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標題不是瞎掰,也不是炒作,而是經過大量的研究對比分析發現,那些最容易被自動化的工作更有可能是那些男性或者低收入工人干的工作。
來看一張“男人與機器人的就業比較”圖表:
圖表:工作由自動化和勞動力性別劃分
在上圖中,更容易自動化的工種位于圖的右側,而男性工作比例較高的工作位于圖的上方。
幾乎包含大量女性的工種都不太容易受到自動化的影響,包括助產士,護士和理發師。用純數字來說話:
有大約200萬澳大利亞男子從事工作的工種中,一半以上的工作內容有自動化風險。
相比之下,只有75萬名女性的工種面臨類似的風險。
為什么女性的工作更難自動化?
悉尼大學轉化數據科學中心的Hugh Durrant-Whyte解釋說,婦女在社會同情心,人際關系技巧和創造力方面的工種中占據了很多職位。
所以,從現在開始,人類和機器必須分道揚鑣,人類負責思考和人文,機器負責運算和執行。人類需要把理性和邏輯的事情交給機器,把自己的情操發揮的越來越高尚!
如果人類依然還是按照機器的性質去發展,到最后就會形成“人”和“機器”的競爭。很顯然,如果跟機器比邏輯和運算,人類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在未來,人和機器必然是世上兩種性質不同、但能力相當的物種。這兩種物種要想并存,就要有差異化。
工業時代,人的理性被充分激發,那些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總是能成為一個單位里重要的人,而人的感性被不自覺的收藏,因為它總是成為一種“累贅”。而在未來,在機器人高智商的對比下,人類”情商“的珍貴性開始凸顯。
情商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洞察力”方面。洞察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一大法寶,人能從外界提取各種信息,然后依靠自己的邏輯思維,隨時得出各種結論,從而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這就是我們說的:明察秋毫,察言觀色。
機器人超越我們的,是智商層面,而人的理解、情感、同情心、共鳴性等軟實力,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我們需要激發大腦的這些潛能,才能繼續做地球的統領者!
再來看一項數據:根據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公布的“全球百大思想者”名單。共有125人登上了“全球百大思想者”名單,其中有63名女性和62名男性,也就是說,女性入選者人數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了男性!
為什么現在世界的女領導者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女性的直覺性思維很發達,她們往往不是靠邏輯推理,而是靠一種直接就可以得出結論。 未來社會的創新和進步將越來越多的來自人的“感性”思考,而不會來自一行行代碼。這種感性的創新會更加柔軟并富有靈性,也只有這種創新才能讓機器和設備依附于人類。
未來的社會風尚容易被那些具有有人文關懷的人去引領,這些人包括藝術家、發明家、設計師、小說家、護理員、咨詢師等等,他們將會獲得最大的社會回報,并享受到極大的快樂。
從職場上來講,未來的軟實力比硬技能更重要:
|