪之災,并沒有讓“冰城”的魅力大打折扣,春節期間,哈爾濱仍然是中國最熱的旅游城市之一。不過,短暫的假期與滿城歡樂的節日氣氛并不能讓張抗洪徹底放松,這位專門負責與媒體打交道的哈飛汽車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近來已經記不起接到多少記者的追問:東風公司與哈飛汽車的重組工作進展到了什么程度? : i r$ b( v$ ~/ P, N: V
“是東風公司與中航二集團在談,具體情況我們并不清楚。”張抗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已經不再否認并購傳聞,只是表示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他與哈飛汽車近萬名職工同樣希望盡早知道這一謎底。
! {; H U6 ~2 n, B7 I 哈飛汽車的資料顯示,該公司現有職工9700余人,還在廣東深圳、山東威海有兩個生產基地,資產總額93億元,汽車年生產能力為40萬輛。
8 Z3 v# \/ L' z: O ^3 X) B' B 但以生產微型車為主的哈飛汽車,在紅火的中國汽車市場卻呈現出“一年不如一年”的疲軟走勢。2007年,哈飛汽車共銷售汽車24.31萬輛,比2006年少了2.3萬輛,是中國銷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車企業中,唯一下降的一個。 : m; e9 |' ]; b2 Z$ _$ m/ f; @
作為哈飛汽車實際控制人的中航二集團,多年來一直為哈飛汽車的發展壯大尋找出路。
1 n. ~1 A, g5 e6 ]# Q4 k 但殘酷的市場現實和國家欲成立“大飛機”公司的構想,讓中航二集團對旗下汽車資產的前景不得不做出更深的思考。2007年春節剛過不久,東風公司就與中航二集團坐到了一起,商談重組的可能性。此前,中航科工內部進行過多次調整,但都沒有把哈飛和昌河汽車帶入一個良性健康的發展之路。 8 R! W4 I+ n' ~1 F; G8 b8 Y
中航科工的財務報表顯示,這家以汽車為主業的香港上市公司,僅2007年上半年就虧損了2.17億元人民幣。
, O2 p: {7 a: ^9 w4 t" i 一位接近“東哈重組”內幕的消息人士告訴記者,東風公司與中航二集團將共同組建一家合資公司,中航科工旗下的哈飛汽車、東安動力、東安三菱等三家公司的資產將被裝入新的合資公司中來。最快4月份、最遲不超過今年上半年,東風公司就會與中航二集團簽署合資合作協議。 6 w! y1 ~# B' @) ^% G. S
1月24日,中航科工在A股上市的子公司東安動力的公告也在側面證實了這一并購。東安動力在公告中稱,中航科工正在就其所持部分汽車業務與潛在投資者的合作事宜進行商討,為維護投資者利益,該公司股票將停牌至中航科工與潛在投資者達成相關協議。 $ Y. x0 P' V2 d2 o. m! \2 v, |
并購的想像力
4 ]9 C/ [% b. j( S0 X 并購的主角東風公司,是中國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汽車集團之一。2004年時,東風公司的總資產還不過768.9億元,但到了2006年,資產總額就迅速擴大到1492.34億元,利潤超過100億元。2007年,東風公司又產銷汽車雙雙超過百萬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0.4%。
! G8 s) j3 C4 {. i0 ]+ W 由于近幾年發展很快,加之其自主品牌開始逐步推進,因此東風公司有著強烈的擴張欲望。根據東風公司計劃,其首款自主品牌乘用車將于2009年初下線,是東風公司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 " |! {4 P3 k0 Q! H% v( r
因為根據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期間要形成“1~2家年產200萬輛以上(其中自主品牌占50%以上)、出口量占10%以上的大型汽車生產企業(集團);幾家年產100萬輛以上(其中自主品牌占50%以上)、出口量占10%以上的骨干汽車生產企業”。
! ]2 a7 e: s3 [+ y9 H/ b1 C 作為汽車行業最具實力的兩大央企之一,東風公司自然是落實該規劃的重點企業。曾培炎副總理在給東風公司的新年賀電中也明確指出:“ 希望(東風公司)繼續艱苦創業,改革創新,努力建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汽車集團。”
J O. M+ K; P “并購哈飛汽車,有利于東風公司在產量上迅速朝著200萬輛目標邁進。”國泰君安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張欣說。2007年,在三大汽車集團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團,155.4萬輛的銷量中,有52萬輛來自于上海通用五菱生產的微型商用車。 & d8 r8 B! ~7 v* Z/ ?: b. b& s% {& d: `, D
