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閱兵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一個象征。”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軍史專家姜廷玉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新中國歷次國慶閱兵反映了解放軍幾十年來武器裝備發展變化的歷程。從騾馬化到摩托化,閃蒸干燥機再到機械化,及至信息化,這是中國軍隊武裝力量的時代標簽。新中國十三次國慶閱兵,無疑是十三個中國國防現代化的鮮明注腳,可以勾勒出中國軍隊現代化、正規化發展脈絡。
& u5 m, D7 i4 m m姜廷玉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從引進到仿制,再到自行設計制造,經歷了幾個大的發展階段。
. ?, ^0 k% D+ r% C; U- q開國大典的裝備都是戰爭年代繳獲來的,帶式干燥機各國各式武器很雜,被稱為“萬國造”;國慶五周年閱兵時,解放軍裝備無論是引進的還是仿制的,型號、口徑已經逐步統一;到一九五七年國慶閱兵就出現了國產的飛機;一九五九年就有了國產“五九式”坦克。當時在受閱的六種火炮中,有五種是國產的。
% r9 ]; J3 `" J& l0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轉入和平時期建設軌道,同時逐步走上“科技強軍”的道路。武器裝備建設跟蹤世界先進技術,氣流干燥機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建設穩步發展。
% c8 s- [5 s! v$ s2 |' h7 r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國產戰略導彈亮相。當時受閱的飛機、導彈、火炮、坦克裝甲車、火箭布雷車等基本都是自行設計制造的。當時,鄧小平向受閱部隊發布嘉獎令時指出:“(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深刻反映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上所取得的巨大冷庫成就,充分展示了我軍武器裝備已經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 y" E Z! i' A+ V+ e5 H% h R$ I一九九九年國慶五十周年閱兵時,受閱的四十二種裝備,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新裝備,絕大部分都是自行設計和生產的。高科技武器裝備已開始成為解放軍冷庫門主戰武器。從新式主戰坦克、新型步兵戰車、新型自行火炮、新式自行高炮、新式重型反坦克導彈、新式防空導彈、新式反艦導彈,一直到新型地對地導彈,其中絕大多數裝備都是首次在國慶大閱兵中亮相。
- H' e( ~! S o* T _姜廷玉說,不同時代的噴霧干燥設備閱兵反映出國家發展狀況和經濟實力,也反映了軍隊現代化的程度。
6 U# }$ w2 C4 S9 l, g% ^——開國大典閱兵,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閱兵,是中國人民以嶄新精神面貌站起來的莊嚴宣示;
; W& `% T, s' q& p0 _2 K——國慶三十五周年閱兵,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國慶閱兵,此次規模較大、展示裝備較新、機械化程度較高,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進展的一次政治昭示;
; l$ Y3 K F }6 H——國慶五十周年閱兵,是在世紀之交閱兵,受閱兵種最多、裝甲陣容最大、導彈亮相最多、科技含量最高,此次閱兵是把建設有干燥設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重要象征。% }* o' z) Z; S' M
國慶六十年閱兵,是共和國在新世紀的首次閱兵。距離上次閱兵,中國軍隊和國防又經過了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其現代化程度又有了新的飛躍。新世紀以來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成就,將在今年十月一日集中展現。振動流化床中國國防部此前稱,今年閱兵將展示中國特色武裝力量體系建設的成果,以國產現役主戰裝備為主,將展示一些新型的武器裝備,裝備類型將更加多樣。
# _2 ^; V5 [6 d' }+ M' H# }" O F* g/ t& j* { w
在新中國60周年慶典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七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引起世界各國極大關注。 / u" {# q* F% i ^
3 P9 B. c9 u7 V; O. D/ F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是近30年來經濟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長速度。在全球經濟、政治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中國的這種發展是否具有持續性,未來發展路徑如何選擇,為世界矚目。
; y: s3 O2 z' P8 c* V/ {$ m3 F
; z& e( A% x1 `$ v; M 接受采訪的專家大都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不會很平坦,風險與挑戰無處不在,但在以過去60年發展的經驗與教訓的的基礎上,農產品干燥中國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6 h& m" ~" w# k. ]* o% V5 c* v
' z6 g0 K7 n9 d7 l$ C$ t& G: E 中國發展令人矚目 ' Z% d6 q* Z! g. ` v1 O
6 h/ h/ T2 N% G h' h( |/ z9 K
從1949到2009,中國從一個貧困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 Y, F; ^; |. ^ h
, K! ^5 m- l, L' a! V
一系列數字展示了這一變化。1950年,中國外貿出口額只有5.5億美元,近60年后,這一數字增長了約2600倍。又如資本市場方面,上世紀80年代中國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數量已超過1640家,境內資本市場累計為企業融資約5.4萬億元人民幣。 + J- T' h2 `' f0 K5 U9 I
7 j( }3 e' o a$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新中國60年首先使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其次,中國的綜合國力發生了閃蒸干燥巨大的變化,從一個貧困的大國,變成了已奠定現代化基礎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加快工業化、城市化條件都很成熟了。” ! \6 I" [, L* V
