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關系,本人對一家國內從事制藥機械制造的私營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有一定的了解,或許其發(fā)展狀況很能代表中國制造業(yè)的現狀。
公司老板因為熱愛該行業(yè)(在談到該設備的現狀及發(fā)展時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十年前抓住商機開辦了自己的加工廠,準確的來講應該是組裝廠。該設備涉及到制冷(-70~+120℃)、真空(最低10Pa以下)、液壓、自動控制、壓力容器等技術,國際上已有成熟技術,其生產過程實際上就是將比澤爾壓縮機、丹佛斯膨脹閥、阿法拉伐換熱器、愛德華真空泵、威樂循環(huán)泵等知名品牌組裝起來,連接管路的過程。自動控制的Plc編程技術含量相對高些(與工藝密切相關)。ffice ffice" />
從2000年前我公司前去加工第一臺設備,本人監(jiān)造時發(fā)現并提出其加工工藝落后導致的制冷系統(tǒng)的泄漏問題將是該設備運行后的主要問題,時間最終證明了這一點。直至最近再次定購設備(領導的選擇,況且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時依然出現同樣的問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質量控制一點沒有進步,除了產量擴大了幾倍,產量占據國內同行業(yè)前列。
再看其公司內部結構,典型的家族式管理,各部門主管皆為老板親戚,員工大部分為內地民工,最近兩年招聘了不少大學生、研究生但并沒有由此從設備質量上看到明顯變化,其間還有合資的老外控制生產。在非典流行的時候老板坦言:先把機器造出來滿足市場需求再說,并暗示在需求高峰之后,售后服務也可為其帶來可觀收益?;蛟S這樣的質量也為其售后服務提供了更多機會(可以賣更多的備件、耗材,絕好的主意)??v觀該行業(yè)的國企更讓人不敢恭維----價格貴、質量差、服務更差。
或許你會認為設備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正常的現象,但通過我們自己的改造該設備已經達到除了進出料外無人值守的狀況,平常只需定期更換潤滑油。難道廠家數百人的資源還比不上用戶的幾個維修人員?
這或許是中國制造業(yè)的悲哀吧,永遠無法把產品做到精細,也永遠只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競爭。
也不知老板們的腦袋里除了錢還有沒有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