拉開“大洗牌”序幕
9 }) r e" q7 V( O+ l 據記者了解,在與哈飛汽車打得火熱之前,現已被上汽集團納入懷中的南汽集團也曾找到過東風公司洽談并購事宜。而“上南重組”是中國汽車業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重組案,并與即將達成的“東哈重組”一起拉開了中國汽車市場“大洗牌”的序幕。
, `: g1 C. Z5 r+ {1 K3 S 2005年7月,南汽集團以5000多萬英鎊收購了MG羅孚的部分資產。在收購了MG后,原本就實力弱小的南汽集團立刻陷入了資金上的困境,其生產的南汽名爵上市日期也一再推遲。記者親耳聽到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在一次公開場合說:“看到南汽名爵這樣漂亮的車,作為一個中國的汽車人我很驕傲,但造車只是汽車業中的一個環節,資金、技術、營銷缺一不可,南汽集團能否把名爵賣好,我很懷疑。” 7 O& T0 e2 q4 l- R- {- y* W
事實證明,付于武的擔心不無道理,缺乏資金的南汽集團根本無力運作這個花大價錢買來的項目。 面臨困境的南汽集團不得不尋求被大企業集團并購,與東風公司接洽就是其中的一個選擇。最終,在上海市與江蘇省的推動下,南汽集團于去年12月26日成為上汽集團的一部分。 ( ^# i# r8 k: ]) L
“南汽集團的悲劇是一種必然結果。”張欣認為,從汽車業發展的歷史來看,大多數中小車商都會被淘汰。南汽集團與哈飛汽車衰落的原因雖有不同,但一個共同點是,規模偏小,實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 4 V- I" n* m) u' D6 L: ~
“兩起并購的基本推動力量還是來自于市場。”東風公司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行政力量的支持對重組并購有一定的作用,但起絕對作用的還是市場的力量。該人士認為,經過近7年的發展,老牌汽車企業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企業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另一部分則在市場競爭中逐漸敗下陣來;而汽車行業是一個對規模化要求很高的行業,只有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吸引供應商、經銷商跟進,才能降低成本。在這種環境下,行業內的重組并購也就自然而然地會發生。
/ V: ^; W! I4 O* N" `1 p& \ 嚴肅思考后的選擇
& B1 O8 I1 g8 y 該人士還認為,中國汽車市場雖然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前幾年,由于中國汽車市場的火爆,許多地方和企業一哄而上,導致中國汽車產業投資過熱。 官方數據顯示 ,“十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51.6億元,超過了以前所有投資的總和,而這一數據在2006年達到1500億元,2007年上半年又突破了789億元,整車廠商超過100家。
* `1 _' P0 k" C& Q1 Y) Q, u. C. m 但并非所有投資者都能獲得豐厚的回報。2007年,中國汽車市場仍然高速增長,不過,增速放緩趨勢也十分明顯,并且市場進一步向知名大企業集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共銷售汽車879.15萬輛,同比增長21.84%,增幅比2006年的25.1%下降了近4個百分點,一汽、東風、上汽三大汽車集團占據了全國汽車銷售總量的47%。
( j5 p+ V; @6 c' y+ l, S2 ^) i2 N “在市場冷的時候,三線品牌先冷”,在市場出現“寒意”之后,那些遭到冷遇的廠商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生存。“2007年是中國汽車業嚴肅的思考期。”他說。
/ i) {% q6 W* V2 m/ v3 U 此外,汽車業的并購重組也受到了政策的支持。200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提出要對汽車產能結構性過剩進行調整,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大力推進汽車生產企業之間的跨地區、跨部門聯合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支持骨干企業以產權為紐帶,以產品為主線,以規模經濟為目的,實現強強聯合。 ; M2 w4 o# X8 Y6 {! |+ _
骨牌效應開始釋放 / p3 U7 s# P0 [/ [3 ~+ @ I