5 R( h2 t' b0 d- ~- t9 _
張立群說:“經濟體制的變化也為人矚目。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體制,讓10幾億人擁有了自由發展的體制環境,使10幾億人的聰明才智、創造力可以越來越充分地發揮出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是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竭的動力。”
7 ~5 N; w+ j( Z
/ ?& @. o H; ~; Q# c& ] 張立群認為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印象深刻。
d$ ?: n9 s; Y8 t
; g# r9 ~, h& r( \" Q/ R. R “1949年,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在國際上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地位,中國人的尊嚴也得不到承認。現在中國在獨立的基礎上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和尊重,中國經濟廣泛深入地加入到國際經濟體系中,而且,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 R& P0 r# R: G! m( ]0 [6 p) ?- A9 t4 y% |7 H! J: ]
' o7 M1 |2 p& l1 B9 o" d2 L
發展模式面臨轉型考驗 # B. I! H6 f! K1 I: w
( K) q0 ?3 ~; x4 i0 x
盡管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也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如貧富差距、社會正義和環保壓力等。本世紀初以來,中國政府努力尋求發展模式轉型,可持續發展、環保和社會公平成為新時期的發展主題詞。 2 X/ _: ]& e% v
0 P' q, T, P2 L. I' s" n; I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常修澤說:“目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在歷史性轉型中,歷史賦予中國的,應該是類似奧運五環的改革,噴霧干燥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生態環境制度改革,這五個改革,環環相扣。” . P$ R+ `3 P9 c7 G, c
Q* ]' o, b; q/ q6 n! |0 q- L5 Y
“其中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是經濟市場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中心是政治民主化;社會體制改革的中心是社會和諧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是價值先進化;生態環境制度改革的中心是生態文明化。”
/ p- G- O3 ^. f' W' K) \, E. _% m3 c+ c% a
常修澤認為,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是上述“五化”的中心,是總的價值取向。
' r3 O! E% z5 m) ^" ^0 Y/ \) f' x5 A; b1 i8 y8 s r G, Q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中國未來在收入分配、區域平衡、環境保護、增長模式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9 Q, [$ {, C/ e; @0 |2 j5 z& }/ D& t+ H) n) D% z, Z
湯敏說:“中國面臨的一個大的問題是城鄉二元化,城鄉之間的差別很大。下一步要走城市化道路,2-4億人要進城,他們進城的方式,還是候鳥式的,不是真正在城市定居。如何讓他們從候鳥式進城到真正定居,這也需要一系列改革。” % \9 m: _( }" y6 V5 c) V
, x% ^/ f7 y7 c$ |4 i! l( x 張立群認為,協調好經濟現代化氣流干燥和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大的考驗。 8 e& r, a# w4 K3 c& T, r
9 m6 T- c+ F" [) y5 }* \. \ 他說:“中國的現代化需要大量資源消耗,也伴隨著大量污染物排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發展的同時,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成為巨大的考驗。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與發達國家的不同點之一就是,這是一個伴隨著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現代化進程,因此發展成本會較高,發展速度可能也會受到約束。”
4 p% |, c7 E7 ]+ b L/ `; Y5 ~/ X
+ p! A! t* x+ E. }. I; C8 S 張立群說:“第二個考驗是如何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在整個經濟活動活力比較充足,但是秩序和規則還不完善。進一步推進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和必要約束,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現在推進改革難度很大,涉及到一些群體的基本利益,不推進改革的話,風險也是相當大的。”
0 g7 x8 [( z5 `4 x0 u
; `* ~( N" `# x8 }- ` “第三個挑戰是,如何在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中,形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不是一個制造業強國。很多核心技術,仍以引進為主。” : n. n( i# l1 W+ v& a# S
* X$ I8 e! v( U4 s$ c4 n 張立群說:“人口的老齡化可能會比較快地到來。而且由于中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口老齡化一旦到來,就會比較快地發展。冷庫這對社會福利制度、社會保障體系都會提出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如果不能解決好的話,未來社會問題可能會比較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