2001年5月,原國家計委放開了國產轎車價格,使中國汽車產業開始走向市場化,大大刺激了汽車消費,原有的汽車產業格局已經被打破,并逐漸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轎車已經成為推動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最重要推動力量。 " F; B: x; ~0 J @ G, |' V
那些不能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2003年的中國15家重點汽車企業中,南汽集團已然倒下、昌河與東南汽車都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而當年一度有趕超東風公司之勢的北汽集團,雖然在2007年勉強保持住了中國第五大汽車集團的位置,但幾乎止步不前的銷量,讓其與第一集團的差距越拉越大。 . w5 R2 o2 J' O$ p4 |6 ]
兩大汽車集團先后出手,其沖擊力就像在中國汽車業投下了兩枚重磅炸彈,并引發了連鎖反應。在上汽集團并購南汽集團塵埃落定,東風公司重組哈飛汽車幾無懸念之時,北汽控股董事長徐和誼也向媒體表示,北汽控股今年也將參與到并購中來。
: V3 q' \7 B; b1 ?) @! v 業內人士分析,上汽集團與東風公司完成并購后,將會變得更加強大,這會給其他汽車廠商帶來生存壓力。為了不被弱化掉,國內一些主要汽車廠商很可能都會加入到重組大潮中來,徐和誼的態度就很好地表明了這一點。在國際汽車界, 一樁大的并購之后往往也會引發競爭對手的跟進,上世紀90年代末,大眾汽車收購蘭博基尼后,福特、通用等都紛紛跟進。
, F7 E3 u! @( V% N 接下來,一汽集團、長安集團很可能也會對感興趣的汽車企業展開并購,而存在被并購可能的企業則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單:如想收購別人,但自身實力并不強壯的北汽控股,在“海歸”技術專家趙福全出走之后,后續產品研發存在不確定性的華晨汽車;日益邊緣的福建汽車,開展轎車項目并不順風順水的江淮汽車等等。
1 Q9 Q% k3 y# j F 數據顯示,缺少資金的北汽控股2007年產銷不到70萬輛,僅比上一年略高,旗下北京現代、北京奔馳等合資公司皆表現不如人意;憑借年銷量超過30萬輛而實現三年來首次扭虧的華晨汽車,在自主品牌市場空間受到進一步擠壓,后續產品的盈利能力,將是決定其走向的關鍵因素。 - z2 |/ O; w; A W1 ?( g: }
而早已今非昔比的福建汽車已經被卷入到并購傳聞中來。有業界人士猜測,徐和誼口中的并購對象很可能就是福建汽車,其旗下的東南汽車,是迄今為止經國家正式批準成立的最大的海峽兩岸合資汽車企業;但在市場上一直難以躋身主流行列。 ( S6 K1 Z& t" _8 e1 i9 Y
由商用車領域進入轎車市場,則可能是左延安最兇險的一步棋,這位以個性強在業界著稱的江淮汽車掌門人,用3年的時間為江淮爭取來了轎車“準生證”。但市場的快速變化,讓江淮轎車失去了可能是最好的發展時期。實力本就不強的江淮汽車,要想取得轎車項目上的成功,必須要比奇瑞、華晨投入更大的努力和有足夠多的資金支持,否則南汽集團就是前車之鑒。 5 x# h# o/ K& D) ?
此外,奇瑞汽車、廣汽集團也都可能參與到有影響意義的并購中來,前者依靠自主品牌日益強大,后者通過與本田、豐田的合資在中國汽車業中越發有影響力。 ' \' s) F1 Q( ~
伴隨著“大洗牌”式的重組并購,那些尚未在中國站穩腳跟的跨國公司則增加了出局風險。 在上汽集團收購南汽集團當日,令人關注的菲亞特命運也有了結果。這家8年來在中國一直不溫不火的意大利汽車公司,因為沒有被上汽集團納入懷中而宣布與南汽集團正式分手。東風公司與哈飛汽車的重組,也讓標致雪鐵龍集團與哈飛汽車去年6月達成的合資意向變得毫無意義。
& l' {# F/ s. E2 `7 I 隨著這場重組并購大潮的進一步深入,鈴木在昌河汽車中的股份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相信無論哪一家大的汽車企業集團接手昌河汽車,都不會允許鈴木通過“一夫二妻”的方式來要挾自己。 " B8 r4 h4 N3 @1 r% b( C: \2 p
剛剛分手的戴姆勒和克萊斯勒兩家公司的處境則更為尷尬。在未獲得三大汽車集團青睞的情況下,他們只得與北汽控股、福建汽車這樣實力不強的中國汽車企業合作,而無論三大集團中的哪一家收購了北汽控股和福建汽車,他們都可能面臨著與菲亞特同樣的命運。即使是北汽控股收購了福建汽車,戴姆勒和克萊斯勒同時控制這兩家公司的愿望也都將落空。 + X% B: Z' @" _7 i. h4 z0 L
在日新月異的中國汽車市場,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就像半年前還憧憬著與標致雪鐵龍合資美好前景的張抗洪,如今已經成一個準東風人一樣,“這次史上空前的重組并購大潮帶來的深遠影響,恐怕只有將來才能看清。”張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